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不足到底怎麼辦?官方的指引比預警更重要

12月4日,深圳螺嶺外國語實驗學校發佈《關於學位申請補充要求的告示》,從2019年起,申請該校學位的家庭,購買的住房面積按30平方米、50平方米劃分後,對購買年限和居住年限做出了1年至6年的限制。這一紙告示幾乎讓螺嶺外國語實驗學校聞名天下,除了引發是否該讓房子面積大小影響孩子上學的討論外,也再次讓學位緊張成為公眾熱議的話題。儘管告示在爭議聲中被校方撤銷,但其引起的討論遠未平息。無獨有偶的是,就在這紙告示發佈的前後幾天,福田區、寶安區、龍華區及坪山區相繼發佈2019年秋季入學學位預警,各區學位持續緊張。據統計,龍華區預計學位缺口最大,達12298個,且區教育局反映公民辦學校學位已無法擴容。這幾份來自教育局、學校的告示雖然內容不同,但傳達的相似訊息直接刺激了公眾情緒,甚至引起了一定的恐慌——在深圳求得一個學位是否已經難比登天?

學位不足到底怎麼辦?官方的指引比預警更重要

圖為螺嶺外國語實驗學校(資料圖)

每逢學位申請之時,關於學位緊張的討論總是屢見不鮮,這絕非深圳獨有的社會問題。從城市的發展階段及人口構成等方面來看,深圳的學位緊張其實有跡可循。深圳落戶政策相對寬鬆,外來人口不斷湧入,人口倒掛現象嚴重,儘管政府不斷建設學校,擴容擴班,但仍未能跟上人口的增長幅度;再者,深圳人口結構相對年輕,有上學需求的居民佔比較高。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深圳常住人口平均年齡為32.5歲,0歲~14歲人口占總人口的13.4%,屬於全國人口最年輕的城市;此外,深圳特區成立至今尚不足40年,學校等基礎設施仍在建設與完善的過程中,出現資源分配不均,與居民需求不完全匹配的情況尚能理解。

但有意思的是,近年來,福田、羅湖、龍華等區沒少發佈學位預警,動輒上千的學位缺口也沒少讓家長們頭疼,但每逢媒體質疑,教育局及學校的回應卻又與此前大不相同,總是答覆稱學位供應總體充足,除去公立學校外,家長們大可選擇民辦學校就讀;片區學位緊張的情況下,會對剩餘學生進行妥善的安置、分流。值得思考的是,既然學位總體充足,為何在發佈學位預警時不一併說明相關情況,以信息的全面、透明換取公眾的信任,避免恐慌的產生,一勞永逸何不美哉?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當今世界各國、各個城市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教育的競爭、人才的競爭。從某種層面而言,教育決定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決定了一個城市的發展走向。深圳的引才計劃為深圳帶來了各類人才,為深圳近年來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人才基礎,但一座城市的發展不能永遠依靠外來人才的引進,本地基礎教育發展的重要性不可小覷。此外,教育和公眾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在經濟與科技快速發展的當下,接受良好的教育,已逐漸成為人們生存發展的第一需要,甚至決定其一生的命運。因此,教育問題已不僅僅是教育部門的問題,而是關係到千家萬戶子孫後代千秋大業的大事,容不得馬虎。

既然教育資源緊張,公立學校學位難以滿足民眾需求,則應當積極引進民營資本辦學,以民營資本的活力帶動教育的發展;既然家長質疑民辦學校辦學質量不佳,則應當督促和幫助民辦學校提升校園環境、充實教學隊伍、加大教育資源投入;既然公眾對學生分流不滿,擔心出行不便,則完善校園周邊配套,合理規劃公共交通路線是當務之急;既然學位緊張尚未到難以解決的程度,則信息發佈需要謹慎,不能使一個又一個的學位預警信息影響家長情緒,縱容恐慌情緒蔓延……

隨著深圳的發展,在深圳落戶政策尚未變動的前提下,我市人口或將持續快速的增長,未來的新增入學人數只增不減,因此,在可預見的未來,學位緊張的問題或將長期存在,而這一問題的解決也有賴於各部門的協同作戰。充分挖掘片區潛力,新建、擴建學校,擴班增額,增加學位供給自然是第一要務,只有加大供給方能縮小缺口;其次,學校周邊的環境提升、交通規劃等需要及早提上議程,以免給學生及家長帶來不便,影響城市形象;再者,教育部門的服務方式有待改進,不能用一紙預警將自己的責任摘除,畢竟接二連三的預警只會招致公眾的質疑與恐慌。實際上,由於官方和市民掌握的信息不對稱,對於驚慌失措的家長來說,指引比預警更加重要。而且,指引比預警更加接近“政府管理方式從管制型向服務型模式轉變”的意義。(梁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