衡水市融媒體改革在全省實現“三個第一”

衡水日報訊(記者王鐵卯)1月5日,我市舉行縣級融媒體中心集中揭牌儀式,標誌著各縣市區融媒體中心全部建成,融媒體改革邁上了新臺階,取得了全省第一個出臺加強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指導意見和實施方案、第一家正式掛牌的縣級融媒體中心、第一個實現縣級融媒體中心全覆蓋“三個第一”的好成績。

去年年初,我市對融媒體改革工作進行總體謀劃部署,組織市、縣廣播電視臺負責人到江蘇崑山、江西分宜等地參觀考察,學習先進地區的經驗做法。深入到各縣市區進行調研,摸清融媒體改革行政、體制、業務、經營中的障礙阻力。在此基礎上,出臺了全省第一個加強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的指導意見和實施方案,明確改革路徑。

各縣市區按照“以縣級廣播電視臺為主體、整合縣域黨政媒體資源、依託省市雲平臺建設縣級融媒體中心”的總體思路,著力打造集新聞宣傳、政務服務、民生服務等功能於一體的全新媒體平臺。去年9月,武強縣融媒體中心成立,成為全省第一家正式掛牌的縣級融媒體中心。武強縣融媒體中心通過融媒體APP,把電視、廣播、政務新媒體全部融合,打造統一對外移動端出口,新聞的策、採、編、發全部在線完成,實現了“一次採集、多種生成、多元分發”。

改革過程中,我市努力打造開放的運行機制,運用市場觀念引進人才,建立公平的薪酬制度,不斷培養全媒型新聞隊伍,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快速推進,在全省第一個實現縣級融媒體中心全覆蓋。我市縣級融媒體改革從啟動、發力到加速、衝刺,只用了短短一年時間,實現了歷史性跨越,開啟了融媒體發展的新時代。

相關新聞

融通基層宣傳“最後一公里”

我市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紮實推進紀實

本報記者 段文雅

2019年1月5日,這是我市傳媒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天。在全市縣級融媒體中心集中揭牌儀式上,隨著市領導按下啟動鍵,10個縣市區的融媒體中心一同揭牌,這標誌著我市在全省第一個實現了縣級融媒體中心全覆蓋。經過一年來的同心推進同力建設,全市融媒體改革掀開了令人更加振奮和期待的嶄新一頁。

突破困境,向融合要出路

建設縣級融媒體中心是大勢所趨。

當前,隨著網絡和數字技術的裂變式發展,新興媒體快速崛起,傳統媒體生存空間不斷壓縮,尤其是承擔基層宣傳思想工作“最後一公里”重任的縣級廣電臺,更是生存維艱、活力不足。

市委宣傳部2018年上半年開展的調查顯示:全市現有的10家縣級廣電臺,均不同程度存在著“高水平專業技術人員匱乏,創收能力弱”的現象。

要生存、想發展,就必須緊跟時代步伐!

2018年以來,我市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新聞輿論工作重要論述精神,將建設縣級融媒體中心作為提升縣級媒體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的關鍵之舉,自上而下強力推進。年初,市“兩辦”以文件形式印發《關於實施“媒體融合力提升行動”推進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工作方案》,對全市融媒體改革工作進行總體謀劃部署,吹響了融媒體改革的嘹亮號角。更令人振奮的是,2018年8月份,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紮實抓好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更好引導群眾、服務群眾。這為抓好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推動縣級媒體轉型升級指明瞭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鼓角錚錚催奮進,方向明晰提信心,我市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步步緊推。

2018年3月,中宣部常務副部長王曉暉,省委常委、宣傳部長焦彥龍到武強縣調研,親自為融媒體改革工作“把脈問診”,打開了武強媒體改革工作思想解放的“閘門”,也明確了全市加快推進融媒體改革的基本思路。

2018年4月,市委宣傳部組織市、縣廣播電視臺負責同志到江蘇崑山、江西分宜等地對標學習,取真經、學實招,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指導意義的學習考察報告。

2018年5月至6月,市委宣傳部對各縣市區廣電臺人員構成、資產狀況、平臺建設、突出問題進行深入調研,摸清了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中行政、體制、業務、經營中的障礙阻力。

2018年7月至8月,在深入調研考察的基礎上,經市委深改領導小組會議審議通過,我市在全省率先出臺了加強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的指導意見和實施方案。決策定,快速動。縣級融媒體改革工作邁出關鍵步伐。

2018年9月,全省首家縣級融媒體中心——武強縣融媒體中心正式掛牌,得到中宣部關注並專題調研,“武強做法”被中央領導同志批示肯定,中宣部將武強列為全國50家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試點之一。一朵花先放,百花皆後香。在成功榜樣的引領下,各縣市區積極推廣武強經驗,緊鑼密鼓,只爭朝夕,外搭平臺,內強機制,全市融媒體改革工作駛上“快車道”。

環環緊扣、穩紮穩打的改革推進,離不開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市委書記王景武帶領各縣市區主要負責同志,親臨武強縣融媒體中心進行專題調研,提出一系列具體要求;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馬福華數次現場指導,並積極協調有關事宜。各縣市區都分別成立書記、縣長任雙組長的專項工作領導小組,強力推進,充分保障,爭當高標準、高質量建設縣級融媒體中心的排頭兵。

