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看似正确的育儿理论,都输给了父母在平常中的这句话!

在网上的育儿文章下经常能看到父母的提问,“为什么我按这套方法教育孩子,孩子还是不听话啊?”

“为什么今天跟孩子说得好好的,没几天他又变回原样了啊?”

“我的孩子很调皮,可是我好说歹说,怎么还是管不好啊。”

在观察过身边许多问题家庭的教育模式后,我发现绝大多数父母其实都存在一个特点:一边想要教育好孩子,一边又对自己说“算了”。

那些看似正确的育儿理论,都输给了父母在平常中的这句话!

孩子故意在超市里大哭大闹要买一个玩具,你想跟他讲道理,但是看了看周围的人,还是先买下了玩具,“算了,这么多人正看着呢,下次再说他。”

你跟孩子约定好每天只能看一个小时动画片,但时间到了孩子还是拽着遥控不松手,你头疼地继续去忙别的事,“算了,就让他再多看10分钟。”

孩子总喜欢把玩具乱扔,你跟他说了好几次,但他还是不改正。当他又一次把玩具扔在沙发上时,你想教育他,但是想了想,“算了,反正说了也没用。”

那些看似正确的育儿理论,都输给了父母在平常中的这句话!

当父母决定“算了”时,不仅仅是对眼前这一件事的妥协,而是在对孩子的整个教育方式上做出让步。

孩子会机灵地从你的妥协中悟出很多东西:原来妈妈制定的规则不是那么硬性,原来哭就可以打破规则,原来有些事做不到其实也不要紧……

“算了”这个想法一旦出现在父母教育的过程里,那再好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也是无用。

那些看似正确的育儿理论,都输给了父母在平常中的这句话!

在教育学里有一个说法:5+2=0。

周一到周五,你的孩子在学校学得很好,行为规范。但周末两天孩子回家一放松,沉迷游戏、睡懒觉、不做作业,之前的教育效果就直接清零了。

同理,如果你一直苦口婆心教孩子不要挑食,偶尔又允许他不吃蔬菜,那么你永远也无法让孩子养成不挑食的习惯。

两天打鱼三天晒网式的教育,到头来都是无用功。

所有的教育其实都是一个道理,讲究行动上的坚持和原则上的不妥协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比孩子更需要毅力

去邻居家做客吃饭,她家有一个4岁的可爱女儿朵朵。吃饭时,我注意到朵朵用勺子喝汤的时候,总是会把汤勺敲在碗上,发出响亮的碰撞声。

朵朵第一次发出敲击声时,朵妈立刻制止,“轻轻地舀汤,不要太用力。”

朵朵第二次发出声音时,朵妈不高兴了,“不要发生声音,尽量让勺子不要碰到碗。”

等到朵朵第三次发出声音时,朵妈不说话了。她不好意思地看了我一眼,一脸疲惫,“教也教不会,算了。”

那些看似正确的育儿理论,都输给了父母在平常中的这句话!

我们总觉得孩子做事情半途而废,其实自己也未必表现得比他们好。在培养孩子的习惯上,我们都是懒父母,说过几遍就开始不耐烦,再多说几次还是不奏效就彻底放弃。

事实上,帮助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需要多久?美国心理学家拉施里曾做过一个动物记忆实验。

研究结果证明,把一种行为变成习惯动作需要21天的重复,把这种行为变成稳定的习惯需要90天的重复。

也就是说,一个习惯的形成必须要有足够的坚持和长时间的时间积累

习惯培养专家周士渊认为,培养孩子好习惯,关键在头3天,决定在1个月。

好习惯都要一步一步训练出来的,今天告诉孩子玩完玩具要收拾,孩子不可能明天就已经学会自觉收拾了。

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反复的提醒和多次的示范。如果父母在教育中途就说一句“算了”,之前付出的努力就此作废,孩子到最后也无法养成好的习惯。

那些看似正确的育儿理论,都输给了父母在平常中的这句话!

