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的帶娃口訣,把人教育得服服帖帖

我們那兒,長輩說話,動不動就會來一句“老古說絕了的·····”後面跟著一句先輩古人總結流傳下來的俗語,句句經典,堪稱凝縮的智慧。

三十年前的帶娃口訣,把人教育得服服帖帖

例如家中長輩教育後生要主動打招呼,常說“老古說絕了的,懷裡的果子沒有嘴上的甜”。後來才驚覺,這不正是情商教育嘛,在社會生存,若能做到嘴甜,肯定吃的開。

例如外出上學或者工作,臨行前長輩總會嘮叨一句“窮家富路”,叮囑多帶些錢和吃的在路上。這應該是某位滿世界跑的老祖宗留下來的經驗教訓,在外不比在家,在家親朋好友都能相互幫扶,在路上則無依無靠,在火車、汽車上隨身多備一些錢財和食物在身上,不會餓肚子,不會被宰,有回程的錢,心裡才不會慌,不管遇到什麼困難,不至流落他鄉。

再例如,在勵志教育方面,老古曾說過“一嘆三窮”,意思是不管遇到什麼困難,不能唉聲嘆氣,嘆氣只會更加倒黴,強調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去面對生活。這四個字,我從小就聽母親說,往往母親說完會加上一句“男子人,更不能嘆氣”,嚇得自己至今嘆氣得次數屈指可數。

2018年有幸在狗年喜得犬子,母親前來幫著我們帶娃。自從讀書以後,母親常年在外打工,已有十幾年,我們母子未在一起長時間生活了。

小兒的出生,為我們母子創造了契機,我得以再次得到母親的照料,也得以再次聽到她說起“老古說絕了的······”的口頭禪。雖然她關注的重心早已轉移到小兒身上,老古說的也全變成了帶娃口訣,但心中十分滿足。

“細人兒不作假”是母親說的最多的老古智慧,“細人兒”當然是指“小孩子”,“不作假”母親解釋說出生不久的嬰兒還不懂偽裝自己,他們餓了、感覺不舒服了就會哭鬧,吃飽了全身舒適了會很安靜。因而根據這句老古智慧,我們帶娃的時候,一旦孩子哭鬧便全身找原因,總能找到,要不餓了、要不凍了、要不尿了。

“二月開笑臉”說的是,一般嬰幼兒在兩個月大的時候,就知道逗笑了。其實嬰兒天生就會笑,但剛開始的時候,他們的笑,是無意識的,老古說是“夢笑”,有一個睡夢娘娘,在讓孩子笑。但過了一兩個月,孩子就開了笑臉,能被逗笑了,這個時候應該多逗逗小孩,十分有益處。

三十年前的帶娃口訣,把人教育得服服帖帖

等開了笑臉,馬上就能“唱戲”了。老古說的“唱戲”其實是兩三個月大的孩子發出各種聲音,自言自語,因為都是些不成詞句的音節,稱之為“唱戲”。老古還說,嬰幼兒在平靜時說的最清楚的兩個音是“阿公”,在哭鬧時喊的最清楚的兩個音是“姆麼”。這點深以為然,小兒吃奶時或者自娛自樂時,總會時不時蹦出一句“阿公”,在特別餓的時候,一邊哭一邊大喊“姆麼”。每次聽到兒子這般呼喊,妻子便會大笑。在我們那兒,都叫媽媽為“姆媽”,私以為十分準確。後來瞭解到,世界各地對媽媽的稱呼都很類似,大多是mua、mom、mama之類的讀音,想來全世界的嬰兒能發出的音都差不多。

每次小兒“唱戲”,母親都會跟著附和與他對話,旁人聽來只會覺得不知所云,但母親樂此不疲。但據說,這種幼稚行為不可或缺。表面上來說,是在胡鬧,但對與孩子來說,卻是難得的學習語言的機會。及時予以孩子反饋,足以鼓勵孩子繼續發聲。

“帶人婆,吃三籮”是母親規勸妻子多吃點搬出來的老古之言。妻子初當人母,還未從姑娘家家完全轉變角色,處在哺乳期,怕減不掉腹圍的肉,吃的並不比平常多,母親便常常藉此老古之語勸她多吃。籮,是農村一種裝稻穀的器具,一籮大概有六七十斤,“吃三籮”自然跟“白髮三千丈”一樣採用了誇張的說辭,但用來形容以前哺乳期的媽媽們吃得多再適合不過。妻子竟然頗為受教,一天吃五餐。

因缺乏經驗,我自己常常問母親一些沒頭腦的問題,諸如“孩子什麼時候長牙齒呀、什麼時候走路呀”,老媽一臉總會雲淡風輕說:“早著呢,老古說得好‘七坐八爬,半歲發牙’。”接著會解釋,嬰兒七八個月大的時候才能爬能坐,六個月左右開始長牙齒。不得不對老古的科學總結深感佩服,有了這樣的口訣,新晉父母對嬰兒生長規律都能掌握的差不多了。

三十年前的帶娃口訣,把人教育得服服帖帖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有的地方俗話說,有的地方常言道,有的地方老古說絕了,這些老祖宗的經驗總結,傳承了智慧,更方便了長輩教育晚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