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太極拳,離不開這五條“線”!

太極拳實用拳法對太極人身上的線特別重視。無論走架,還是推手,人的身上都會形成各種線。有的線的形成是比較自然的,有的線卻是通過嚴格的專門訓練才能逐漸形成。不瞭解和正確利用這些線,就不瞭解太極拳,要正確走架或者提高推手水平,是不可能的。

打好太極拳,離不開這五條“線”!

中心線

人往那兒一站,身體從上到下就形成了一條中心線。一般情況下,我們轉身的時候,就是繞著這條中心旋轉的。武諺“頭要正,身要擰,上下一根繩”和“立如平準”,比喻得十分形象。這條線作為身體內旋轉的中軸,不能彎曲或者曲折。因此才有走架和推手的時候的“頭頂懸”、斂臀和身體不可前俯後仰及左右歪斜等要求。否則旋轉起來,中軸不正,就不穩定。

老話說“撅屁股貓腰,師傅不高”,說的就是這個。朋友們不要以為既然說得這麼清楚,大家就都做對了,不信你留心一下,就會發現許多人包括一些有名的拳家,居然都是撅著屁股走架的。另一方面,如果你能以自己的中心線為軸,讓對方繞著軸旋轉而沿著切線方向跌出,那就說明你的中軸線保持得好,利用得地道。

推手較技當中,中心線向來是攻防的重點,攻擊中心線可以直接動搖對方的身體,自然也就成了防守的要處。看看人體穴位圖,中心線和近旁滿是經絡和穴位,這就是為什麼不光太極拳,幾乎所有的拳法都把攻對方中線當作第一選擇。

人字線

除了中心線,通過訓練還可以產生另外兩條主要的線,兩條線自上而下形成一個“人”字(有時像個頭朝下的Y字),線的上點可以是在頭部,可以在肩,也可以在丹田或一側的腰或胯。

這兩條線都可以當作軸,讓對方圍著旋轉而跌倒或跌出。但是兩條線不能同時作軸,否則就犯雙重,這兩條線作軸時妙在互換,比如原來是以”人”字的“一撇”作軸,倘若沒有把對方發出,可以視情改以右側“一捺”為軸發放對方。

我就親眼看見陳中華先生熟練變換使用這兩條線發人。我管這叫作“兩條線,來回換”,陳中華聽了,笑著說:“你都有了說法兒啦!”

打好太極拳,離不開這五條“線”!

勁路線

實用拳法還對另外一條線格外重視,比如在髮長勁攻人的時候,自己的勁路常要成一條直線。說準確了,就是自己的前手和後腳之間要形成一條直線。但是,人體的生理結構使得做到這一點十分不易。

也正因為如此,實用拳法才有了各種要求,使身體有關部位瞬間儘量構成一條接近直線的勁路線。同時要求,發力的時候,前手後腳之間的身體各部只是傳力,除了蹬後腳發力外,其它身體部位不得使勁,也不得有任何破壞直線的動作。

還有一個前提是,前手後腳之間傳遞的必須是抻拉勁或叫抻拔勁,不可手腳都往一個方向使勁。實用拳法的規矩不許。我以前曾經說過:“力必須有出處,必須有著落處。”換種說法就是,勁路的起點到終點必須清楚。這句話沒錯,可是直到我從陳中華老師那裡學到實用拳法的理論和近幾年的實踐之後,才真正體味到這句話的正確含義。

既然從後腳跟到前手尖的勁路線這麼關鍵,我們在使用長勁進攻時,務必要形成這條線,同時阻礙或破壞對方成線,或者利用對方所成的線。前手後腳之間成線只是一個使長勁時常見的例子。廣義而言,勁路線不一定是嚴格意義上的標準直線,不一定是起於後腳,止於前指尖。可以是弧線;可以起止於任何適當的部位。只要具備發力點和傳力線就行,就可以構成勁路線,這裡暫不展開來談。

打好太極拳,離不開這五條“線”!

應力線

還有一種線,對於發力的人而言是勁路線,對於受力的人來說,來力經常在身上產生一種線。因為是受力而產生的線,我們暫且參考力學的詞彙,叫它“應力線”。在承受到來力的時候,實用拳法要求,我們的身體也應該構成一條直線,把來力傳到後腳,再傳到地上。對方的力哪怕十分巨大,也如泥牛入海。

在推手較技的時候,因為雙方用勁變化多端,情況複雜,加上人體的解剖結構等因素,對手身上各處都可能出現應力線,而且線可長可短,可正可斜,可能是二維的(線在一個平面裡),也可能是三維的(線是立體的,或者說處在一個立體的空間裡),比如在肩背、體側。

我們應該通過觀察、聽勁和經驗,判斷出對方體內的應力線所在的部位,攻擊該部位取勝。還可以在對方身上某一部位製造出一條應力線,該線一旦出來,即施技攻之,常可速勝。還有一些“線”,我想併到別的題目裡談。

彈琴絃

那麼,攻擊上述各種線的時候,應該攻擊哪一點最奏效呢?這裡推薦,您橫打這條線的中點。按照力學的平行四邊形理論,您的力作用在線的中點,能夠對兩端產生的分力要比您的力大得多,那條線越長,產生的分力就越大,甚至數倍於您的力。

用得好了,您用兩根手指就能叫對手仄歪著出去,用50公斤的力,對方受到的分力可達幾百公斤,其效果就不用說了。我管這叫“

彈琴絃”。這條原理我們不難理解,在中學就學過,即便沒有學過,知道能用就行了。攻擊中點有時不夠準確,只要攻擊在線上,位置稍錯開一點兒也有效(攻擊點不在線上無效)。

同樣根據平行四邊形原理,這樣產生的兩的分力會一大一小,一般仍然可以致勝。高手有時侯還會故意偏開中點一點兒,目的是利用分力較大的一端攻擊對方線上選定之處。這一點像我這樣的不行,像先賢陳發科大師、洪均生大師,當今的陳中華大師不但都可以做到,甚至無須如此費事。

大師真功夫在身,發人之妙,常令人覺得以牛頓的經典力學理論難以解釋。這裡提醒您一點:要想讓“彈琴絃”有效,前提是對方成線的兩個端點是固定的才好使。您必須把對方合住了,攻擊其線的中點時,自己身上跟對方合住的地方絕不能動,一動就不靈,等於替人家把自己的勁化了。好比琴絃兩頭固定在琴上,絞緊了,才能彈出樂音,有一頭鬆了就彈不出聲來。

往開了說,我們要利用的各種線都得有一定的緊度或者強度,不然的話,它就當不了槓桿、轉軸或者琴絃。這種緊度或強度是怎麼來的呢?是靠抻拉,靠對壓,或者靠螺旋得來的,而且,就直線而言,形成的線越直,線的質量就越高,也就越有威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