在全市上下的同心推動下,我市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蹄疾步穩,日行日新,到2018年底,全市11個縣市區的融媒體中心已全部建成。

技術搭臺,賦予新聞新色彩

建設縣級融媒體中心,是傳統媒體轉型升級的有效路徑。我市的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普遍以流程再造為切入點,先建好全媒體內容管理平臺(中央廚房),在平臺基礎上通過添加模塊的方式不斷完善融媒體中心各項功能,以科技力量打開發展閘門。

“現在我們媒體運行效率提高近300%。”提起武強縣融媒體中心的“中央廚房”,該中心主任張士音很是自豪。

走進“中央廚房”,除了濃郁的現代氣息,由指揮調度系統、輿情監控系統、線索匯聚系統、選報題系統等環環相扣組成的現代化融合傳播模式,更令人眼前一亮。張士音說,“中央廚房”實現了從覆蓋優勢向受眾優勢轉變、從媒體優勢向平臺優勢轉變、從單一傳播向多功能服務轉變,“烹飪”出的色香味俱全的融媒體產品,吸引了越來越多受眾的目光。

建好平臺才能為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和發展提供技術和資源支撐。

著眼搭好平臺,立足自身實際,我市積極與中央、省級主流媒體溝通對接,利用這些“傳媒旗艦”的技術研發、平臺傳播優勢,以縣級廣播電視臺為主體,整合縣域內各類傳播資源,著力打造集新聞宣傳、政務服務、民生服務、引領育人等功能於一體的全新媒體平臺。特別是通過融媒體APP,把電視、廣播、政務新媒體全部融合,打造統一對外移動端出口,新聞的策、採、編、發全部在線完成,實現了“一次採集、多種生成、多元分發”,大大提升了新聞採編效率和信息服務效果。棗強縣融媒體中心生產的新聞資訊產品可一鍵分發到新華社客戶端、電視臺、電臺、智慧棗強APP、網站、微博、微信、抖音等宣傳平臺,形成了“棗強資訊矩陣”,目前該中心手機客戶端瀏覽量在全國300個聯盟臺中排第二,全省排第一。

科技引領,還需內容為王。優質內容永遠是最核心的競爭力,我市積極引導各縣級融媒體中心把生產優質內容作為核心業務,大力發掘基層最鮮活的素材、群眾最關心的熱點進行本土化創作;把原創內容、權威報道、深度解讀、言論評論等優勢向新興媒體延伸,做有思想、有內容、有溫度的產品;大膽藉助抖音、快手、嗶站等平臺,利用短視頻、VR等形式,“生產”出百姓想看、願看的融媒體產品。市第二屆旅發大會期間,武強縣融媒體中心立足本地特色,剖析受眾心理,在10天內舉辦了5場直播,觀看總人數達41.63萬人次,其中開創了兩個“10萬+”產品,幾十萬人通過直播平臺見證了武強縣各項事業發展,展示了充滿激情和活力的“文盛武強”,也喚起了在外遊子的思鄉之情。

由表及裡,將改革進行到底

技術平臺創新取得的成績固然令人欣喜,內部機制改革衝破的束縛藩籬,則讓縣級融媒體中心擁有了更加澎湃的前進動力。

各縣市區立足本地實際,融觀念、融機制、融管理,探索著各具特色的融合發展之路,為繪就全市融媒體大發展大變革的宏偉藍圖增光添彩。

打造開放的運行機制。景縣、安平、深州等地的融媒體中心積極探索互聯網環境下新聞傳播工作規律,將之前多個部室欄目重新進行崗位職能的調整。如景縣融媒體中心將原有部室整合為行政服務中心、技術服務中心、新聞中心和傳媒公司,形成開放式、扁平化的“共享”運行機制,既節約了人力物力,又豐富了新聞資源,工作運行效率也得到大大提高。

用市場觀念引進人才。桃城、冀州、饒陽等地的融媒體中心,面對縣級媒體普遍存在的人才瓶頸,探索實行原在編在崗、勞務派遣、公司招聘三種形式互補的用人機制,在用好原有人才的同時,通過成立融媒體發展運營管理公司,實現人才引進“優勝劣汰”的市場化運營。

建立公平的薪酬制度。武邑、故城、阜城等地的融媒體中心積極完善內部考核機制,探索進行“同工同酬、績效考核”的分配製度改革,以質量效益論英雄,充分調動員工內部創業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員工的事業心和歸屬感。

培養全媒型新聞隊伍。棗強縣融媒體中心和新華社簽訂合作協議,每月組織2名記者到新華社跟班學習培訓,學習的升級帶來全員眼界的開闊和能力的提升,越來越多的採編人員具備了“一專多能”的全媒採編技能,初步實現了“打造全媒型採編隊伍”的目標。

探索中前行,創新中發展。一系列“改”與“融”的組合拳,推動我市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工作活力湧現,廣大幹部職工智慧和創造力競相迸發,製作出了大量優質融媒體產品,媒體核心競爭力不斷增強,用戶數量直線上升。

新年新徵程,我市將牢牢把握“黨媒姓黨”的根本,抓關鍵、強舉措、破瓶頸,讓縣級融媒體中心更好建起來、用起來、強起來,融通基層“最後一公里”,更好引導群眾、服務群眾!

2019,我們昂首再出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