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观天下无的钱塘潮也冲不垮的海塘怎么修的?

壮观天下无的钱塘潮也冲不垮的海塘怎么修的?

古代海塘技术的巅峰,是在嘉靖二十一年(1542)浙江水利佥事黄光升在海盐首创的五纵五横桩基鱼鳞石塘构筑法,有效稳固海岸线。这种石塘的条石纵横交错,然后在条石间凿出槽孔,浇注铁水嵌合起来,石缝用油灰、糯米浆浇灌,非常坚固。

壮观天下无的钱塘潮也冲不垮的海塘怎么修的?

从此,这种筑塘技术在明清两朝一直被沿用,直到近代混凝土技术传入后才被逐渐取代。

五代吴越时建都杭州,一再扩大城地,但“江涛冲激”很不安全。天宝三年(公元910年)钱镠为保护都城的安全,大力修筑海塘。始板筑土塘不成,后改用竹络装石筑塘,取得成功。

《宋史.河渠志七》载: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知杭州戚纶、两浙转运使陈尧佐创筑了柴塘。二年后发运使李溥复用竹笼装石修塘。

《元史·地理志五》载,泰定四年(公元1327年)潮水冲破盐官州海岸,朝廷命都水少监张仲仁前往治之,在沿海30余里,下石囤440300有奇,木柜470余,这是首次记载采用“石囤木柜法”筑塘。

土塘的筑法大致是逐步堆积压实而成。古代也有采用“版筑法”建造土塘的。如五代钱镠筑杭州海塘,“潮水昼夜冲击,版筑不就”(《宋史·河渠志七》)。开始筑塘时仍采用版筑的老方法,这一方法是两侧用木板夹峙,中间填土夯实而成,可能是移植了筑城墙的方法,但海塘的断面更宽,而高度降低。版筑法应该比一般的土塘夯得更结实。

竹笼石塘和石囤木柜塘

竹笼石塘,五代吴越时创建,筑于杭州一带海岸。

竹笼石塘是以竹片编织成笼,内填以块石,层层叠置成堤,堤前用木桩固定,加以横木连接,背后填土而成,在塘前海滩上打人挡浪木桩。

壮观天下无的钱塘潮也冲不垮的海塘怎么修的?

竹笼盛石修筑水利工程,战国时李冰修都江堰已经采用,西汉王延世又用之于黄河堵口工程。但用来修筑海塘御潮浪,则为钱氏首创。由于杭州一带涌潮凶猛,采用竹笼装石,集一块块零散的石块为一整体,又加木桩固定,因此抗冲能力和整体稳定性增强。竹笼装石还有“重而不陷”、“硬而不刚”的特性,在地基软弱的地段比较适宜。竹笼石塘的御潮能力远胜于土塘,这一石海塘的创筑,在海塘工程技术史上是一次重大的突破。

据考古发掘报道,1983年杭州市南星桥凤山道口附近的江城路立交桥施工现场,发现了一处古海塘工程遗迹,从地层堆积和出土遗物判断为五代钱氏捍海塘遗迹

从现场发掘剖面看,钱氏捍海塘基础宽25.25米、面部宽8.75米,残高5.05米,证实属“竹笼石塘”結构。其有扎实稳固的基础,基础的内、外侧都打人护基木桩,外侧共有四排护基木桩,木桩间放人一只只盛满巨石的矩形大竹筐。第四排护基木桩外是垒叠的“竹笼沉石”。“竹笼沉石”系用一个圆筒状的竹笼填充石头制成的,笼径0.6米,长4米以上。“竹笼沉石”叠放里侧紧倚第四排护基桩,上、下四五层,每层三个。塘外水中的“混柱”也发现两排,里排贴住“竹笼沉石”,外排离开里排混柱约1米。滉柱排列错落有序,柱距1米左右。混柱是海塘所用桩木中最粗大的,长度超过6米,直径不下0.3米,稍细的两根并立。塘面保护层建筑讲究,内坡保护层大部分用含铁量较高的砂石和带炭屑的炉渣状物质筑成;外坡用抛石护岸的办法,塘顶面估计与内坡保护面的材料相同。

