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觀天下無的錢塘潮也衝不垮的海塘怎麼修的?

壯觀天下無的錢塘潮也衝不垮的海塘怎麼修的?

古代海塘技術的巔峰,是在嘉靖二十一年(1542)浙江水利僉事黃光升在海鹽首創的五縱五橫樁基魚鱗石塘構築法,有效穩固海岸線。這種石塘的條石縱橫交錯,然後在條石間鑿出槽孔,澆注鐵水嵌合起來,石縫用油灰、糯米漿澆灌,非常堅固。

壯觀天下無的錢塘潮也衝不垮的海塘怎麼修的?

從此,這種築塘技術在明清兩朝一直被沿用,直到近代混凝土技術傳入後才被逐漸取代。

五代吳越時建都杭州,一再擴大城地,但“江濤衝激”很不安全。天寶三年(公元910年)錢鏐為保護都城的安全,大力修築海塘。始板築土塘不成,後改用竹絡裝石築塘,取得成功。

《宋史.河渠志七》載: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知杭州戚綸、兩浙轉運使陳堯佐創築了柴塘。二年後發運使李溥複用竹籠裝石修塘。

《元史·地理志五》載,泰定四年(公元1327年)潮水衝破鹽官州海岸,朝廷命都水少監張仲仁前往治之,在沿海30餘里,下石囤440300有奇,木櫃470餘,這是首次記載採用“石囤木櫃法”築塘。

土塘的築法大致是逐步堆積壓實而成。古代也有采用“版築法”建造土塘的。如五代錢鏐築杭州海塘,“潮水晝夜衝擊,版築不就”(《宋史·河渠志七》)。開始築塘時仍採用版築的老方法,這一方法是兩側用木板夾峙,中間填土夯實而成,可能是移植了築城牆的方法,但海塘的斷面更寬,而高度降低。版築法應該比一般的土塘夯得更結實。

竹籠石塘和石囤木櫃塘

竹籠石塘,五代吳越時創建,築於杭州一帶海岸。

竹籠石塘是以竹片編織成籠,內填以塊石,層層疊置成堤,堤前用木樁固定,加以橫木連接,背後填土而成,在塘前海灘上打人擋浪木樁。

壯觀天下無的錢塘潮也衝不垮的海塘怎麼修的?

竹籠盛石修築水利工程,戰國時李冰修都江堰已經採用,西漢王延世又用之於黃河堵口工程。但用來修築海塘御潮浪,則為錢氏首創。由於杭州一帶湧潮兇猛,採用竹籠裝石,集一塊塊零散的石塊為一整體,又加木樁固定,因此抗衝能力和整體穩定性增強。竹籠裝石還有“重而不陷”、“硬而不剛”的特性,在地基軟弱的地段比較適宜。竹籠石塘的御潮能力遠勝於土塘,這一石海塘的創築,在海塘工程技術史上是一次重大的突破。

據考古發掘報道,1983年杭州市南星橋鳳山道口附近的江城路立交橋施工現場,發現了一處古海塘工程遺蹟,從地層堆積和出土遺物判斷為五代錢氏捍海塘遺蹟

從現場發掘剖面看,錢氏捍海塘基礎寬25.25米、面部寬8.75米,殘高5.05米,證實屬“竹籠石塘”結構。其有紮實穩固的基礎,基礎的內、外側都打人護基木樁,外側共有四排護基木樁,木樁間放人一隻只盛滿巨石的矩形大竹筐。第四排護基木樁外是壘疊的“竹籠沉石”。“竹籠沉石”系用一個圓筒狀的竹籠填充石頭製成的,籠徑0.6米,長4米以上。“竹籠沉石”疊放裡側緊倚第四排護基樁,上、下四五層,每層三個。塘外水中的“混柱”也發現兩排,裡排貼住“竹籠沉石”,外排離開裡排混柱約1米。滉柱排列錯落有序,柱距1米左右。混柱是海塘所用樁木中最粗大的,長度超過6米,直徑不下0.3米,稍細的兩根並立。塘面保護層建築講究,內坡保護層大部分用含鐵量較高的砂石和帶炭屑的爐渣狀物質築成;外坡用拋石護岸的辦法,塘頂面估計與內坡保護面的材料相同。

