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澱」元大都士城:北京城市發展的歷史見證

「积淀」元大都士城:北京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

「积淀」元大都士城:北京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

這是海淀·故事第833篇文章

「积淀」元大都士城:北京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积淀」元大都士城:北京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
「积淀」元大都士城:北京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

北京的宮闕是四朝帝王留下的,融匯華夏各民族文化特徵的城市標識,講述著百年建都史上耀眼的故事。

現在的北京,以包容的態度接納時時刻刻撲面而來的一切,這是從她成為都城的第一天起便身體力行的城市精神。

今天,讓我們一起去了解身邊的古蹟——元大都土城。

「积淀」元大都士城:北京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
「积淀」元大都士城:北京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积淀」元大都士城:北京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

元大都土城遺蹟,是北京地區原樣保存下來的唯一一段元代大都城遺蹟,在我國幾千年的封建都城發展史上佔有獨特的地位。

因其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在歷史上發揮的特定作用,幾百年來,元土城遺蹟已形成了自身的個性及獨特之處,突出體現在其具有不朽的都城建築及所包含的豐富歷史內涵,它是北京城市發展變化的歷史見證,更是今天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积淀」元大都士城:北京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

元大都土城建於元至元四年(1267年),到至元十三年(1276年)建城牆基寬24米,牆的高度、基寬、頂寬的比例是3:2:1。每隔100米有一個“馬面”又叫“敵臺”。外城總長60裡,解放後實測為26800米。

明建北京城時,將大都北城牆南縮五里,後來便形成了土城。東土城從東內城東北角至土角樓(今服裝學院);北土城從土角樓至老爺廟豁子(今聯大理科);西土城從老爺廟豁子至西城西北角;全長12810米。到1980年因建設佔用,土城遺址只剩下從土角樓到小西門(肅清門)了。1980年以後,市政府把剩下的土城修建了最長的休閒和觀賞公園。

「积淀」元大都士城:北京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

2003 年海淀區政府經重新設計,將元大都西北土城自肅清門至健德門全長4200米的元大都土城遺址建成幾大景區,即:薊門煙樹、薊草紛菲、紫薇入畫、大都建典、水關新意、鞍韁盛世、草原八俊等。

「积淀」元大都士城:北京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

土城的四個城門

被明代圈在城外的土城共有四個城門,即:肅清門、健德門、安貞門和光熙門。元末,吏治腐敗,管理混亂,京城糧食奇缺,“元京飢窮,人相食”。兼之中原連年旱蝗,人無食,捕蝗為糧。又有大批山東、河南、河北的人逃亡入大都,城中人口大量增加,糧食問題更加嚴重。饑荒和疫病相應肆虐,至正十八、十九年,民餓死病死近百萬。在大都十一門外,各掘萬人坑掩埋。

「积淀」元大都士城:北京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积淀」元大都士城:北京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

肅清門,在今學院路明光橋西側。其甕城遺址南半部分尚存,遺址面積東西48米,南北50 米。

元初,曾於肅清門東約今明光中學一帶設肅清檯,亦即御史臺,專主天子耳目風紀之司。唐武則天時曾名御史臺為肅政臺。肅清門是元大都西北門,由此往西可至廣源閘。“廣源閘別港有英宗、文宗二帝龍舟”。

在肅清門遺址上,清代曾建有福慶寺和安光寺。西南有明建笑祖塔院、淨土寺、煙霞觀、仁壽庵、靜生廟、戈翔寺,西北有明光寺等。民初此處稱小西天,今為學院路和學院南路的交匯點。

「积淀」元大都士城:北京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

健德門在今馬甸東路北口,大氣物理所大氣監測鐵塔東側。原有護河石橋,又名擋羊橋,1983年整治小月河時被拆。健德門古時稱大關,過橋往西稱小關,小關東口有元至正三年(1342年)建的大元忠寺。

健德門一般為出兵征戰之門,象徵將勝利而歸,元帝每年春四月到秋八月聖駕行幸上都時千官出此門到禮賢亭(今清河)導送和迎駕。元皇帝由麗正門外出,“省院臺官大聚會於健德門城門上。分東西兩班至麗正門聚會,設大茶飯謂之巡城會。自此後,則刻日計程迎駕”。

「积淀」元大都士城:北京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
「积淀」元大都士城:北京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积淀」元大都士城:北京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

鞍韁盛世

安貞門在今安定路與小關交匯處南。安貞門的名字和健德門、光熙門一樣,在大都城建成時皆取自《易經》乾坤二卦之辭。元臣北行時來回多經此門。門外有東西小關,佛光寺等。

光熙門在今和平里北街與東土城路交在它的北側有金泰大廈和小公園,公園東側便是護城河和壩河的交匯處。壩河原是永定河滾流時的一條河床,自唐代即用於浮運,遼代開始漕運,金初在河上建堰壩,設官專司遭運。

「积淀」元大都士城:北京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积淀」元大都士城:北京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
「积淀」元大都士城:北京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

元大都城城垣水關遺址

「积淀」元大都士城:北京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

土城上豁子

從1368年元順帝北逃,明將徐達佔領大都,將元大都城牆南縮五里以後,元大都的北城被留在明城外成了廢城。

明清和民國時期,廢土城倍受冷落,人們用土從它這裡取,走路不方便,從它身上扒開了一個又一個豁子。

「积淀」元大都士城:北京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积淀」元大都士城:北京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
「积淀」元大都士城:北京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

大都建典

單家豁子,在今薊門橋東,是由北太平莊和鐵獅子墳過土城經乾隆帝的弟弟弘晌墓向西去的,它的北邊有遼金石橋,護城河外是明萬曆帝鄭貴妃孃家的族墳,順土城往北是清乾隆帝立的御碑“薊門煙樹”皇亭子。皇亭子下也有豁子是由祭旗廟到羅莊去的。

「积淀」元大都士城:北京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

薊門煙樹

老爺廟豁子,在今學院路學知橋處,地處北土城,是由皇亭子到柏彥莊去的。

它的西側便是城的西北角。1948年解放軍圍城時,西北角樓有國民黨的據點,土城外的十間房村是解放軍的據點。東邊有座老爺廟,1948年就不存在了,只剩下幾棵松樹。過護城河有清康熙年屯太、吳蘇布樣暉等大臣墓。

「积淀」元大都士城:北京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积淀」元大都士城:北京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

薊草芬菲

「积淀」元大都士城:北京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

嚴家豁子,在今北影居民樓北側,是從祭旗廟(今北影內)到三聖庵(今奧運大廈東)去的。

牤牛橋豁子,在今花園路橋東,元代鷹房村,是由馬甸到塔院和五道口去的。

「积淀」元大都士城:北京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
「积淀」元大都士城:北京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积淀」元大都士城:北京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

紫薇入畫

「积淀」元大都士城:北京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

城市和人一樣,有命運的軌跡。北京開啟建都史之初,很難說是不是恰好將自己的命運附會於一代梟雄。

中國人把皇帝的椅子稱為“龍椅”,自金代遷都北京始,至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名皇帝退位,北京這片豪傑之所安置著四個王朝皇帝的龍椅,堪稱至尊之地。

而這些皇帝來自女真族、蒙古族、漢族和滿族這四個民族,他們率領著子民在北京開疆拓土、安居樂業、發展經濟、滋養文化,讓這裡漸漸成為一座融合中華各民族文明精華的包容的城市。

審校 / 馮煥麗

參考 / 《海淀文史選編》

「积淀」元大都士城:北京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

更多海淀歷史文化故事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