噹噹在電商行業第四掙錢,但還是走向沒落

噹噹在電商行業第四掙錢,但還是走向沒落

最近,噹噹前CEO李國慶因針對劉強東事件發表不當言論而遭到噹噹炮轟,使外界注意力放在噹噹高層調整上。噹噹官方說法是,李國慶離開噹噹管理層、決策層已有一段時間。

這話沒毛病,儘管李國慶遠離噹噹權力中心,但並不意味著他徹底離開自己一手創辦的當當。一位接近李國慶的人士透露,早在幾個月前,噹噹對業務管理進行重新劃分。李國慶主要負責品牌、公關、自營出版等一些對外事務,而噹噹主要業務則是由李國慶妻子、董事長俞渝管理。

因此,噹噹不再是外界眼中的夫妻店。當然,不管噹噹是不是夫妻店,其在電商行業都談不上出色。成立近20年,噹噹起個大早趕個晚集,名義上是綜合電商平臺,到頭來一直偏安圖書電商這一隅。

噹噹副總裁陳立均透露,2018年噹噹GMV(成交總額)為150億-160億元,利潤超過4億,掙錢能力在電商行業僅次於阿里、京東、唯品會,排名第四。“屹立於前五,沒有任何負債,其他人都不如噹噹,說噹噹沒落是錯誤認知。”

不難看出,他對當當是否沒落的評判標準是盈利能力,其盈利水平位居行業第四,所以沒落不存在。對於陳立均的這一看法,我並不認同。

眾所周知,電商講究規模效應,平臺型企業必須想方設法擴大自身規模,嚴格意義上來講,並不存在真正的小而美。因此,但凡有野心的電商平臺,都會走全品類擴張之路,好處是一站式購物體驗可以增強用戶粘性,比垂直電商更具獲客優勢;壞處是特別燒錢,且供應鏈管理難度加大。

儘管噹噹也定位於綜合電商平臺,但始終沒有打造出可以比肩圖書的優勢品類,時至今日仍要靠圖書撐門面,加上其既不像阿里、京東那樣實力雄厚,也不像拼多多、唯品會坐擁騰訊這個靠山,因此根本無力玩電商燒錢遊戲,必須想方設法實現正向現金流,而盈利驅動難免會限制自身發展。

噹噹在電商行業第四掙錢,但還是走向沒落


這也就解釋了當當成立19年(2018年),GMV卻只有160億元,與阿里和京東萬億級、拼多多千億級相差甚遠,市值更是不可同日而語,沒落是不爭的事實。換言之,我評判噹噹沒落的標準是其一心只想盈利,但輸了格局和未來成長空間,即GMV、用戶數據、平均年消費額、營收、淨利潤等關鍵指標並不亮眼。

當然,噹噹盈利驅動無可厚非,以其處境來看,堅持盈利導向、有節制地擴張是正確發展方向。不過,現實很殘酷,儘管噹噹實現盈利,但失去了想象空間,被外界認定為沒落並不冤。換個角度看,去年Q3拼多多淨虧損接近11億元,年度活躍買家數同比增長144%,活躍買家平均年消費額同比增長99%,並不會有人因其虧損而認為走向沒落。

因此,噹噹盈利就代表不沒落一說並不成立。

此前,噹噹被海航併購引發外界關注,但無疾而終,陳立均解釋道,併購並不等於賣身,像阿里併購了高德地圖、優酷土豆,“併購是公司發展常見行為”。講真,我頭一回聽到這種神言論,併購就是賣身,他說併購不等於賣身是自欺欺人。

要知道,互聯網併購案頻發,2015年是併購大年,四起併購案(滴滴快的、58趕集、美團大眾點評、攜程去哪兒)的最終結局告訴我們,被併購一方失去主導權是必然,而聯席CEO制度只是看起來很美,不過是穩定軍心的暫時性安排,時機一到被併購一方創始團隊套現離場是大概率事件,最終由併購一方完全主導。

在我看來,當兩家公司走到一起,說好聽點叫併購,說難聽點叫賣身,併購與賣身只是說法不同,並無本質區別。或許,正是因為海航併購噹噹無果,陳立均才會說出併購不等於賣身,如果海航真的併購噹噹,他才會明白當當境遇就是賣身。

做個小調查:你上一次在不“沒落”的當當購物是什麼時候?反正我是很久很久不光顧噹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