石囤木櫃塘創築於元代,首先用於海寧一帶海岸。泰定四年(公元1327年)風潮大作,沖壞海寧海塘。開始採用增築土塘的方法,不能抵禦。且這一帶海岸“地脈虛浮”(《元史·河渠志二》),為粉砂性土質,承載力較小,也不能修築石塘,因此決定改築成石囤木櫃塘。由都水少監張仲仁主持,“沿海三十餘里下石囤四十四萬三千三百有奇,木櫃四百七十餘”。這種形式的海塘不再崩陷,取得成效。所稱的“石囤”就是裝滿石塊的竹籠,“木櫃”就是用條木製成的方形或長方形的大木框,中間填滿石塊。

柴塘

柴塘是用柴、土一層層相間鋪墊壓實成的一種海岸防護工程。用柴土混合修築堤壩,漢代時黃河河工上即已應用於堵口工程,海塘上採用此項技術明確的記載是在北宋時。

北宋初,錢塘江堤仍沿用五代“錢氏舊法”,以竹籠石建塘,“而潮齧之,不數歲輒壞”。竹籠石塘所需工料甚多,費用大。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兩浙轉運使陳堯佐和杭州知府戚倫,吸取黃河埽工技術經驗,採用薪土築塘,“籍梢楗以護其衝”,創立了“柴塘”。

壯觀天下無的錢塘潮也衝不垮的海塘怎麼修的?

柴塘的修築方法,據翟均廉《海塘錄》卷一所載,一般先用樹枝、荊條等捆成“埽牛”鋪底,上以柴土間層加之壓實,頂上加培厚土,堤高三四丈,寬四五丈不等;每長寬一丈釘底樁二根,腰樁二根,面樁二根,將樁頭削尖籤插於柴土中。若地處潮流頂衝,難免有抽掣之患,復於內地深釘橛樁,用篾纜帶住,柴塘就不易捲走。見下頁圖3-2-1-5。所記雖是清代柴塘築法,但宋代黃河埽工技術已相當先進,海塘上埽工技術也不會相去太遠。由於塘基鋪以整體性的“埽牛”,軟基進行了處理,提高了基礎的承載力;塘土與柴薪“層土層柴”壓實,連為一體,並用木樁、篾纜帶住,增大了塘身的抗衝能力,所以柴塘得以成功建成。

柴塘的優點:一是柴塘自身重量較小,大大低於石塘和竹籠石塘,適宜各種地基,特別是地基軟弱,承載力低,而潮流又強勁的地段。二是柴塘具有柔性,能“以柔克剛”,抗衝能力強於普通的土塘。三是就地取材,費用較省,易於施工。柴塘創制以後,就受到人們的重視,尤其在搶險工程中,柴工修築快,又能殺水勢,所以應用比較普遍。清代在海寧沿海一帶雖然修建了堅固的魚鱗大石塘,但仍保留前面的柴塘,作為魚鱗大石塘的外護。此外,在地基特別軟弱段,而潮流又強勁的地段,也有采用柴塘這種形式的。

但是,柴塘也有明顯的缺點,柴薪容易腐爛,保固期只有兩年左右,需要經常維修。

而且每年要徵購大量的柴薪,長期下來供應就會出現困難,這就限制了柴塘的修築擴大。

斜坡式石塘

斜坡式石塘又稱“坡陀塘”,是在土塘迎水面上用條石護坡的一種海塘工程形式,是對斜坡土塘加以改進,增強了防海浪的能力。據記載,北宋天聖六年(公元1028年)范仲淹修築成的蘇北海堤,其結構為斜坡式土堤。但在潮勢頂衝地段採用塊石護坡,“疊石以固其外,逶迤如坡”。這可能就是最早的斜坡式石塘了,其形式或許還不規範。

壯觀天下無的錢塘潮也衝不垮的海塘怎麼修的?

直立式石塘

直立式石塘的迎水面用塊石、條石砌成陡牆,牆後用土方填築而成。據文獻記載,直立式石塘最先創建於杭州一帶海岸。

杭州沿海漢代華信築“防海大塘”,築塘材料土石混合構建,土多石少,仍應屬於土塘的範疇。五代時錢謬建竹籠石塘,北宋初沿用錢氏舊法仍築竹籠石塘。之後又創建柴塘。但竹籠、柴薪容易腐朽,隔一兩年就要大修,甚費民力,而且容易出現險情。錢塘江海塘關係三吳地區的安危,一直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一些人士提出了修建堅固耐久海塘的要求,創建了直立式石塘。

