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稿遗珠:《非演义的三国》之蜀汉“人和”(下)

高宇 青蕴江南 3天前

引言

《瓷里看中国:一部地缘文化史》一书在编辑出版过程中,因篇幅、政策诸原因,原书稿中有部分文字被最终忍痛舍弃掉了。其中有很多自认为还是颇为得意与独特的,为此我把它们摘录出来独立成文,作为书稿的遗珠收存于此,以示不复埋没。


诸葛亮、庞统二人必定不是荆州学派中人。既然伏龙、凤雏都不是荆州学派,那么蜀汉文官里那些荆州人士会不会是荆州学派呢?我们说有可能有,但比率应不会大:诸葛亮本人是地道的“法家”,他为蜀汉定的政治框架基本就是法家治国。在这种情况下,随他入蜀并得任用的荆州人士更可能是法家。

既然没捞到荆州学派的人物,那蜀汉到底人才多不多呢?当是不多。

这从一个人身上可以看出来,这个人是许靖。许靖,汝南人,他还有个著名的堂弟许邵。这两兄弟是东汉末年“形名之学”和名士“虚风”的代表,名满天下。许氏兄弟在汝南搞“月旦评”,每月定时品评本郡人物,分级定品,刺史、郡守皆依此察举征辟。《后汉书٠许邵传》:

初,劭与靖俱有高名,好共覈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

他们算得上是汝南郡实际上的“组织部长”,这个“月旦评”是虚风品鉴之典型。许靖与堂弟共襄“评士”盛举,“杀伤力”既大,亦得名播海内。《三国志·蜀书·许靖传》:

少与从弟劭俱知名,并有人伦臧否之称。

许靖自己就是“名士”之“名不副实”的代表,他的气节甚是不好,远不及其堂弟。《后汉书٠许邵传》:

司空杨彪辟,举方正、敦朴,征,(许邵)皆不就。或劝劭仕,对曰:“方今小人道长,王室将乱,吾欲避地淮海,以全老幼。”乃南到广陵。徐州刺史陶谦礼之甚厚。劭不自安,告其徒曰:“陶恭祖外慕声名,内非真正。待吾虽厚,其埶必薄。不如去之。”遂复投扬州刺史刘繇于曲阿。其后陶谦果捕诸寓士。及孙策平吴,劭与繇南奔豫章而卒,时年四十六。

与许邵大不相同,许靖一生高登仕途、复享遐龄。他本来是刘璋手下的巴郡、广汉太守。刘备围成都,许靖欲翻墙出城投降,但没有成功。此行为极无气节,因此刘备入主成都后不想用他。法正劝刘备:

天下有获虚誉而无其实者,许靖是也。然今主公始创大业,天下之人不可户说,靖之浮称,播流四海,若其不礼,天下之人以是谓主公为贱贤也。宜加敬重,以眩远近,追昔燕王之待郭隗。(《三国志·蜀书·法正传》)。

于是刘备才重用许靖,说白了,就是拿他当“千金买骨”的那堆马骨罢了。

法正也是一个著名的“法家”,他一语说穿了许靖的底色:“天下有获虚誉而无其实者,许靖是也”。我们知道,三国时代的法家是最讨厌这类人的,曹操行的选举之法就是要清除许靖类人物。但作为三国时代另一位法家代表诸葛亮,他又是如何对待许靖的呢?《三国志·蜀书·许靖传》:

靖虽年逾七十,爱乐人物,诱纳后进,清谈不倦。丞相诸葛亮皆为之拜。

许靖在蜀汉依然干着他最拿手的事情“诱纳后进,清谈不倦”,而诸葛亮这位法家代表居然“皆为之拜”。从法正对许靖的蔑视,我们很难相信诸葛亮会真心推崇许靖。他的这种姿态只能表示蜀中太缺人才了,不能不在面子上尊崇许靖,以让许靖发挥好那堆“马骨”的作用。

说完了刘备集团的人才储备水平,我们再看一看刘备到底识不识才,有没有曹操用颍川集团那样的气度。我们都知道《三国演义》里,刘备因为庞统面丑而直接把他发配到耒阳做了县令。而在此之前,庞统去曹操那里献连环计,曹操是最高规格相迎,待以国士之礼的,两相比较,高下立判。当然,那只是小说,但真实历史中,庞统一开始确实不被刘备重视。《三国志·蜀书·庞统传》:

先主领荆州,统以从事守耒阳令,在县不治,免官。

看:首先,刘备连县令这么个小官都没给庞统,庞先生只是以“从事”来代理县令;其次,连小说里张飞发现庞统大才的情节都不存在,庞统直接就被刘备免职了。

那么诸葛亮又如何呢?世人皆以“三顾茅庐”为千古美谈,《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里也是这么说的。