石囤木柜塘创筑于元代,首先用于海宁一带海岸。泰定四年(公元1327年)风潮大作,冲坏海宁海塘。开始采用增筑土塘的方法,不能抵御。且这一带海岸“地脉虚浮”(《元史·河渠志二》),为粉砂性土质,承载力较小,也不能修筑石塘,因此决定改筑成石囤木柜塘。由都水少监张仲仁主持,“沿海三十余里下石囤四十四万三千三百有奇,木柜四百七十余”。这种形式的海塘不再崩陷,取得成效。所称的“石囤”就是装满石块的竹笼,“木柜”就是用条木制成的方形或长方形的大木框,中间填满石块。

柴塘

柴塘是用柴、土一层层相间铺垫压实成的一种海岸防护工程。用柴土混合修筑堤坝,汉代时黄河河工上即已应用于堵口工程,海塘上采用此项技术明确的记载是在北宋时。

北宋初,钱塘江堤仍沿用五代“钱氏旧法”,以竹笼石建塘,“而潮啮之,不数岁辄坏”。竹笼石塘所需工料甚多,费用大。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两浙转运使陈尧佐和杭州知府戚伦,吸取黄河埽工技术经验,采用薪土筑塘,“籍梢楗以护其冲”,创立了“柴塘”。

壮观天下无的钱塘潮也冲不垮的海塘怎么修的?

柴塘的修筑方法,据翟均廉《海塘录》卷一所载,一般先用树枝、荆条等捆成“埽牛”铺底,上以柴土间层加之压实,顶上加培厚土,堤高三四丈,宽四五丈不等;每长宽一丈钉底桩二根,腰桩二根,面桩二根,将桩头削尖签插于柴土中。若地处潮流顶冲,难免有抽掣之患,复于内地深钉橛桩,用篾缆带住,柴塘就不易卷走。见下页图3-2-1-5。所记虽是清代柴塘筑法,但宋代黄河埽工技术已相当先进,海塘上埽工技术也不会相去太远。由于塘基铺以整体性的“埽牛”,软基进行了处理,提高了基础的承载力;塘土与柴薪“层土层柴”压实,连为一体,并用木桩、篾缆带住,增大了塘身的抗冲能力,所以柴塘得以成功建成。

柴塘的优点:一是柴塘自身重量较小,大大低于石塘和竹笼石塘,适宜各种地基,特别是地基软弱,承载力低,而潮流又强劲的地段。二是柴塘具有柔性,能“以柔克刚”,抗冲能力强于普通的土塘。三是就地取材,费用较省,易于施工。柴塘创制以后,就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在抢险工程中,柴工修筑快,又能杀水势,所以应用比较普遍。清代在海宁沿海一带虽然修建了坚固的鱼鳞大石塘,但仍保留前面的柴塘,作为鱼鳞大石塘的外护。此外,在地基特别软弱段,而潮流又强劲的地段,也有采用柴塘这种形式的。

但是,柴塘也有明显的缺点,柴薪容易腐烂,保固期只有两年左右,需要经常维修。

而且每年要征购大量的柴薪,长期下来供应就会出现困难,这就限制了柴塘的修筑扩大。

斜坡式石塘

斜坡式石塘又称“坡陀塘”,是在土塘迎水面上用条石护坡的一种海塘工程形式,是对斜坡土塘加以改进,增强了防海浪的能力。据记载,北宋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范仲淹修筑成的苏北海堤,其结构为斜坡式土堤。但在潮势顶冲地段采用块石护坡,“叠石以固其外,逶迤如坡”。这可能就是最早的斜坡式石塘了,其形式或许还不规范。

壮观天下无的钱塘潮也冲不垮的海塘怎么修的?

直立式石塘

直立式石塘的迎水面用块石、条石砌成陡墙,墙后用土方填筑而成。据文献记载,直立式石塘最先创建于杭州一带海岸。

杭州沿海汉代华信筑“防海大塘”,筑塘材料土石混合构建,土多石少,仍应属于土塘的范畴。五代时钱谬建竹笼石塘,北宋初沿用钱氏旧法仍筑竹笼石塘。之后又创建柴塘。但竹笼、柴薪容易腐朽,隔一两年就要大修,甚费民力,而且容易出现险情。钱塘江海塘关系三吴地区的安危,一直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一些人士提出了修建坚固耐久海塘的要求,创建了直立式石塘。