之後,浙東一帶也陸續修了一些直立式石塘,並結合本地區的特點,不斷改進築法。

一是砌石採用縱橫交錯疊砌法。石縫不在一條直線上,可以阻止海水從石縫中直進直出,加強塘體的防滲透性能,減少土體和石塊被淘刷的可能;石塊交錯棋佈,相互牽制,增加了塘身的整體性和穩定性。二是塘基打人巨木樁,增強了地基的承載力。浙東一帶大部分是淤泥質海岸,承載力不高,抗衝性弱。而修築直立式石塘地基應力較集中,增大了堤身沉陷的可能性,故對地基的要求較高。打人基樁後改變了塘基的受力狀況,承載量增大,這就解決了在軟弱土基上築石塘的技術難題。因此,基樁的採用,是海塘修築技術上的一項重大突破,這一技術一直為後人所繼承。三是石塘前設置擋浪樁。擋浪樁在五代錢氏時已應用,當時稱為“混柱”。唐叔翰將這一技術經驗移植到定海。當時打人的擋浪樁有萬根之多,像一片樹林,能較好地削弱潮流波浪的流量,起保護塘身安全和促淤固灘的作用。

壯觀天下無的錢塘潮也衝不垮的海塘怎麼修的?

圖3-2-1-8 南宋唐叔翰石塘示意圖

唐叔翰主持建築的鎮海石塘,首創了縱橫疊砌樁基石塘的建築技術,後世的直立式石塘基本在此基礎上逐漸演進發展。

從上述可知,我國海塘工程技術在唐宋元時期有了很大的進步,創建了適應於各種地理環境、海岸條件和動力狀況的海塘結構形式。最早修築的是土塘,五代時出現了竹籠石塘和外護“混柱”,北宋時創建了柴塘、斜坡式石塘和直立式石塘。直立式石塘經過南宋、元代的發展,逐步由簡單趨於成熟,從條塊石塘發展為縱橫疊砌的樁基石塘;從砌石後直接附土發展為土石堤間填以碎石襯墊層;從單純的石堤發展為塘前佈設護坦和打人密集的擋浪木樁,開始重視修築間接護岸工程。這些技術成就為後代海塘工程技術的發展,奠定了較好的基礎。

然而,比築塘技術革新更讓人犯難的,則是人力的組織與經費籌措。

宋元時期,杭州地方政府常用的做法,是攤派勞役,或是動用軍隊臨時幫忙,並向受益的居民收繳柴草土石。

而明朝築塘勞力也“多有徵發民夫、調用兵丁,不計工費”,且沒有固定經費來源,常依靠臨時抽稅、富戶贖罪銀和官員捐助等。

此外,明朝及明朝以前,除了特大水災,基本靠當地居民自己負責集合人力物力,或由地方官出面領個頭銜進行修築和維護。到了明朝後期,國家進入多事之秋,政府內外交困,完全無力顧及水利建投。甚至浙江沿海居民為築塘而集資的經費,也漸被官家挪用,到最後竟然變成正常的“羨餘”(附加稅收)收入了。

清朝前期則一直沿用明制,築塘經費也是東挪西湊。除部分動用正項錢糧外,錢塘江北岸以捐納籌款為主要渠道,南岸仍保留著民間捐派的方式。

據雍正《浙江通志》記載,康熙五十七年(1718),到了“捐輸難繼,修費實難搓處”的窘境,只好將杭嘉湖紹四府的常平捐監(向常平倉捐銀為國子監監生)挪給海塘用。到了雍正時期,“捐監”已經成為修建海塘的主要經費來源之一。

隨著海塘工程量增加,清政府常增加捐納籌集款項,一些不法官員趁機斂財,時有民怨。乾隆繼位後,認為“捐納一事原為一時權宜無益於吏治,並無益於國帑(國庫錢財),朕知之甚悉”。乾隆帝提出“浙省增捐之處不必行,海塘工程著動正項錢糧(即主要賦稅,如田賦)辦理。”

為民生謀一勞永逸之計

由此,歷朝延續的捐納被革除,並且嚴厲整飭官吏,不得私下徵派,錢塘江南北兩岸所有工程經費,都從正式稅收中動用,報戶部核銷。

當然,在正式稅收之外,也會動用其他臨時款項,如鹽運銷稅,查抄罰款、各級官吏捐廉和鹽商捐輸等,“乾隆四十五年(1780),鹽商一次捐銀20萬兩”,而江乾區的石碑現存的記錄便反映了官吏捐資的情況。