书稿遗珠:《非演义的三国》之蜀汉“人和”(下)

三顾频繁天下计


书稿遗珠:《非演义的三国》之蜀汉“人和”(下)

两朝开济老臣心

但是,在《诸葛亮传》之下的注里还有另一个版本:

刘备屯于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

《魏略》和《九州春秋》里讲述的都是这个版本。裴松之认为,因为诸葛亮《前出师表》里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於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之语,本传所采用的“三顾茅庐”之说为是,上面这个版本的说法为非。

不过我们从庞统的际遇来看,似乎这另一个版本更符合刘备的做派。《先主传》里记述刘备年少时:

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

这是一个虽出身于破落户,却依然向往鲜衣怒马、奢侈享乐的山寨版纨绔,且象一切类似真纨绔一样,非常不爱读书,也就必然骨子里与文人是格格不入的。上面这个形象有没有令人联想起薛蟠薛大爷?一个薛大爷类型的人物,对待书生采取《魏略》里的做派,还是很熨帖的。

诸葛亮无疑是一个大才,一个大才为什么会忍受刘备的这副做派,还要上赶着投靠呢?原因也很简单。《诸葛亮传》的注里说:

后公威思乡里,欲北归,亮谓之曰:“中国饶士大夫,遨游何必故乡邪”

(此处所谓“中国”即中原,也就是曹操集团所掌控的政治区域)。

当然,这也是《魏略》里的说法。依此说法,诸葛亮并不是因为小说里描写的那些崇高的“扶汉室”理念而选择刘备。而是因为他知道,曹操集团的谋臣之位已经被颍川集团占据,他不可能成为那里的核心人物,能独断而成大功的机会几乎没有。所以,他投向了刘备。也就是说,刘备与诸葛亮那个千古传诵的“鱼水”佳话很可能并不存在。比如对法正,刘备就更为发自内心的喜爱与信任,程度远超诸葛亮,更像是“鱼水”。《三国志٠蜀书٠法正传》

(刘备)以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或谓诸葛亮曰:“法正于蜀郡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於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初,孙权以妹妻先主,妹才捷刚猛,有诸兄之风,侍婢百馀人,皆亲执刀侍立,先主每入,衷心常凛凛;亮又知先主雅爱信正,故言如此。


书稿遗珠:《非演义的三国》之蜀汉“人和”(下)

京剧《龙凤呈祥》剧照

剧中恩爱的“贤伉俪”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双方猜忌颇大,男方压力爆表。

法正居然可辅助刘备舒缓强势老婆带来的心理压力,其亲近程度自然别人难以企及。而在法正死后又发生一事:

先主既即尊号,将东征孙权以复关羽之耻,群臣多谏,一不从。章武二年,大军败绩,还住白帝。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以此观之,则法正于刘备简直就是郭嘉于曹操。而诸葛亮于刘备则如荀彧于曹操,从荀彧的下场来看,若刘备多做十来年皇帝,未审孔明人生会如何收场。因之,亮和备之间存在的,应该是两个目的互补的人,经过严密现实计算后达成了合作关系。

如此看来:

第一、诸葛亮既然不是因为他那个伟大战略构想“隆中对”而必须选择刘备,那么后来作为刘备集团战略支点的“隆中对”,就很可能并没有那么高明。比如自古就有很多战略家质疑“隆中对”作为地缘博弈方略并不高明,实际一开始创的就是一个死局。也有更多人诟病诸葛亮以祁山为唯一战略出口,屡试而爽却依然反复投入资源的选择。比如裴松之就在《诸葛亮传》后面很直白地做了一个评价:“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幹,优於将略。”小说里那位“山人自有妙策”的半神仙还是走下神坛的好。


书稿遗珠:《非演义的三国》之蜀汉“人和”(下)

诸葛亮出祁山与魏延出子午谷方略比较图

第二、诸葛亮因为曹操集团不可能有他独断而为的空间而选择刘备,就决定了诸葛亮后来在蜀汉的治理必然是独断专行的。也就注定了蜀汉本来就不多的人才,更加缺乏良好的施展空间。因此,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他一死,蜀汉果然大势去矣。

这就是刘备集团与曹操集团之间“人和”之比较,它已经昭示了最终谁会战胜谁。至于三足鼎立的另一足“孙吴”,我们将在下一章里讲述(书稿原文,为保持原汁原味今不予改动)。因为孙吴与曹、刘两家有极大的不同,它既占了“地利”,同时它在政治形态上是最严守东汉传统的。魏、汉(蜀)两家在曹操和诸葛亮这两个法家的带领下,都在探索与东汉不同的道路。只有东吴,完全维持着东汉世家政治的格局,个中缘由与它的地缘环境密不可分。同时,也与瓷器在这个时间段,在东吴地区诞生有着极大的关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