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算力一降再降,“死亡螺旋”還是“動態平衡”


比特幣算力一降再降,“死亡螺旋”還是“動態平衡”



今年4月,聖克拉拉大學金融學教授奧圖亞·沙林發表了一篇名為《比特幣正進入死亡螺旋,即將變得一文不值》的文章。沙林認為:

今天如果比特幣的價格低於挖礦成本,那麼比特幣將會很快歸零。


事實上,奧圖亞·沙林並非是比特幣的“反對者”。相反,他認為人類最終將會邁向一個大多數交易都將由區塊鏈來處理的世界。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將會使用加密貨幣來完成自己的日常交易。不過,到現在為止,他並不能確定,會成為這種加密貨幣的究竟是比特幣,還是它的競爭對手。

沙林在文章中還特意強調了比特幣強大的“先發優勢”,但他還是表示:

歷史在反覆證明,“後來者”也有可能會趕超“先發者”。


他以2000年互聯網大泡沫時期,紅極一時的在線零售公司Webvan舉例,這家公司曾是互聯網時代燒錢最多的初創公司。2001年,該公司的估值接近50億美元。但是,好景不長,這家曾被明星投資人非常看好的電商公司並沒有像人們預期中那樣取得成功,反而是為其他競爭對手作了嫁衣裳。同樣,全球最早的社交媒體之一Myspace,最終也是被Facebook和其他後來者超越。

所以,儘管沙林非常看好加密貨幣以及區塊鏈技術的未來,但是就像他在那篇文章最後所說的:

一種更加完善的加密貨幣可能出現,或者政府也有可能開始發行加密貨幣,但不管是哪種情況,比特幣都可能會成為自身成功的受害者。


在今年的大部分時間裡,儘管比特幣價格始終萎靡不振,但是很多投資者依然對比特幣的未來做出了一些“不切實際”的預測。我們當然並不否認比特幣巨大的潛力,但是相比於關注比特幣的價格牛熊轉換,我們或許更應該關注的是比特幣社區的情況,乃至於是整個加密貨幣行業的情況,在理論層面、實踐層面是否有實質性的進展,如果沒有實質的進展,而價格飛上天,自然就是泡沫,終歸要破。

過去的一個月,比特幣價格再度遭受重創,37%的跌幅是比特幣自2011年以來度過的最慘的“11月”。與此同時,一場超級“礦難潮”也像一股至暗風暴一樣席捲而來,代表比特幣全網算力的“哈希率”在半個月內急劇下降約三成,大約130多萬臺主流礦機直接關機甚至論斤甩賣,而開著的礦機也正在與電價的博弈中掙扎求存。

一年前,那場震動全球的比特幣爆發依然歷歷在目,但是如今所有人都感受到了寒冬的凜冽。而那些始終站在比特幣對面的人自然也不會放過這樣的機會開始新一輪的聲討。近日,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努比埃爾·魯比尼就在推特上轉發奧圖亞·沙林在今年4月發佈的那篇文章,並稱“比特幣正在進入死亡螺旋,即將變得一文不值”。

作為經濟學界著名的“烏鴉嘴”,魯比尼因為準確預測了美國次貸危機而名噪一時,並且被《紐約時報》冠以“末日博士”的稱號。並且,他還因為次貸危機完全按照他所寫下的《金融災難的十二個步驟》演變而成為了紅遍全球的經濟預言大師。但是,這位當代經濟界的“先知”對於比特幣甚至是區塊鏈技術始終充滿了“敵意”。他曾經在美國參議院名為 “摸索數字貨幣和區塊鏈生態系統”的聽證會上稱:

比特幣等數字錢幣基礎就是“所有騙局和泡沫之母”;區塊鏈技術則是有史以來最被誇大的技術。


對於已經瀕臨冰點的比特幣市場來說,此言一出,更是人心惶惶。狂歡的熱情早已被殘酷的現實所澆滅,每一個深陷其中的人都損失慘重,想要從中“逃離”。也或許,在有些人的眼裡,比特幣中走在“歸零”的路上。

