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阜丹崖照紫煙

翠巘巍峨插碧空,

千尋峭壁染丹紅。

恍如神女巫山會,

迓致仙人錦帳中。

朝雨洗來添麗色,

晚霞絢處貫長虹,

藥爐丹灶今何在,

直欲乘雲問葛洪。


【明】郭本 《昌江八景·幕阜丹崖》


幕阜丹崖照紫煙


幕天阜地


幕阜山脈北插湖北,東入江西,西瀕洞庭,南連長沙,是湖南省北部屏障。其主峰海拔1595.6米,又名天柱山、天嶽山、昌江山。嶽州稱岳陽,因其在天嶽之陽。傳說夏禹治水到此,石壁刻篆文天書,有繫纜石、爛船坡遺蹟。一說幕阜山古名桓山,三國爭霸,統治荊州的劉表派從子磬率軍南下,東吳建昌都尉太史慈督諸將拒磐,在此山置紮營幕。“風動將軍幕”(杜甫詩句),幕營幕府禦寇功成名就,得名幕阜山。

其實《詩經·小雅》說得生動:“如山如阜,如岡如陵。”幕,覆蓋天上的帷幕,恰指天柱山高。阜,無石頭的土山包,泛指阜陵、阜陸、阜丘。讀懂經典詩意,我們便不難領悟幕阜山。

東晉時期,著名醫藥學家葛洪登山採藥,尋得先祖葛仙翁的藥爐丹灶。葛洪《幕阜山記》翔實描寫諸多勝景仙境,欣欣然讚歎:“二十四氣,福德之鄉。洪水之災,居其上可以度世。”且明確記述“有石如丹珠”,即幕阜丹崖,可惜“鳥道斷絕,不可登覽。”

唐朝盛世,幕阜山寺廟多達一百二十多座,古剎香火名揚三省。杜光庭《洞天福地記》:第二十五幕阜山洞,週迴一百八十里,名曰玄真太元天。“聞說神仙晉葛洪,煉丹曾此佔雲峰。庭前廢井今猶在,不見長松見短松。”(李白《煉丹井》)自唐以降,幕阜山成為朝拜聖地,詩詞歌賦連綿不絕。

“太平尖尖,有個神仙。龍王見他要下跪,玉皇見他站下邊。如來見他要作揖,觀音見他要謝恩。”童謠中讚頌的太平神仙,正是竹龍舞中祭拜的伏羲。他是三皇之首、百王之先,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人類始祖為“天”,山高而尊者“嶽”。幕即墓,阜為土。天嶽幕阜山,伏羲墓地也。清朝學者張瓚昭曾在《楚陵述略》中考證:“平江之天嶽,即《禹貢》東陵,其下有皇壇,乃伏羲氏之葬地。”

2015年我特意尋訪伏羲墓。幕阜山西南腳阜山村原稱皇場屋,一座獨特的泥土丘陵墓塋寂靜地聳立高山坡上,據說自古以來不封不樹,老百姓不敢做屋、葬墳,任憑雜竹野草自然叢生,惟有水口城隍太平廟靜靜地守護。腳踏泥土穿過竹叢爬上頂峰,眺望幕阜山嶺,光照特別好,原來巧逢立夏吉日。伏羲墓南依幕阜山,冬塔昌江水九曲流過,對岸西邊一帶阜陵稱月亮山、太陽山、鼓山、旗山,皇場屋南北各有車馬大坪,前朝各官春秋祭祀之所。

從苗蠻之地到楚湘文脈,幕阜山自古便是一方水土的根源。


幕阜丹崖照紫煙


沸沙池


“踏秋波,扶遠岫,幕阜尋楓,同把山門叩。結伴天梯攜霧走,迭宕層巒,盡在雲中瘦。 鳥啾鳴,峰挺秀,古剎藏幽,隱隱神鍾奏。適與流沙泉共酒,瑟瑟山風,直把寒吹透。”2016年夏秋,我有緣前後三次結伴登臨幕阜,仰望星空,大觀日出,高峰覽勝,深壑探險,或霧騰或雲海,或光照或陰寒。偶遇暴風驟雨襲來,森林呼嘯峽谷亂嚎,隱藏寺廟抗禦強勁拂卷,刺骨顫抖真個“瑟瑟山風直把寒吹透”。唐朝無名氏《蘇幕遮·秋遊幕阜山》,其桑榆斜陽的雲峰景象最能感覺奇妙。

攀爬幕阜絕頂,沙石地質地貌極易踐踏溜滑,即令酷暑炎熱萬里晴空,山高水遠的涼爽寒氣總會給人嗖嗖的刺激。獨有黃山松不怕土壤貧瘠風吹雪壓,呈現“不見長松見短松”英雄氣概。一峰尖與二峰尖合抱山谷間,松林掩映,芳草萋芊,不雨山常潤,無雲水自陰。礦泉水從井底沙盆朝天翻湧,白沙滾沸恰似朵朵菊花綻放,石池四圍苔蘚草尾忠誠相伴,天光樹影盡收井底。不論春夏秋冬或乾旱冰凍,一股清泉不急不緩不高不低永恆不捨地汩汩流逝。未飲沸沙水,枉登幕阜山。沸沙池共有東西南北中五井,此井居中位高,高山純淨礦泉水自然醫治百病,井側建有龍王廟。千百年來一代又一代朝聖者,無不虔誠掬飲一瓢,清澈甘霖的心靈潤澤比酒爽、比蜜甜。

