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朝直至滅亡,崇禎都沒有遷都

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大軍攻破北京城,崇禎在殺盡妻女後,吊死於煤山,自此,大明276年的“光輝歲月”落下帷幕。其實明朝滅亡時,南方還有大片土地沒有淪陷,江南地區的經濟沒有遭到戰火的破壞,完全有能力支撐起明朝政府,陪都南京也完好無損,南京曾是明朝的都城,遷都北京是明成祖朱棣奪取了侄子的天下後,才從南京遷往北京,遷都南京完全可以說是“還於舊都”,南部還有大量軍隊拱衛南京,完全沒有必要留在北京死磕,熟話說“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這麼簡單的道理,整個大明內部的智囊不會不知道?那麼是什麼原因讓崇禎至皇朝滅亡都沒有遷都南京?

李自成在1643年攻下潼關,孫傳庭戰死,大明又失一棟樑,自此,李自成佔領了陝西全境,隨即李自成稱帝並分兵兩路北伐。當時的形勢是北京離陝西少說也有上千公里吧,從陝西走到北京就算平常走路也要一兩個月,再加上層層關隘,攻城拔地,李自成的大軍起碼也得半年才能到達北京,然而事實是李自成僅三個月就到了北京。對於這個結果很多人會說,明政府的官員都是飯桶嗎?三個月的時間,為什麼沒有調集軍隊到北京周圍?這裡面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崇禎和明朝官員的戰略眼光狹隘和對形勢過於樂觀導致的。但這也怪不得他們,他們也是有這個“底氣”的,這個“底氣”來自當時陝西和北京之間隔著三個重要的關隘,第一關便是由周遇吉把守的雁門關,第二個更是號稱明代九邊第一鎮的大同,城池堅固,由姜瓖鎮守,過了大同還有一個宣府,同樣是一個重兵把守的重鎮,由唐通把守,況且北京西面還有一個居庸關,可謂是銅牆鐵壁,李自成要到北京,熬過這三道防線之後,就算僥倖到了北京必然元氣大傷,到時再據北京城反擊或調集勤王之師一舉殲滅李自成。明政府上下對北京城的城防是很有信心的,畢竟北京城兵臨城下的情況從“土木堡之變”已經有五次,但每次的守衛戰都勝利了。然而理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崇禎身邊都是一些豬隊友,將領也不在是于謙、袁崇煥這些捨生忘死的將領,上下也沒有一心,大臣們都有自己的小算盤,三大關隘除了雁門關的周遇吉憑藉幾千人馬力戰而死,阻擋了李自成半個月外,其它的要塞可以說是望風而逃,李自成不費吹灰之力就到了北京,此時的北京城雖然有五萬兵馬,但由於鼠疫已喪失戰鬥力,還比不上崇禎組織的四千太監,再加上內應,僅三天北京告破。對形勢的認識不足,讓明政府從皇帝到臣下都認為還沒有到要南逃的地步,也沒有調集任何軍隊拱衛京師。

明朝內部保守勢力大,保守勢力不是為別的,更多的是為自家的錢財,畢竟大臣們在北京安家多年,財富、妻女多在北京,南遷的話難免會損失錢財。說起錢財,崇禎年間的的大臣個個都是“奇葩”,崇禎要求大臣帶頭籌集軍費,結果個個都哭窮,更為可笑的是李自成圍困北京時放出話,只要崇禎給一百萬兩白銀就退兵,結果籌集軍費時大臣們照樣哭窮,還說了一大堆不能向賊寇低頭等有關民族大義的道理,結果李自成一攻破北京城馬上搖身一變變成了大順的臣子。光時享便是其中“出色”的代表,當時有大臣提議讓太子去南京,以防京城不測,光時享痛批這些人動機不純,更搬出了安史之亂時太子出逃時即位把唐玄宗尊為太上皇的例子。光時享這麼一說,其他人當然不敢再提太子南下,結果城破,太子被殺,可人家大義凜然的光時享絲毫沒有受到影響,因為他早已投降了。李明睿是第一個提出南遷的大臣,經過一番大道理,幾乎把崇禎說動了,但最後談到南遷的錢財時,崩盤了,因為國庫沒錢了,這時李明睿又提議,國庫雖然沒錢了,可以用皇宮裡的錢財,結果崇禎當然不贊同了,私房錢哪能公用?再加上內閣首輔陳演為首的大臣反對,南遷就擱下了。然而明朝國庫缺錢是真,但大明的大臣可不缺錢,李自成攻破北京後,在這些大臣家和皇宮抄出了大量財富,連李自成都覺得奇怪,崇禎守著那麼多錢幹嘛?不知道這些大臣是不是在對當年朱元璋鐵腕治理貪官的報復。反正大明有這些大臣,何愁不亡。

北京是明朝的宗廟所在,北京象徵著正統,留守京師不僅可以維護法統,安定軍心和民心,更維護皇權的神聖性,而一旦南逃,難免會背上丟疆失土、拋棄祖宗基業的罪名,更有可能導致軍隊軍心渙散,畢竟皇帝都跑了,難道還繼續留在這賣命?處理不好,崇禎還有可能提前退休,唐朝、宋朝都有發生過太子取代老爹的位置。這也是崇禎內心的一個痛點,一直不敢讓太子南下。崇禎還是很想南遷的,但太過於好面子,他希望南遷由大臣們提出來,這操作就像稱帝一樣,大臣們說什麼承天命,然後在大臣的簇擁下迫不得已黃袍加身,崇禎也是這樣想的,這樣南遷就不是他的責任,自己想留守京師的,但大臣們逼自己南遷。可這幫大臣不解風情,為了自己的利益不僅坑了崇禎一把,更把漢人的江山拱手讓人了。

崇禎如果能拍板南遷,即使明朝北部丟失了,還有機會翻盤的,畢竟南遷能保留大部分的中央機構,不至於癱瘓,內部還是能一致對外。而崇禎死後,南明永曆帝缺少威望,也等於正統不存在了,派系林立,最後被各個擊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