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意的面子讓你過得好嗎?

魯迅很幽默的稱:中國人精神的綱領就是面子,只要抓住面子,就相當於抓住阿Q身上的小辮子,牽他往東就往東,牽他往西就往西。我們經常會在生活中說:某個人臉皮厚、不要臉,或者說這件事辦的漂亮,有面子;那件事沒有辦好,沒面子。臉本來是個生理部位,可是我們中國所謂的“臉”含義非常豐富,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外國人簡直難以理解,我們文化中關於“臉”的含義:丟臉、漲臉、臉皮厚、沒臉見人、要面子、給面子、體面、有點兒面子、看我的面子。弄明白“臉”和“面子”就會明白中國人交往辦事時,內心世界的運作原理並且弄懂中國生意場和官場的潛規則。

你在意的面子讓你過得好嗎?

面子到底是什麼呢?

面子的本質一:是社會對一個人道德、能力成就的認可。面子本質二:中國傳統道德的“仁義禮智信”都是在解決如何分配資源問題或者是解決給誰面子、不給誰面子以及給多大面子的問題。

面子該如何定義呢?

我們平時都知道面子的重要,可是誰也說不清到底什麼是面子。因為“面子”這個概念非常的抽象,既看不到也摸不著,全靠你的感受,很多時候難以理解。善於洞察人心的林語堂先生稱:面子這個詞不能翻譯,也不能下定義,它好像是榮譽但又不是榮譽,它不能金錢購買,卻給人以實質的光輝,它是空虛不實際的;可是男人爭奪它,女人為它而死;就是這樣空洞的東西,我們中國人靠它活著。面子如此玄虛,我們如何該照顧到他人面子。

說白了面子是由別人眼中來的:是和你有關係人的對你的接受和判斷。總體而言面子與兩類事情有關:一類是人的道德,我們稱之為道德臉面。在道德臉面上老人和小孩可以得到一些寬容;一些老人不拘小節常常自嘲:老得不要臉了。或者不懂事的小孩爭搶糖果,我們會說你這小孩真不要臉,沒有人覺得我們說小孩是認真的。如果我們說一壯年,那麼很可能引發一場難以避免的爭鬥。第二類:社會臉面。這類情況下是指一個人在社會中取得社會成就,從而在社會中的地位或者聲望。社會地位高的人,面子就大;我們稱某個人地位高就是他擁有較大的決策權,可以支配社會資源。當然地位高低是相對的,你們公司老總在你面前地位高,可是在自己岳父面前地位又低了。社會地位帶來的面子可是真的也可以是虛假的。虛假指可以偽裝自己很有面子:常常有一些皮包公司老總虛張聲勢,包治百病的國學騙子自封一些稱號騙人錢財。所以中國古語言: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逢人只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

你在意的面子讓你過得好嗎?

道德臉面與社會臉面的區別?

道德臉面是一個人固有的,沒敢缺德事就不會受損。社會臉面可以增加或者減少,可以交易而且可以借給別人。舉個例子:李剛的兒子闖禍之後,臉不紅心不跳,非常膽大,聲稱“我爸是李剛”;畢竟李剛的社會面子在當地非常大,他兒子可以藉著李剛的面子為所欲為。噹噹地公安公事公辦,就是不給李剛面子。當人因為這樣的事情被媒體曝光,才能夠將李剛的兒子依法辦事。未曝光之前,李剛的兒子藉著李剛的面子,也許在當地橫行無阻。

丟了道德臉面比社會臉面更讓中國人難受。在人情世故的中國,面子的影響非常大。面子關係著一個人在他關係網中地位的高低、是否容易被別人接受、是否可以享受特權。誰要覺得自己失去面子就會自尊心受損,情緒不平衡。因而,我們在和別人打交道時,即便不能給別人增加面子,儘量不要傷害別人面子,否則將來一有機會,他就會報復你(很多電影編劇以及歷史的恩仇就是源於不給他人面子而埋下仇恨的種子)。

面子和臉有區別嗎?

面子和臉是有些區別的。在中國北方臉多指向道德,而面子都是社會臉面。沒有面子是別人對自己成就和能力認同受了損害。沒有臉是自己道德良心感到不安。社會上很多人對面子更加看重。某些人為了“面子”會用一些“不要臉”的手段。

面子說到底是幹什麼呢?

面子可以管理社會資源的分配。同樣一件事,不同的人求你幫忙;面子大的你就多幫忙,面子不夠你就敷衍他。資源有限所以,給誰不給誰,那是由你們的關係遠近決定的。關係分為三種:工具型關係、情感型關係、混合型關係。舉個例子:你和超市收銀員、公交售票員之間就是工具型關係,沒有什麼情感而言;你和家人、朋友之間就是情感型關係;你和同事上下級之間可能是混合型關係。關係不一樣,辦法不一樣。陌生人之間的工具型關係就是:公事公辦。不遠不近的混合型關係就要看:面子,這就人情法則,越是有錢有勢的人面子就越大,權勢就是手中的社會資源。你結交的都是馬雲、省長之類的大人物,你出來辦事肯定非常的順利,大人物的面子可以借到你手中使用。你幫別人辦事,別人要還,這是一場交易:一方面禮尚往來,另一方面你給別人辦事不僅僅是資源還有感情在裡面。所以我們常說:人情債不好還。如果你和對方關係疏遠,對方也沒有權勢,你就可能拒絕別人的要求,可是直接拒絕別人面子,所以常常會採用拖延的辦法,不了了之。

面子——儒家文化的倫理深刻的影響著我們。

儒家倫理本質上是資源分配問題。儒家的五倫:父子、兄弟、夫婦、朋友、君臣。儒家提倡處理這五種關係採取:尊尊和親親;尊尊是地位的高低,親親是關係的遠近;儒家認為人與人打交道應該按照地位高下決定誰是資源支配者;再按照關係遠近,決定資源分配和交易法則。儒家的仁義禮;我們與人交往時,按照親疏和尊卑交往。儒家的仁不是一視同仁,而是按照親疏遠近尊卑進行有等級的排列:近的是情感型關係,遠的的是工具型關係,混合型在於中間。

儒家要求我們按照禮對待他人。禮就是對人的尊敬,違背禮就會傷損面子叫做失禮。失禮就是“對不起”。對不起在中國語境中是:沒有面子,沒法面對他人,自己在他人面前損失的面子。外國人的“I am sorry”是感到罪惡感;是自己對別人的歉意。

面子個複雜的問題,看起來很簡單,內涵非常豐富。中國古語:人會一張臉,樹活一張皮。面子是維繫我們國人尊嚴的一層皮,沒有它,在社會混太難;過分在乎面子會讓你疲憊不堪。面子還是要有的,但不能一戳就破。這篇文章可能回掉粉並且瀏覽量不會太高,畢竟學術性太強了,可是作為一個有良知的公眾號,我就是想傳遞我認為重要的一些概念(這也許就屬所謂的父性思維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