不過,《精通比特幣》一書的作者Andreas Antonopoulos也在近日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比特幣的網絡不太可能會發生死亡螺旋。

在比特幣網絡上,礦工大約每10分鐘會挖出一個區塊,而挖礦難度每產生2016個塊就會自動重新調整一次,如此一來如果網絡上的全網算力較低,礦工可以用較低的難度挖礦,因此不會造成出塊太慢而讓礦工得不到區塊獎勵,因而造成虧損。反之亦然,如果網絡上的算力增加,挖礦難度也會提高,不讓比特幣不停“被挖出”。

比特幣的“死亡螺旋”則指的是網絡的難度在2016個區塊被挖出之後,礦工仍持續降低算力,導致網絡的算力持續快速下降,系統無法自動重新調整挖礦難度的情況。

因為原先每2016個區塊挖出大約會耗時兩個星期,但如果全網持續降低算力,原先兩週的調整就倍增成了四周,那麼礦工持續地賺不到錢,便會關閉礦機,就會引發一連鎖的算力下降,導致比特幣網絡出現系統性的危機。Antonopoulos解釋說:

有些人認為,如果“死亡螺旋”發生,那麼很多礦工會說,好吧,我賺不到錢,因為算力下降了50%,所以我要關掉我的礦機。然後導致算力進一步下降,導致出塊變得更慢,因此陷入死亡螺旋,挖礦難度無法調整。”

就短期而言,因為比特幣價格持續下跌的關係,在過去的兩個月裡,比特幣的“哈希率”已經從大約60EH/s下降到36.52EH/s。但是就長期來看,自2018年1月以來,比特幣網絡的哈希率卻是從12EH/s增加到36.52EH/s,以一年期來看,比特幣網絡的算力實際上增加了三倍以上。


比特幣算力一降再降,“死亡螺旋”還是“動態平衡”


此外,Antonopoulos認為這種現像不太可能發生是因為比特幣生態系統中的大部分礦工通常都是採用長期戰略來經營礦機。

大多數主要礦場都會設置可以使用多年的電力和設備,礦工不依賴電網營運商,以每週計的基礎滿足他們的需求。特別是在中國這樣的地區,由於電力供應和氣候寒冷,許多礦場都在這裡運營,礦場必須確保長期供電以維護其設備。

因此,礦工自然會尋求中長期的業績和利潤,而不是短期的。所以,如果比特幣的算力下降並且隨著價格下跌而使挖礦的利潤變得越來越低,礦工依然有可能會繼續開著他們的礦機,直到價格恢復並且再次獲利。

公有鏈網絡理論上可能會出現“死亡螺旋”,而且過去在一些加密貨幣上確實發生過類似的情形。但是,如果考慮到比特幣網絡的全網算力目前的規模,“死亡螺旋”不太可能發生。

事實上,比特幣價格暴跌在歷史上發生過多次,而每次暴跌也都導致其挖礦難度和全網算力下跌,但每度過一個週期,比特幣就如鳳凰磐涅一樣重生,無論是價格還是算力、挖礦難度都會遙遙超越之前。

比特幣這種循環自洽的生態得益於中本聰巧奪天工的動態平衡設計。所以,每當比特幣挖礦難度達到一個臨界時,礦工們就會再次瘋狂湧入。

所以,正入Morgan Creek創始人Anthony Pompliano所說的那樣:

比特幣仍是過去10年中表現最佳的資產,沒有之一。


Anthony Pompliano的理由非常簡單,他列出了七項主要參數指標,包括錢包用戶數量、單筆交易成本、交易總數、已確認交易數量、除超活躍地址外日均交易量、以及算力哈希率和比特幣節點數量。每一個參數指標數據,在過去兩年都在穩步增長。

事物的發展是漸進式的,動態變化的,不是非黑即白,只有存在和消失,0或1兩種狀態。事物有其上升的趨勢,自然就有其下降的趨勢。對新生事物,無腦跪舔或者牴觸改變,都是自欺欺人,無法使自身變得強大,歸根結底,我們普遍缺乏批判式的思維去理解事物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