父母讲原则,教育才会有效果

生活里我们经常可以这样的场景:

父母想教育孩子饭前不要吃零食,结果孩子一哭闹,父母就又赶紧把糖果饼干给他了;父母和孩子约定不买玩具,结果孩子一生气,父母又连说带哄给他买了新的玩具。

孩子很快掌握了父母的弱点,做约定的时候乖乖答应,等到要履行的时候再用哭闹和发脾气轻松逃避。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如果没有一以贯之的原则,那么立下的规矩在孩子眼里就是个玩笑

那些看似正确的育儿理论,都输给了父母在平常中的这句话!

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曾经分享过自己的育儿之道,令人受益匪浅。

有一天她带女儿逛超市的时候,女儿看上了一辆小汽车。她不答应给女儿买,女儿就坐在地上大哭大闹,周围的人纷纷转头打量她们母女俩。

公众场合这么多人看着多尴尬,所以父母此时往往决定“算了,买就买吧”。

但李教授并没有因此妥协,她把大哭不止的女儿带回家,陪她在房间里待着。

期间,无论女儿哭得多声嘶力竭,她都不为所动,只是在孩子哭得满脸都是眼泪鼻涕的时候给她擦了把脸。

过了很久,女儿终于哭累了。这时候她冷静地问女儿:“还哭吗?要哭继续哭。”女儿摇摇头,自己擦了擦眼泪,之后也没有再提任性的要求。

那些看似正确的育儿理论,都输给了父母在平常中的这句话!

教育从来不是口头说说的事情,你必须在实际行动上坚持自己的原则,说不行的事情就不行,说好的事情就必须做到,不要让孩子觉得哭闹就可以有任何的改变。

爱“计较”的父母,才能养出一个有教养的孩子

如今熊孩子遍地,新闻里没几天就会出现几条熊孩子的新闻。

就在10月23日,西安的一列地铁上,一个小男孩拿着一把弹弓枪,在车厢内不断瞄准其他乘客。被弹弓正对着的乘客见状只能无奈躲开。

值得注意的是,整个过程持续了足足20分钟,孩子父亲就站在一边却没有出来制止。

面对熊孩子的行为,大多数父母的态度往往是:“他只是个孩子,算了。”“也不是多大的事,算了。”

在父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下,熊孩子犯的错误越来越严重。等到铸成大错的时候,社会和法律不会说“算了”。

那些看似正确的育儿理论,都输给了父母在平常中的这句话!

真正对孩子的未来负责的父母,从来不说“算了”。

部门聚餐的时候,一个同事的孩子故意把揉成团的纸巾丢进了火锅里。

同事的脸色立刻变了,“你想干什么?”孩子不以为意,低头摆弄剩下的纸巾。

在场的人出言劝道:“没事,大不了换个锅底。”

其他人也应和着:“别计较,孩子也不是故意的。”

我以为碍于情面,同事现在会先算了,回家再批评孩子。但同事没顺着台阶息事宁人,他把孩子拉出去,在餐厅门口训了很长时间的话。

等孩子回来的时候,他红着眼睛先给大家道了歉,解释自己刚才是因为等菜等得很烦躁才这么做的,然后同事又让他自己去和服务员说了要换锅底的事。

那些看似正确的育儿理论,都输给了父母在平常中的这句话!

中国台湾心理师洪仲清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你不管教你的孩子,那你是不爱他。爱孩子的父母,小心的纠正,并从小引导他们。父母爱孩子的方式,就是在孩子还没引起严重问题的时候,就给予足够的关怀来纠正不良好的行为。”

对小错“斤斤计较”,才能避免大错的筑成。面对孩子的错误,你应该及时指正,耐心帮助他改错,而不是坐视不理和一味纵容。

别总说“算了”,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对孩子的教育是有有效期限的。

父母要做的,是去坚持自己的教育方法,守住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决不纵容任何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小错误。

无条件的爱必须要和有原则的教育共存,才能给孩子最美好的未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