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树”为什么叫“杨柳”,原来和隋炀帝有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绿叶谁剪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 唐代诗人贺知章的诗句优雅的说明了垂柳的诸般特性:枝条下垂,叶片狭长,阴历二月份便绿枝满头。冬末柳梢便开始吐绿,到了春季,嫩绿的新叶,鹅黄的柳花,永远是春意融融的景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

在民间经常会听到“五九和六九,抬头看柳(河边看柳)”,说的正是春游和踏青的时节,自古至今永远为人们所乐此不疲的项目——赏柳,无论是在风光秀美的西子湖畔,还是在凄风烈烈的嘉峪关口。

“柳树”为什么叫“杨柳”,原来和隋炀帝有关……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中的美句,先人自古便为杨柳定性,随风曼舞,枝条飘摇,而“依依”两字则给人无限的遐想,仿佛令人感受到春风轻柔、阳光和煦,仿佛有位杨柳一般的女子,在春光中浅吟低唱——这显然是在说垂柳。

“柳树”为什么叫“杨柳”,原来和隋炀帝有关……

自古便被文人骚客不断吟唱的杨柳,所代表的并不完全都是美好春光。《世说新语》中曾记录这样的故事:东晋时期赫赫有名、战功累累的大司马恒温在北征的时候,经过金城(今天的兰州),见到了昔日亲手栽种的柳树,如今已经长成十围,今昔对比,于是感叹,树已老矣,何况人乎。于是就有了这样的名句流传“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覃。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以柳树喻人,表述感逝伤怀的情绪。

“柳”与“留”谐音。古人送别,折柳相赠,在唐朝长安更是演化出灞折柳的习俗。大诗人李白的《忆秦娥》词中写道:“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于是灞桥柳便代指了分离与别绪,以至于世间的柳树,久而久之,就如同灞桥一般,和分离之意纠缠一起。

“柳树”为什么叫“杨柳”,原来和隋炀帝有关……

至于“柳树”前加个“杨”字姓氏,相传与隋炀帝杨广的江南浏览有关:隋炀帝名人开凿了京杭大运河,于是乘船南下,赏风光,看美女。船行至江南,河畔两侧多种柳树,树荫斑驳,可供人歇脚遮阳。杨广因柳树为君王遮阳有功,一时兴起,将自己的姓氏赐予柳树,因此柳树得姓,唤作“杨柳”——其实柳树的姓氏只不过是后人附会,早在隋炀帝出生前不知是多少年,“杨柳”的说法早就有之。

关注+点赞+转发+收藏是最有力的支持,与君分享花卉知识。

你的支持是好文章创作的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