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的带娃口诀,把人教育得服服帖帖

我们那儿,长辈说话,动不动就会来一句“老古说绝了的·····”后面跟着一句先辈古人总结流传下来的俗语,句句经典,堪称凝缩的智慧。

三十年前的带娃口诀,把人教育得服服帖帖

例如家中长辈教育后生要主动打招呼,常说“老古说绝了的,怀里的果子没有嘴上的甜”。后来才惊觉,这不正是情商教育嘛,在社会生存,若能做到嘴甜,肯定吃的开。

例如外出上学或者工作,临行前长辈总会唠叨一句“穷家富路”,叮嘱多带些钱和吃的在路上。这应该是某位满世界跑的老祖宗留下来的经验教训,在外不比在家,在家亲朋好友都能相互帮扶,在路上则无依无靠,在火车、汽车上随身多备一些钱财和食物在身上,不会饿肚子,不会被宰,有回程的钱,心里才不会慌,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不至流落他乡。

再例如,在励志教育方面,老古曾说过“一叹三穷”,意思是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不能唉声叹气,叹气只会更加倒霉,强调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这四个字,我从小就听母亲说,往往母亲说完会加上一句“男子人,更不能叹气”,吓得自己至今叹气得次数屈指可数。

2018年有幸在狗年喜得犬子,母亲前来帮着我们带娃。自从读书以后,母亲常年在外打工,已有十几年,我们母子未在一起长时间生活了。

小儿的出生,为我们母子创造了契机,我得以再次得到母亲的照料,也得以再次听到她说起“老古说绝了的······”的口头禅。虽然她关注的重心早已转移到小儿身上,老古说的也全变成了带娃口诀,但心中十分满足。

“细人儿不作假”是母亲说的最多的老古智慧,“细人儿”当然是指“小孩子”,“不作假”母亲解释说出生不久的婴儿还不懂伪装自己,他们饿了、感觉不舒服了就会哭闹,吃饱了全身舒适了会很安静。因而根据这句老古智慧,我们带娃的时候,一旦孩子哭闹便全身找原因,总能找到,要不饿了、要不冻了、要不尿了。

“二月开笑脸”说的是,一般婴幼儿在两个月大的时候,就知道逗笑了。其实婴儿天生就会笑,但刚开始的时候,他们的笑,是无意识的,老古说是“梦笑”,有一个睡梦娘娘,在让孩子笑。但过了一两个月,孩子就开了笑脸,能被逗笑了,这个时候应该多逗逗小孩,十分有益处。

三十年前的带娃口诀,把人教育得服服帖帖

等开了笑脸,马上就能“唱戏”了。老古说的“唱戏”其实是两三个月大的孩子发出各种声音,自言自语,因为都是些不成词句的音节,称之为“唱戏”。老古还说,婴幼儿在平静时说的最清楚的两个音是“阿公”,在哭闹时喊的最清楚的两个音是“姆么”。这点深以为然,小儿吃奶时或者自娱自乐时,总会时不时蹦出一句“阿公”,在特别饿的时候,一边哭一边大喊“姆么”。每次听到儿子这般呼喊,妻子便会大笑。在我们那儿,都叫妈妈为“姆妈”,私以为十分准确。后来了解到,世界各地对妈妈的称呼都很类似,大多是mua、mom、mama之类的读音,想来全世界的婴儿能发出的音都差不多。

每次小儿“唱戏”,母亲都会跟着附和与他对话,旁人听来只会觉得不知所云,但母亲乐此不疲。但据说,这种幼稚行为不可或缺。表面上来说,是在胡闹,但对与孩子来说,却是难得的学习语言的机会。及时予以孩子反馈,足以鼓励孩子继续发声。

“带人婆,吃三箩”是母亲规劝妻子多吃点搬出来的老古之言。妻子初当人母,还未从姑娘家家完全转变角色,处在哺乳期,怕减不掉腹围的肉,吃的并不比平常多,母亲便常常借此老古之语劝她多吃。箩,是农村一种装稻谷的器具,一箩大概有六七十斤,“吃三箩”自然跟“白发三千丈”一样采用了夸张的说辞,但用来形容以前哺乳期的妈妈们吃得多再适合不过。妻子竟然颇为受教,一天吃五餐。

因缺乏经验,我自己常常问母亲一些没头脑的问题,诸如“孩子什么时候长牙齿呀、什么时候走路呀”,老妈一脸总会云淡风轻说:“早着呢,老古说得好‘七坐八爬,半岁发牙’。”接着会解释,婴儿七八个月大的时候才能爬能坐,六个月左右开始长牙齿。不得不对老古的科学总结深感佩服,有了这样的口诀,新晋父母对婴儿生长规律都能掌握的差不多了。

三十年前的带娃口诀,把人教育得服服帖帖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有的地方俗话说,有的地方常言道,有的地方老古说绝了,这些老祖宗的经验总结,传承了智慧,更方便了长辈教育晚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