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对天花病毒是如何定义的?它又是怎么传入我国的?

我国古代对天花病毒是如何定义的?它又是怎么传入我国的?

“天花”又名痘疮,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急性发疹性疾病。唐宋以来,中国的天花发病人数逐渐增多。15世纪之后,由于交通的便利,人员来往更加频繁,天花开始在中国广泛流行。因此,关于天花的记载,史书上也就逐渐多了起来。

我国古代对天花病毒是如何定义的?它又是怎么传入我国的?

在古籍的记载中,从马援“击虏”那时候起,来自交趾的天花开始在中原传播开来。有人推测,当时,有一支敌军入侵南阳,守城的士兵奋勇抗击,经过几天几夜的激战,终于把敌军击退,并抓获了大批俘虏。可是没多久,俘虏中的一种疾病就开始流行开来,这就是天花。

到了唐朝和五代时期,被人们称为"豌豆疮"的天花,开始出现在文人墨客的文章和诗篇中。医学界普遍认为,葛洪对天花疾病症状和治疗药方的记述,迄今为止是中国医学史上的第一次。根据葛洪《肘后救卒方》中记载:

我国古代对天花病毒是如何定义的?它又是怎么传入我国的?

“比岁有病时行。仍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疮,皆戴白浆,随决随生,不即治,剧者多死。治得瘥后,疮瘢紫黑,弥岁方减,此恶毒之气。世人云,永徽四年,此疮从西东流,遍于海中,煮葵菜,以蒜齑啖之,即止。初患急食之,少饭下菜亦得,以建武中于南阳击虏所得,仍呼为虏疮。”

因为天花是由战场上的俘虏带来,所以称它为“虏疮”。

我国古代对天花病毒是如何定义的?它又是怎么传入我国的?

根据《五代史补》记载,五代时期,有一个神童名字叫陈黯,陈黯才思敏捷,聪明过人。不幸的是在他十三岁的时候,染上了天花,痊愈之后,脸上留下了点点瘢痕。有人认为:陈黯诗中的后两句:“天嫌未端正,敷(fu一声)面与装花。”即隐含着“天花”之名。

到了北宋之初,天花开始以“痘疮”为名。从这时开始,中医把“痘疮”归属到小儿科病类。有人推测,在宋代,天花主要侵袭的对象是儿童,而成人已经具备了免疫力。明代医学家万全在《痘疹世医心法》中记载:“嘉靖甲午年(1534年)春,痘毒流行,病死者什之八、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