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問題爭議的由來

一、南海地區簡況

南海,為南中國海(地理水域)、中國南海(中國領海)的簡稱,位於中國大陸的南方,是太平洋西部海域,中國三大邊緣海之一 ,九段線內海域為中國領海,該海域自然海域面積約350萬平方公里,其中中國領海總面積約210萬平方公里。遍佈大小島嶼,包括東沙、西沙、中沙及南沙群島。典型的熱帶植物資源、豐富的水產資源、奇異的海島資源、潛力無限的海底資源,顯示著這片區域特別的價值

目前勘探南海石油天然氣儲藏量超過200億噸,號稱“第二個波斯灣”。礦物資源豐富,含有錳、鐵、銅、鈷等35種金屬和稀有的錳結核;島上生長的植物耐鹽、耐旱,生長茂密;魚類資源豐富,有1500多種,馬鮫魚、石斑魚、金槍魚等產量高,經濟價值極大,是中國漁民遠海捕魚的主要品種;海鳥種類多樣,棲息繁衍在各個島嶼上,南海豐富的自然資源是南海爭端產生的直接原因。

南海處在亞洲大陸南部的熱帶和亞熱帶區域,與其他海區比較,其特點是熱帶海洋性氣候顯著,春秋短,夏季長,冬無冰雪,四季溫和,空氣溼潤,雨量充沛。特別是中部和南部海區,終年高溫高溼,長夏無冬,季節變化很小。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南海島礁成為了漁民躲避風暴的重要場所。

南海是東西交流的主要航道,有著重要的地緣戰略意義。南海是國際海上交通運輸最繁忙的交通線之一,是中國聯繫東南亞、南亞、西亞、非洲及歐洲國家,發展海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南沙諸島,是太平洋到印度洋的航道要衝,扼制整個南海地區海上交通線。每年,全球有半數以上的超級油輪都要經過南海水域。中國現階段有近9成的能源進口都得經過南海海域。在保障全球能源運輸方面及軍事戰略意義方面,南海有著重大的地緣戰略價值。

南海問題爭議的由來

南海地區周圍地貌

南海問題爭議的由來

美麗的島礁

二、南海問題爭議發展階段

南海問題的研究開始於20世紀70年代。隨著南海海洋油氣資源的探查和發現,南沙群島及其周邊海域日益成為亞太地區政治與經濟的交匯點,周邊國家對於南海主權的爭奪變得日益激烈與複雜。國際上也出現了一批研究海南問題的重量級學者,他們從南海的歷史考察、法理依據和合作的方式等方面入手展開了深入討論。

近代以來,先有西方殖民者隊南海島礁進行侵佔後有南海周邊國家對島礁進行掠奪,這些國家不顧歷史公然侵佔我南海島礁及海域,南海問題由此產生。我們可以將我國南海的領土主權及海洋權益按照侵犯程度和形式差別,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西方列強侵犯我南海島礁管轄權階段。“1800年,英國船隻Bombay號就曾竄入我國西沙群島海域”,開啟了西方列強侵犯南海的先河,“南海問題”由此而生。隨後, 德國、法國、日本等國先後侵犯南海。這一階段從19世紀初一直持續到民國初年,主要表現為西方列強在南海進行測繪、以西文或漢語音譯命名島嶼、擅自開發海島資源,其實質是對我南海管轄權的侵犯。

第二階段是西方列強侵犯我南海島礁領土主權階段。隨著中國持續衰弱,1933年4月,法國炮艦“阿美羅德”號和測量艦“阿斯 德羅拉勃”號由西貢海洋研究所所長薛弗氏率領,遍歷南沙群島其餘各島,詳加“考察”,以示“佔領”,從而製造所謂 的“法國佔領九小島事件”,南海問題的性質發生根本改變。隨後,日本於1933年8月21日由日本駐法代辦澤田致文法國外交部,對於法國佔領九島表示抗議,並聲稱“諸島應屬日本”。1946年底,中華民國政府依據《波茨坦公告》陸續接收和派兵駐守南海諸島。與此同時,法國重新將侵略的魔掌伸向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1946年10月5日,法國軍艦“希福維”號入侵南沙群島的南威島和太平島,並在太平島豎立石碑。對我國政府決定收復西沙、南沙群島,法國立即提出抗 議,並派軍艦“東京”號到西沙群島,當駛至永興島,發現該島已有我國軍隊駐守時,則改駛至珊瑚島,在島上設立行政中心面對如此錯綜複雜的形勢,民國政府及時採取了包括重新命名南 海諸島群體和個體的名稱、繪製南海諸島地圖並向世界公佈中國在南海的管轄範圍等一些必要措施,從而有效維護了南海諸島的領土主權。

第三階段是南海周邊國家侵犯我南海島礁領土主權及海洋權益階段。在1951年9月的舊金山會議上,南越當局發表了對南海諸島所謂的主權聲明。20世紀六七十年代,南海地緣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美國、前蘇聯在南海地區展開了激烈的爭奪,南海“邊緣地帶”特性進一步凸顯。 1969年5月,埃默裡等人的《亞洲近海地區礦產資源勘探協調委員會技術報告》發表。在兩者的共同刺激下,與二戰後聯合國系列海洋法會議所催生的海洋意識 相結合,菲律賓、越南和馬來西亞等南海周邊國家強佔南海島礁、瓜分海域、掠奪資源,南海問題進入到一個新的歷史階段,一直持續至今,並呈現出日益複雜化、 國際化的趨勢。

南海問題爭議的由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