經費的充裕保證了乾隆一朝宏大的石塘修築工程,先後進行了7次主要的新建或重建工程。

乾隆後期,仁和縣範公塘在章家庵到七堡(今錢江新城至七堡)一帶的土塘因潮水頂衝,“日修日損,終不能保其穩固”,面臨垮塌的危險。乾隆四十八年(1783),老鹽倉3950丈(約13公里)海塘改建為石塘後,清政府準備重建範公塘,在修建柴塘還是石塘的問題上出現爭議。

乾隆帝認為,“於捍衛民生之事,從不靳多費帑金,為民生謀一勞永逸之計”。在他第六次南巡,實地觀察後,乾隆帝大筆一揮,下令撥款庫銀500萬兩,此外還有官員、商人認捐和罰沒等約180萬兩,數額雖巨,但與撥款相比變得次要。

經官員預估工程量後,只需要100萬兩經費。乾隆四十九年(1784),開始了歷時三年的範公塘改建工程。新建魚鱗石塘2120丈(約7公里),實際用銀約87萬兩。

在這項工程中,政府以雄厚的財力大包大攬了經費問題,並未在民間攤派。對此,歷史學家們的評價是:杭州自古以來的海塘修築動員模式實現了重大轉型,錢塘江海塘由此被納入到國家直接控制的大型水利工程之列,成為國家力量基本取代民間力量的標誌,國家治水職能在海塘工程中成功地延伸了。

包攬經費之外,清廷還多次派欽差大臣稽查、督理錢塘江海塘工程,或任命浙江巡撫總理海塘事務。乾隆本人也曾六下江南,四次親臨視察錢塘江海塘,

“備加詢問,諭示對策”。至於海塘建設維護的日常管理,則是由浙江巡撫直接負責。

其實,中國歷史上,政府歷來將治水作為自己的一項基本職責來加以承擔,清代的這些舉措,只是前代的延續。明清時期,江南財賦佔天下之半,維護杭州城市安全的錢塘江海塘,也便成了國家戰略。

明代萬曆年間,修築錢塘江海塘已經“日有日計,月有月會,歲有歲成”。並且,竣工之後“若三年內坍塌者,造作、督工之人皆問擬罪責如律法”。此外,為防石塘砌築粗疏,還要求在驗收認可後,方可填築附土。

清代進一步將海塘的修建分為新建、歲修、搶修三類,各按規定程序題奏辦理,特別緊急的搶修工程,則可先築而後奏聞。砌築有程式,物料有尺度,估算、核銷有定額,施工有分年、分限的安排。並劃段定號分委官員承辦,嚴禁包工包料。

不過,清代後期,隨著清政府財政狀況惡化,建海塘等重大工程的經費,又從單純的中央撥款,迴歸了依賴地方政府自行籌集——事實上重新開始依賴納捐雜稅。

特別是同治年間,經歷太平天國戰爭的浙江,百業凋敝,地方官民也陷入困頓,而修復工程又刻不容緩。只好在劃撥關稅、江蘇接濟和商民捐納之外,於同治五年(1866)開始在茶捐、絲捐和米捐中增加築塘的附捐。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1949年共和國成立之後,在政府投入和社會動員下,上世紀70年代初逐步形成一條由主塘、支堤和圍堤組成的防洪潮封閉線。

現在,保護著杭州的是從1998年開始建設,歷經十多年才建成的標準海塘,使整個海塘達到了能夠抵抗百年一遇洪水的能力。

杭州的標準海塘屬於浙江省千里海塘建設的一部分,根據當時預算,整個工程需投入40多億元,在當時浙江省財政還難以負擔。當時通過數遍的財政增加投入之外,還動員各省級公司出資籌辦,社會捐款和機關單位捐獻等手段,終於建成了1000餘千米的高標準海塘。近年來,浙江省又通過繼續投入幾十億元加固了海塘。

至於1777年的那座宏大海塘所在,如今已變成高樓與馬路。海塘則廢棄無蹤,直到近日出土片段。於是,風雨人間236年後,曾經湮沒去的抗潮石塘與志功碑銘,又一次遙望相對,在沉默中見證著這座城市的築塘往事。

壯觀天下無的錢塘潮也衝不垮的海塘怎麼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