之后,浙东一带也陆续修了一些直立式石塘,并结合本地区的特点,不断改进筑法。

一是砌石采用纵横交错叠砌法。石缝不在一条直线上,可以阻止海水从石缝中直进直出,加强塘体的防渗透性能,减少土体和石块被淘刷的可能;石块交错棋布,相互牵制,增加了塘身的整体性和稳定性。二是塘基打人巨木桩,增强了地基的承载力。浙东一带大部分是淤泥质海岸,承载力不高,抗冲性弱。而修筑直立式石塘地基应力较集中,增大了堤身沉陷的可能性,故对地基的要求较高。打人基桩后改变了塘基的受力状况,承载量增大,这就解决了在软弱土基上筑石塘的技术难题。因此,基桩的采用,是海塘修筑技术上的一项重大突破,这一技术一直为后人所继承。三是石塘前设置挡浪桩。挡浪桩在五代钱氏时已应用,当时称为“混柱”。唐叔翰将这一技术经验移植到定海。当时打人的挡浪桩有万根之多,像一片树林,能较好地削弱潮流波浪的流量,起保护塘身安全和促淤固滩的作用。

壮观天下无的钱塘潮也冲不垮的海塘怎么修的?

图3-2-1-8 南宋唐叔翰石塘示意图

唐叔翰主持建筑的镇海石塘,首创了纵横叠砌桩基石塘的建筑技术,后世的直立式石塘基本在此基础上逐渐演进发展。

从上述可知,我国海塘工程技术在唐宋元时期有了很大的进步,创建了适应于各种地理环境、海岸条件和动力状况的海塘结构形式。最早修筑的是土塘,五代时出现了竹笼石塘和外护“混柱”,北宋时创建了柴塘、斜坡式石塘和直立式石塘。直立式石塘经过南宋、元代的发展,逐步由简单趋于成熟,从条块石塘发展为纵横叠砌的桩基石塘;从砌石后直接附土发展为土石堤间填以碎石衬垫层;从单纯的石堤发展为塘前布设护坦和打人密集的挡浪木桩,开始重视修筑间接护岸工程。这些技术成就为后代海塘工程技术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然而,比筑塘技术革新更让人犯难的,则是人力的组织与经费筹措。

宋元时期,杭州地方政府常用的做法,是摊派劳役,或是动用军队临时帮忙,并向受益的居民收缴柴草土石。

而明朝筑塘劳力也“多有征发民夫、调用兵丁,不计工费”,且没有固定经费来源,常依靠临时抽税、富户赎罪银和官员捐助等。

此外,明朝及明朝以前,除了特大水灾,基本靠当地居民自己负责集合人力物力,或由地方官出面领个头衔进行修筑和维护。到了明朝后期,国家进入多事之秋,政府内外交困,完全无力顾及水利建投。甚至浙江沿海居民为筑塘而集资的经费,也渐被官家挪用,到最后竟然变成正常的“羡余”(附加税收)收入了。

清朝前期则一直沿用明制,筑塘经费也是东挪西凑。除部分动用正项钱粮外,钱塘江北岸以捐纳筹款为主要渠道,南岸仍保留着民间捐派的方式。

据雍正《浙江通志》记载,康熙五十七年(1718),到了“捐输难继,修费实难搓处”的窘境,只好将杭嘉湖绍四府的常平捐监(向常平仓捐银为国子监监生)挪给海塘用。到了雍正时期,“捐监”已经成为修建海塘的主要经费来源之一。

随着海塘工程量增加,清政府常增加捐纳筹集款项,一些不法官员趁机敛财,时有民怨。乾隆继位后,认为“捐纳一事原为一时权宜无益于吏治,并无益于国帑(国库钱财),朕知之甚悉”。乾隆帝提出“浙省增捐之处不必行,海塘工程著动正项钱粮(即主要赋税,如田赋)办理。”

为民生谋一劳永逸之计

由此,历朝延续的捐纳被革除,并且严厉整饬官吏,不得私下征派,钱塘江南北两岸所有工程经费,都从正式税收中动用,报户部核销。

当然,在正式税收之外,也会动用其他临时款项,如盐运销税,查抄罚款、各级官吏捐廉和盐商捐输等,“乾隆四十五年(1780),盐商一次捐银20万两”,而江干区的石碑现存的记录便反映了官吏捐资的情况。

