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不足到底怎么办?官方的指引比预警更重要

12月4日,深圳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发布《关于学位申请补充要求的告示》,从2019年起,申请该校学位的家庭,购买的住房面积按30平方米、50平方米划分后,对购买年限和居住年限做出了1年至6年的限制。这一纸告示几乎让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闻名天下,除了引发是否该让房子面积大小影响孩子上学的讨论外,也再次让学位紧张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尽管告示在争议声中被校方撤销,但其引起的讨论远未平息。无独有偶的是,就在这纸告示发布的前后几天,福田区、宝安区、龙华区及坪山区相继发布2019年秋季入学学位预警,各区学位持续紧张。据统计,龙华区预计学位缺口最大,达12298个,且区教育局反映公民办学校学位已无法扩容。这几份来自教育局、学校的告示虽然内容不同,但传达的相似讯息直接刺激了公众情绪,甚至引起了一定的恐慌——在深圳求得一个学位是否已经难比登天?

学位不足到底怎么办?官方的指引比预警更重要

图为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资料图)

每逢学位申请之时,关于学位紧张的讨论总是屡见不鲜,这绝非深圳独有的社会问题。从城市的发展阶段及人口构成等方面来看,深圳的学位紧张其实有迹可循。深圳落户政策相对宽松,外来人口不断涌入,人口倒挂现象严重,尽管政府不断建设学校,扩容扩班,但仍未能跟上人口的增长幅度;再者,深圳人口结构相对年轻,有上学需求的居民占比较高。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深圳常住人口平均年龄为32.5岁,0岁~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13.4%,属于全国人口最年轻的城市;此外,深圳特区成立至今尚不足40年,学校等基础设施仍在建设与完善的过程中,出现资源分配不均,与居民需求不完全匹配的情况尚能理解。

但有意思的是,近年来,福田、罗湖、龙华等区没少发布学位预警,动辄上千的学位缺口也没少让家长们头疼,但每逢媒体质疑,教育局及学校的回应却又与此前大不相同,总是答复称学位供应总体充足,除去公立学校外,家长们大可选择民办学校就读;片区学位紧张的情况下,会对剩余学生进行妥善的安置、分流。值得思考的是,既然学位总体充足,为何在发布学位预警时不一并说明相关情况,以信息的全面、透明换取公众的信任,避免恐慌的产生,一劳永逸何不美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当今世界各国、各个城市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从某种层面而言,教育决定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发展走向。深圳的引才计划为深圳带来了各类人才,为深圳近年来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但一座城市的发展不能永远依靠外来人才的引进,本地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性不可小觑。此外,教育和公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经济与科技快速发展的当下,接受良好的教育,已逐渐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第一需要,甚至决定其一生的命运。因此,教育问题已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千家万户子孙后代千秋大业的大事,容不得马虎。

既然教育资源紧张,公立学校学位难以满足民众需求,则应当积极引进民营资本办学,以民营资本的活力带动教育的发展;既然家长质疑民办学校办学质量不佳,则应当督促和帮助民办学校提升校园环境、充实教学队伍、加大教育资源投入;既然公众对学生分流不满,担心出行不便,则完善校园周边配套,合理规划公共交通路线是当务之急;既然学位紧张尚未到难以解决的程度,则信息发布需要谨慎,不能使一个又一个的学位预警信息影响家长情绪,纵容恐慌情绪蔓延……

随着深圳的发展,在深圳落户政策尚未变动的前提下,我市人口或将持续快速的增长,未来的新增入学人数只增不减,因此,在可预见的未来,学位紧张的问题或将长期存在,而这一问题的解决也有赖于各部门的协同作战。充分挖掘片区潜力,新建、扩建学校,扩班增额,增加学位供给自然是第一要务,只有加大供给方能缩小缺口;其次,学校周边的环境提升、交通规划等需要及早提上议程,以免给学生及家长带来不便,影响城市形象;再者,教育部门的服务方式有待改进,不能用一纸预警将自己的责任摘除,毕竟接二连三的预警只会招致公众的质疑与恐慌。实际上,由于官方和市民掌握的信息不对称,对于惊慌失措的家长来说,指引比预警更加重要。而且,指引比预警更加接近“政府管理方式从管制型向服务型模式转变”的意义。(梁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