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送快遞”有何不可?

據報道,34歲的延邊大學歷史系博士生譚超,送了8年快遞。8年間,也有老師指責譚超:“這麼一個高學歷的人搶低學歷的活,腦子是不是有病。”譚超不認同這種說法:“這是通過學歷把人分成三六九等,而不是努力。我討厭的是他

那種鄙夷的神情,他那種根深蒂固的階層分化的神情。不管一個人是做學術也好,去送快遞也好,去說相聲也好,只要他能推動生產力發展就是一個好博士。”

“博士送快遞”有何不可?

一直以來,高學歷者承擔了很高的社會期許和家庭厚望。在人力資源市場上,“本科碩士滿街跑”與“技工技師無處找”的就業難和招人難並存,就足以說明社會並非是“一崗難求”,但有一些大學畢業生固執地抱著傳統的就業觀念不放,一心盯著如意、體面的“鐵飯碗”,在找工作時遇到困難。

因此,大學生在找工作時不應鑽牛角尖,要學會從低處起步,把工作當成學習深造的課堂,在實踐中提升自己,不斷增值,開拓新的發展空間。君不見,有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畢業後選擇回鄉創業、帶頭致富並小有成就嗎?兩位北大才子陳生和陸步軒,不就是堅信“賣豬肉也要賣出北大水平”,才由此組建起了大型企業集團嗎?

“博士送快遞”有何不可?

此外,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大背景下,伴隨著我國電商的蓬勃發展,物流行業成為當下創業的熱門領域。其中快遞業以投入少、門檻和風險低的優勢,頗受年輕創業者的青睞。由此而言,“博士送快遞”又有何不可?北大老校長許智宏曾說過:“有北大畢業生去賣豬肉,我一直講,賣豬肉有什麼不好?賣豬肉我們也要做到最好。”這句話既是送給陳生和陸步軒的,也是送給千千萬萬懷揣夢想、腳踏實地的年輕人的。

“博士送快遞”有何不可?

而譚超的選擇之所以有人不能理解,根源在於仍有人對基層的勞動者有偏見。其實,每份工作都是服務社會、造福人類的崗位,每位勞動者都有自己的尊嚴。高學歷者充實到基礎性行業裡,或許能改變整個行業的氣氛與面貌。

在這個價值判斷日益多元的時代,一時的工作選擇,一時的工資高低,決定不了一個人最終的成就。觀念一變天地寬。大學生在找工作時要有“幹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的精神,跟上時代發展,發揮出自己的愛好和特長,就一定可以闖出自己的一番天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