水是生命之源,植物是生命之根。億萬年的地質地貌,千百年的動物植物,它們如此根深蒂固交融一體,大自然天賜神佑,人類乃匆匆過客。沸沙池位居幕阜山頂、也是洞庭湖海拔最高的泉源,她永遠是不應隨意打開或關閉的“水龍頭”。

我之所以借用“水龍頭”指代沸沙池,多少有點杞人憂天,擔憂“保護”或“開發”,可能會意外打破沸沙池生命鏈的某個節點,包括地表植被、地下水源,森林或溪流,空氣與氣候,都有可能令億萬年前地質運動造就的神祇遭受傷害,或許消失。

黃龍噴水的沸沙池,只是一個水龍頭,又不是一個水龍頭。

會仙亭


會仙亭古松斜倚百丈懸崖,它的平頂樹冠似虯龍盤錯,針葉密集新芽鮮嫩,樹幹粗糙老皮缺裂,光滑的摩擦痕跡懸擱峭壁虛空,伸頭探望幕阜丹崖,天際雲彩飄逸,溝壑林石怪異,一種超越時空的快意油然而生。不知多少髯客曾經坐落仙境,我感覺,詩仙李白應當像我一樣打坐過。

我初上幕阜山,還是2000年8月,天門寺還是簡陋草廬。暑夜納涼靜坐閒聊,溪泉潺潺,鳴蟲唧唧,星光燦爛,山風輕拂,時有朵朵白雲從草坪穿過,果然人在高山雲霧中。幕阜丹崖海拔1520米,懸崖壁立20多米高,當時並無鐵樁鏈欄,不知誰家一架七級木梯高空吊掛崖壁青松根部,助勇敢者一臂之力。如果沒有黃山松的種子被風吹或鳥兒送到花崗岩裂縫中,如果它沒有無堅不摧、有縫即入的鑽勁,在那裡發芽、生根、成長,今人或許只得繼續感嘆“鳥道斷絕不可登覽”矣。

登高欲覽勝,觀景可否覽勝,得天時地利人和兼而得之,時勢造英雄,時勢亦如神仙那般無可捉摸,哪怕你有如來的掌心。2016年8月5日,凌晨4點半起床,開車直奔望湖亭。東方初現魚肚白,西南風呼呼直吹,儘管長袖厚衣,還是不敢對風。一群黃牯夜棲亭樓南邊草甸,濃霧隨風吹過,隱藏或暴露,抬頭或憨睡,幕阜山牛樂觀情趣值得敬愛。東方雲影從淡墨到灰藍,漸漸向高空擴散。5點半,天邊的火燒雲開始絢麗爭豔。皮皮說,攝影的魔鬼時間來了,色彩千變萬化從無雷同。約10來分鐘,朝陽衝破薄霧雲層噴火升起,照亮蒼茫大地。剎那間果然稍縱即逝,七彩光照的浩瀚天象又被濃霧收藏。

神話,神仙,仙翁,仙境,天上人間諸多奧妙,自古可遇不可求。元末邑人胡天遊《幕阜山》悟道天機:“幕阜山高一千八百丈,我疑山頂即天上。捫羅躡蹬到山巔,又如平地望青天。始知天高百萬應無極,幕阜蒼蒼一卷石。洞庭八百古所傳,至此遙看如鏡圓。若還更上三千丈,那知天下有山川。”可惜,望湖亭如今難以望見洞庭。

一峰尖上獅洞從石拱門穿巖過洞,額楣“極無峰”有副好門聯:“幕阜南崖同日月;洞天獅子並乾坤。”中華民國三十年(1941)夏,長沙會戰首戰告捷,第五十八軍魯道源從九嶺保衛戰前線歸來,戰功卓著由新十一師少將師長晉升為中將副軍長。登臨幕阜山他極目四望,感慨萬千。“一寸河山一寸血,萬家煙火萬家春。”在上獅洞作戰指揮部,魯道源親題石刻“雄霸南天”四個大字,並留絕句一首:“幕阜頂天立,雄霸震四極。氣吞三島寇,熱欲干戈戟。”1945年抗戰勝利,國民政府曾授予魯道源將軍三等雲麾勳章,並親自在南昌接受日本投降。

上獅洞口陳鯤題額:“幕天席地,阜物康民。”人文有時而更,山川千古不易。


幕阜丹崖照紫煙


(作者系伍市人,政協岳陽市經濟科技委員會原主任;圖片由岳陽市天嶽幕阜山旅遊開發公司提供)


【平 江 精 神 】

平江精神之一——崇禮

平江精神之二——尚勇

平江精神之三——厚德

平江精神之四——圖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