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社會的一些傳承及變遷

2018年9月8日,新北市新店區四十份(四十份是地名)公墓舉辦法會。

臺灣社會的一些傳承及變遷

臺灣社會的一些傳承及變遷

7點50幾分,林明同他爸媽三人,分別帶了半打臺啤、五顆柚子及一盒太陽餅,走了約五分鐘,到了接駁車接送的地點,排在隊伍的後方。不久,約8點08分,依序上了第三部車,8點30分到了會場。現場早已人滿為患。放眼望去,同林明一樣的年輕人不少,顯見慎終追遠,民德歸厚,有傳承。

臺灣社會的一些傳承及變遷

臺灣社會的一些傳承及變遷

過去,不管是在家裡或去外面拜拜、拜廟,常見的貢品是豬、雞、鴨、魚肉,但現在,都是水果、飲料、泡麵、糖果等等,顯然在傳承中也有時代變遷。

臺灣社會的一些傳承及變遷

臺灣社會的一些傳承及變遷

剛剛,能看到擺在供桌上那一包包的紅色包包嗎?那可不是米,也不是其他食物,而是“紙錢”,是給祖先在陰間花的,紙錢(或稱銀,銀紙,與“金”、金紙是給神明的不同)會場準備了兩個地方,讓你免費取用“金”、銀紙,及銀紙的紙製包裝袋,然後在上面寫上要包給誰的,誰包的等信息。於是,就成了供桌上那一包包紅色包包了。

臺灣社會的一些傳承及變遷

等祭祀完畢了(不統一限定時間,完全由個人決定,隨時可以結束,走人),每個人把自己帶的金、銀、紙錢,送到資源回收車,有區公所派員整理、運送,再集中焚燒。

剛剛那一部白車裝滿了,再換一部黃的,繼續裝載。

臺灣社會的一些傳承及變遷

臺灣社會的一些傳承及變遷


燒的柱香少了(現場三個香爐,佛祖、土地公、往生菩薩各一爐,一爐一炷香),燒的紙錢少了,確實讓人看到了社會變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