经费的充裕保证了乾隆一朝宏大的石塘修筑工程,先后进行了7次主要的新建或重建工程。

乾隆后期,仁和县范公塘在章家庵到七堡(今钱江新城至七堡)一带的土塘因潮水顶冲,“日修日损,终不能保其稳固”,面临垮塌的危险。乾隆四十八年(1783),老盐仓3950丈(约13公里)海塘改建为石塘后,清政府准备重建范公塘,在修建柴塘还是石塘的问题上出现争议。

乾隆帝认为,“于捍卫民生之事,从不靳多费帑金,为民生谋一劳永逸之计”。在他第六次南巡,实地观察后,乾隆帝大笔一挥,下令拨款库银500万两,此外还有官员、商人认捐和罚没等约180万两,数额虽巨,但与拨款相比变得次要。

经官员预估工程量后,只需要100万两经费。乾隆四十九年(1784),开始了历时三年的范公塘改建工程。新建鱼鳞石塘2120丈(约7公里),实际用银约87万两。

在这项工程中,政府以雄厚的财力大包大揽了经费问题,并未在民间摊派。对此,历史学家们的评价是:杭州自古以来的海塘修筑动员模式实现了重大转型,钱塘江海塘由此被纳入到国家直接控制的大型水利工程之列,成为国家力量基本取代民间力量的标志,国家治水职能在海塘工程中成功地延伸了。

包揽经费之外,清廷还多次派钦差大臣稽查、督理钱塘江海塘工程,或任命浙江巡抚总理海塘事务。乾隆本人也曾六下江南,四次亲临视察钱塘江海塘,

“备加询问,谕示对策”。至于海塘建设维护的日常管理,则是由浙江巡抚直接负责。

其实,中国历史上,政府历来将治水作为自己的一项基本职责来加以承担,清代的这些举措,只是前代的延续。明清时期,江南财赋占天下之半,维护杭州城市安全的钱塘江海塘,也便成了国家战略。

明代万历年间,修筑钱塘江海塘已经“日有日计,月有月会,岁有岁成”。并且,竣工之后“若三年内坍塌者,造作、督工之人皆问拟罪责如律法”。此外,为防石塘砌筑粗疏,还要求在验收认可后,方可填筑附土。

清代进一步将海塘的修建分为新建、岁修、抢修三类,各按规定程序题奏办理,特别紧急的抢修工程,则可先筑而后奏闻。砌筑有程式,物料有尺度,估算、核销有定额,施工有分年、分限的安排。并划段定号分委官员承办,严禁包工包料。

不过,清代后期,随着清政府财政状况恶化,建海塘等重大工程的经费,又从单纯的中央拨款,回归了依赖地方政府自行筹集——事实上重新开始依赖纳捐杂税。

特别是同治年间,经历太平天国战争的浙江,百业凋敝,地方官民也陷入困顿,而修复工程又刻不容缓。只好在划拨关税、江苏接济和商民捐纳之外,于同治五年(1866)开始在茶捐、丝捐和米捐中增加筑塘的附捐。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49年共和国成立之后,在政府投入和社会动员下,上世纪70年代初逐步形成一条由主塘、支堤和围堤组成的防洪潮封闭线。

现在,保护着杭州的是从1998年开始建设,历经十多年才建成的标准海塘,使整个海塘达到了能够抵抗百年一遇洪水的能力。

杭州的标准海塘属于浙江省千里海塘建设的一部分,根据当时预算,整个工程需投入40多亿元,在当时浙江省财政还难以负担。当时通过数遍的财政增加投入之外,还动员各省级公司出资筹办,社会捐款和机关单位捐献等手段,终于建成了1000余千米的高标准海塘。近年来,浙江省又通过继续投入几十亿元加固了海塘。

至于1777年的那座宏大海塘所在,如今已变成高楼与马路。海塘则废弃无踪,直到近日出土片段。于是,风雨人间236年后,曾经湮没去的抗潮石塘与志功碑铭,又一次遥望相对,在沉默中见证着这座城市的筑塘往事。

壮观天下无的钱塘潮也冲不垮的海塘怎么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