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怆然流涕的两个人,想成为他们,可终究是背道而驰了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那一曲“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勾起了多少人的历史情,这是一个乱世,却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英雄辈出的时代,智谋超群者有之、战力卓越者有之、文治武功开疆拓土者亦有之,群星璀璨,而曹操无疑是夜空中最亮的那一颗流星,即使时光飞逝千百年,仍旧被后世之人所津津乐道。

曹操怆然流涕的两个人,想成为他们,可终究是背道而驰了

三国时期北方霸主,天下十分独占其七,吴蜀联合方堪堪与之鼎足而立,曹操是一个手不释卷,有着大志的枭雄,遍度史书,他曾经对两个历史人物极为的欣赏,历史描写他对此二人的原话是:“孤每读此二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那这两个被曹操所看重的人又是谁呢?

一个是大秦帝国大将军蒙恬,另外一个是战国后期杰出军事家乐毅。

曹操怆然流涕的两个人,想成为他们,可终究是背道而驰了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年轻时躬耕于南阳,曾就自比于管仲、乐毅。由此也可见乐毅知名度和超凡的能力。乐毅曾经受到燕昭王的重用,统帅五国联军而讨伐强大的齐国,最终连下齐地70余城池,使得强盛的齐国差点濒临灭亡,仅仅剩下两座城池,这是战国时期有名的以弱胜强的经典之战,由此乐毅也是名声大噪;可是后来燕昭王逝去,新王燕惠王对其猜忌,导致乐毅投奔赵国,后赵王要求乐毅伐燕,而乐毅因为受到燕昭王昔日的知遇之恩,所以他垂泣而辞。

在面对报恩和前程的两难抉择,乐毅毅然决然的选择了“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是古人最为推崇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忠心的表现,乐毅不仅有才能,还有宽广的胸襟,更有道义,这在任何时候都是被人所钦佩的。

曹操怆然流涕的两个人,想成为他们,可终究是背道而驰了

蒙恬三代忠心于嬴秦,为秦帝国开疆拓土,沙场征伐,到了蒙恬时期更是“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胡人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如此军功乃为秦帝国北方屏障,手握三十万蒙家军团,战力非凡。而蒙恬与公子扶苏关系很是亲近,蒙氏家族将会是秦始皇之后,另外一朝天子(公子扶苏)的近臣,可遗憾的是始皇在南征路上猝死,遗诏被赵高、李斯之流篡改,一纸伪诏:令扶苏自缢,蒙恬也被关入监狱。就此蒙恬曾经说出这样一句话:“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於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此话很明显,蒙恬手握大军,完全有能力反叛自保,可是在大义面前仍旧选择了慷慨赴死,令人肃然起敬。

曹操怆然流涕的两个人,想成为他们,可终究是背道而驰了

其实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伪诏下来,公子扶苏如遭雷击,立马就要横刀自刎而死,适时蒙恬拦住了他,并建议凭借麾下三十万精锐完全有自保之能力,是不是应该弄清缘由,甚至发兵咸阳,如此中国历史的走向将很可能会是另外一番局面,不过固执己见的扶苏拒绝了,自杀而亡,蒙恬也因为失去了公子扶苏这个忠心的对象,也选择了束手待毙。

蒙恬的高义的确是历史上的一抹亮光,在生命和忠诚面前谁又能做到如此坦然呢?不管是乐毅还是蒙恬都在诉说着忠义,这在生于乱世之中的曹操看来是极为可贵的,位之魏王,万人之上,曹操是多么的希望手下人也有如此忠义啊。

曹操怆然流涕的两个人,想成为他们,可终究是背道而驰了

话说回来,曹操的批语曾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而在开始步入官场之时,不可否认,曹操也是一个热血青年,也曾想成为国之栋梁忠臣,可是乱世的局面让其走上了另外一条背道而驰的道路,要争霸天下,他这个昔日的汉臣也就只能走上枭雄之路,这是理想与现实的差异。

见了太多的尔虞我诈,太多的争权夺利,曹操的信念变成了“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极端功利自私,他可能在某个夜黑星疏的晚上抬头望天,不禁感慨而起,自己曾几何时变成了曾经最讨厌的样子,不过既然选择了,那就走的更彻底,更自我一点吧,因为曹操自始至终都不是一个优柔寡断、自怜自爱之人。

曹操怆然流涕的两个人,想成为他们,可终究是背道而驰了

自古从来就不缺那些对敌人而惺惺相惜之人,自然对自己所想做而未能做到的事,而在他人的身影中展现而不自禁的怆然涕下就没有什么大惊小怪了,当对两位人杰感慨的情绪过去之后,曹操仍旧是那个狠辣无情,有勇有谋,立志一统天下的枭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