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教育漫談(十四):“克己復禮”思想的先進性及侷限性

國學教育漫談(十四):“克己復禮”思想的先進性及侷限性

在頭條上寫《國學教育漫談》,原本是針對現在所見到國學教育的現狀發表一點自己的看法而已。我就是一個普通的中學語文老師,理論水平不高,在寫完之後也很盼望有一些方家大家與以批評指正,順便也提高一下自己的水平。這之後不乏一些熱心朋友的或正或反的意見,有的意見也給自己很大啟發,在這裡一併謝謝了。當然不乏一些胡喊亂嚷,恕在下不一一回復了。

有朋友提到了讓我談談對“克己復禮”思想的理解。下面我就來粗淺地談談“克己復禮”思想的先進性和侷限性。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在《論語》中他老人家也多次提到“仁”的概念,但是沒有對“仁”做出了定義。而“克己復禮為仁”算是老人家對達到“仁”的境界所經由的路徑給予的一個明示。語出《論語·顏淵》一章:“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他老人家雖然沒有對“仁”給一個明確的定義,但聯繫其他章節的論述,我們知道,“仁”在講述自己與他人的關係,“仁者愛人”, “仁”的意思就是愛。但是,愛畢竟是個太籠統的表達,所以,顏淵才會向老師請教,具體該怎麼做才能達到 “仁”的境界,踐行“仁”個理念,孔子教導他說:約束自己,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禮的要求。如果能夠真正做到這一點,就可以達到理想的“仁”境界了,這是要靠自己去努力做的。顏回又問:那麼再具體些應當如何去做呢?孔子答道:不符合禮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聽、不要去說、不要去做。從這裡我們可以知道孔子他老人家的思想核心是“仁”,“仁”外化就是“禮”。

我說“克己復禮”思想具有先進性,就在於孔老夫子強調了人自己私慾的剋制。是對人有私心的事實的正視。人是有私心的,這很正常。後世有的人,往往不肯承認這一事實,或要求人大公無私,或要求人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其動機也許是好的,但往往使自己的理論就都成了海市蜃樓。一個先進的理論,首先要建立在對事實清醒的認識之上,要實事求是。“克己復禮”思想無疑是具備這樣的特徵的。

說到這裡,又會有朋友抬槓了。說那孟老夫子為什麼要提出“性善論”呢?孟老夫子提出“性善論”意在強調人人有善根,人人可以為聖賢。人本性是善的,那麼該用後天的修養來防止“惡”對心性的侵蝕。這和荀子提出的“性惡論”是如出一轍的。荀老夫子說人性本惡,所以人該用後天的修養來去惡從善。這兩位老夫子本質上在於勸人為善而不在於爭論人的本性是如何。而客觀上講,“性善論”“性惡論”的論斷相比於 “克己復禮”的思想確實缺乏著先進性。

“克己復禮”思想的先進性,不僅在於對客觀事實的清醒認識上,還在於它強調了人的主觀能動性的意義。人之所以為人,人之所以能區別於其他動物,就在於人有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有自己的基本的價值觀和思維。人有私心,有私慾,這不可怕。可怕的是放任私慾膨脹,則就會外化為惡。春秋時期為什麼禮崩樂壞社會動盪?後世為什麼專制主義統治者作惡不斷?就是到了二十世紀,為什麼會有法西斯為害人類?說到底,不過都是統治階級私慾膨脹罷了。人既然有主觀能動性,就應該學會剋制自己的私慾膨脹。剋制的程度以周禮為標準。因為周朝初年那個秩序井然的社會,人民安居樂業的景象,便是孔老夫子所認為的統治者實行仁愛的具體表現,是充滿了仁愛的標準樣本社會。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克去己私,便可以讓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達到一個嶄新的高度,去實現“仁愛”社會的的偉大理想。

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對於社會、對於客觀現實的改造的重大意義,這是“克己復禮”思想先進性的第二點體現。

第三,我們還應該關注到“克己復禮”思想中充滿了強烈的自省和自律意識,要求檢視自己的行為中有哪些不合“禮”的地方,並且加以改正,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總之一切都在“禮”的框架下。這是儒家提出的自我修養的重要方法。這在哲學中通常被看做認識自我的起點與實現自我的方式。通過自省和自律,人們就找到了提升思想境界的方法,一切以“禮”為準則,仁愛就落到了實處,社會充滿了和諧溫暖,個人也成長為彬彬有禮的君子。“克己復禮”思想先進性還在於以強烈的自省和自律意識為我們後人修身養性找到了方法。

第四,“克己復禮”思想先進性還體現強烈的責任意識。“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實現偉大的社會理想,這個責任不在別人,而在自己。這種強烈的責任意識,演化為中國知識分子的傳統,形成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精神,為後人提供了豐富的精神滋養。曾子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孟子的“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范仲淹先生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顧炎武先生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們不難找到這種偉大思想的一脈流傳。這種強烈的責任意識。不僅塑造了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高尚品格,也為中華民族的生生不息提供了不盡的精神動力。

好吧,我們也別光挖掘“克己復禮”思想的先進性了,下面我們說說它的侷限性吧。山堅海闊朋友在評論裡問道“請問馬老師你理解這句話能踐行嗎?”實際就對這一思想的可行性提出了質疑。這個質疑很敏銳很到位,這個質疑很尖銳地指出了“克己復禮”思想的可行性問題。我認為,“克己復禮”思想的侷限性就在於它的可行性比較差,這也是孔孟學說的通病。

我們還是說“克己復禮”思想吧。它要求人們在私慾上“克己”,但誰來“克”呢?反動的專制統治階級有著地位上的優勢,他們是不可“克”的;流氓們沒有道德感,他們自然不“克”;像我這樣的普通大眾覺悟不高修養不深,也許一開始還能“克”,但是“克”著“克”著看見有人不“克”,也就去他媽的吧,我也不“克”了,因為誰“克”誰吃虧。只有那些修養極高的君子有著堅定的意志,他們在認真地剋制自己。但無疑他們成了這個社會上最吃虧的一個群體。我們說過,人都是有私心的。漸漸的,漸漸的,“克己復禮”也就成了偽君子們高掛在口頭兒的高調兒,只是用於約束別人。也就逐漸自上而下形成“滿嘴仁義道德,滿肚子男盜女娼”的惡劣社會風氣。

那麼,像“克己復禮”這麼一個偉大的思想,只能淪為空談嗎?不!落實一個偉大的理想,必須的途徑是建設一個科學的制度。

人有私心,行為上利己,這無可厚非。但利己不能損人,損人就是私慾氾濫。“克己復禮”思想的侷限性是約束人的私慾是以“禮”,是自律,無法真正制約某些人的私慾氾濫。但我們可以建設更科學更嚴密的制度讓個人的私慾不能氾濫。

這也是我們人類在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之後,經過了艱辛的摸索,終於找到了制衡私慾的根本方法——那就是民主和法制。

在政治層面,用民主監督和權力制衡制度,讓野心家陰謀家的私慾不能氾濫。即使某個流氓某個野心家偶然登上權力的高位,在民主的框架下也只能乖乖的做一個規規矩矩的領導人。

在個人層面,在社會生活層面,一切納入法治的軌道,所有道德依法齊衡,所有行為依法規範。一個人自私利己可以,但不能以損人為前提。所有的損人行為無法實行 ,一旦出現損人行為必得付出相應的代價。這就是現代文明。

今天我們的國學教育,不但要吸納傳統文化中的文明因素,更要發揚光大現代文明的探索成果,讓我們整個人類的優秀文化不斷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