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那条路……

家门口那条路……

□李绍光

在我的家乡新密市米村,家门口那条路历经坎坷,洗尽铅华,见证了山区小村的蝶变,记录了一段难忘的岁月。

记得改革开放之初,我奶奶常坐在院前的石头上缝衣服,从两三公里外挑水回来的人们见到她都会停下来,一起唠会儿家常。人家临走时,奶奶总是撂下一句:“路窄,慢点哟!”

一晃快40年过去了,那条路至今仍深烙在我脑海中:大概半米宽,两个大人挑水相遇需要相互侧身过去。但就是这样一条路,却是当时我们村唯一通往外界的通道。一次,我跟妈妈到乡里赶集,由于起得早,走在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上,天黑岭多沟深,山高林密狼嚎,一路走得心里直发怵。回来后,我下决心再也不起早外出赶会了。但这件事后不久,来了一批解放军,他们在家乡北边的大山里探矿,动用重型机械劈山填沟,将小道修筑成了2米宽、3公里长的碎石子路,这是村里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大路!从此山门洞开,改革的春风荡漾在整个小山村,出行方便了,挑水不难了,农业连年丰收,农民生活开始一天天好起来。

石子路比以前的小道直了,少走很多弯儿,雨雪天也不踩泥了。但是骑车哐哐当当,时间长了手脚十分难受,人们都期盼能修一条平坦的大道。

“要想富,先修路。”上世纪90年代初,这句口号叫得很响,我们这个偏僻山村只要是开大小会,党员干部几乎都讲这个理儿。1993年夏,在乡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两家企业积极资助,家家出劳务工,把石子路拓宽了1米多,铺上柏油,修成了一条宽阔平坦的乡村公路。路修成当天,奶奶高兴得一夜都没有合眼,第二天一早就要去瞧瞧。奶奶缠过脚,平时出远门都是父亲用车推着走,这次她硬是让我陪着她一步一步走到头,边走边说:“这下好了,出门方便了!”

柏油路让山村一下子沸腾了起来,村民们开始广泛种植经济林,满山遍野硕果飘香,山货销售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渠道。我清楚地记得,那些年大伯做山货销售生意,经常去郑州,他总是一大早就起床,步行一个多小时赶到乡里,再坐四个小时车才能赶到郑州。这时已经临近中午,就算是抓紧卸完货,有时也不得不第二天才能返程。大伯老埋怨坐车时间太长,身体受不了,也影响生意……

2003年,郑少高速路修成了。老家原来的柏油路也成了高速路的一部分。高速路下面修筑的辅路,与县道、省道联通。村东头建有一个高速站口,从那里坐上公交车,不到半小时就能到郑州市区。就这样,以前去郑州换乘两次公交车,需要5个多小时才到达,现在半小时就可以了。

便捷的交通大大方便了山里人出行,降低了各类生产成本,拉动了经济快速发展,大伯由起初的小商贩,很快成为远近闻名的农产品经营企业家。

高速公路还改变了家乡小山村的命运。外出旅游的多了,去省城上大学的孩子多了,年轻人出去打工的多了,城里人来休闲观光的多了……家乡父老的观念和行为也融入了城市。今年秋天,从家乡通往郑州新郑国际机场的快速路完工,一下子还拉近了山村与世界的距离,出国游大幅增加。两年来,村里建起了果品加工厂和电子设备厂,以经营杂粮山货为主的农家院达20多家,乡村游成为一景,农民的生活真是比蜜还甜!

40年弹指一挥间。从上世纪80年代初至今,石子路——柏油路——高速路——机场快速路,家乡的路经历风云变幻,凤凰涅槃。爷爷伯伯们从足不出村到周周赶乡集,经常逛郑州,出省游、出国游。对于祖祖辈辈身居山区,饱经走路之苦的家乡人来说,不仅是路在变,而是时代在前进。面对今天贯连八方、通达四海的高速路和航空线,乡亲们更多的是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之情!

河南日报客户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