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麻花最佳是這部?我不同意

窮得就剩錢了,這是一種極端。《驢得水》呢,是另一種極端,糟得就剩下意義。立意高遠,諷喻歷史,鞭笞人性,它算是配得上這些大詞,可也就這些大詞和它比較搭。

開心麻花最佳是這部?我不同意

從高空落到地面,別逼人抬頭仰望意義了先,也別在上頭俯視螻蟻眾生了,搭建寓言的臺子和刻畫人物的線條,又狠又粗,不把驢當驢,也不把人當人。驢和人只是道具,只是符號,牽完故事,扯完意義,就沒它們什麼事兒了。

開心麻花最佳是這部?我不同意

《驢得水》講了一個好故事?不,它只是講了一個好故事的胚子。它的故事一點也不好看,作為被觀看的電影故事,它就是場令人如坐針氈的視頻災難。聽這故事,一定比看這故事,不那麼難受一些。說它沒有電影感,其實是比較輕的指責——在現成的批評話語裡,選個最輕易的。儘管所謂的電影感,並無絕對制式,但《驢得水》的影像之糙,讓它實在沒有資格反駁“沒有電影感”之類批評。攝影是給李安《推手》、《喜宴》、《飲食男女》掌鏡過的林良忠,不過這也沒改善它的面子問題。林良忠不是風格派,鏡頭辨識度較低,所以還得看導演是誰。至於剪輯顧問找的是廖慶松,侯孝賢的御用剪刀手,這可以給節奏救場,但根本無法拯救木已成舟的電影素材。

開心麻花最佳是這部?我不同意

幾位知識分子,胸懷理想,跑到山區教書。後來,他們忘了初衷,理想被篡改得面目全非。大框架可以對應到近現代史,非現實化的寓言調子加強了這種諷喻效果。而寓言裡的人,幾乎都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裴魁山,在張一曼那裡受挫,慫貨變成心狠嘴辣、報復心強的大惡人;周鐵男,一個喜歡打抱不平的憤青,被槍子教訓後,就變成了溫順妥協的慫逼;銅匠,一個天真無辜的群眾,在被經驗與知識教育洗禮後,變成了個流氓;張一曼,觀念開化,撩起了群眾的火,卻把自己給摺進去了,舍了身取不了義;校長,做大事不拘小惡,他是他們的成熟結合體;特派員人格倒很穩定,就是個體制內的混蛋。每個嘴臉,都不討人喜歡,包括校長女兒。

開心麻花最佳是這部?我不同意

人物當然沒有討人喜歡的義務,但有“變”服人的責任。而裴魁山他們的轉變,都是轉臉就不是人了。這樣的性格轉變、三觀進化,簡直反人類。它以概念至上,歷史觀和人性觀定調後,所有人物皆化身道具,服務於概念,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為讓觀念成立,人可以不是人,只是被線牽引著的木偶。倆導演對描畫人物缺乏足夠耐心,人性悲劇的力量因此被大大削弱,主要就剩下荒誕的意義所指。

開心麻花最佳是這部?我不同意

以荒誕悲劇反思歷史,揭示人性之惡,尤其是知識分子之惡。常識性的歷史觀和人性觀,當然沒啥問題,在我們這國度,常識還是稀缺性的,普及常識當然有其意義。但電影是電影,電影有電影的常識,《驢得水》的粗劣勁兒,是在反電影的常識。

開心麻花最佳是這部?我不同意

對觀念操之過急,導致對人物操之過急,做電影不拘小節,這就像片中的人性惡一樣,是創作之惡。放縱人性之惡,會一發不可收拾,釀成悲劇。所以,就算再有意義,也不能原諒《驢得水》的創作之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