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特區高質量一體化的文化探索

12月10日,深圳召開重大文體設施規劃新聞發佈會,通報市委常委會日前審議通過的《深圳市加快推進重大文體設施建設規劃》相關情況。根據《建設規劃》,深圳將重點規劃建設“新十大文化設施”,提升改造“十大特色文化街區”,其中不少將落戶在原特區外地區。同時,各區也將結合各自實際,規劃建設共計不少於50個大型文體設施,形成更加完備的區級文體設施網絡。

作為一個“歷史遺留問題”,原特區內外條塊分割,發展不均衡、不協調。隨著特區一體化的推進,特別是國務院批准深圳撤銷經濟特區管理線,情況有所改觀,但還遠未徹底。難怪有人說,深圳目前的主要矛盾,就是2000多萬人口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原特區內外發展不平衡、原特區外發展不充分之間的矛盾。比如,在文體設施方面,原特區內外分佈嚴重不均衡。市政協的調研報告顯示,現有市級重大文體設施集中於福田、羅湖、南山,原特區外地區佈局較少,原特區內外人均投入差距顯著,原特區外公共文化場館數量明顯低於原特區內地區,特別是部分新設的區,“三館一中心”(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和社區文化中心)都尚未配齊。

推進特區高質量一體化的文化探索

重大文體設施是城市形象重要標誌

對於深圳來說,推進特區一體化建設是一項攻堅任務。2010年深圳經濟特區實施擴容後,市委市政府先後實施了兩輪“特區一體化建設三年實施計劃”,從分散發展轉向統籌發展,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完善,促進功能體系發育。根據《深圳經濟特區一體化建設攻堅計劃(2017—2020年)》,市委市政府將按照投入、建設、管理、服務同一標準,“就高不就低”,推進特區高質量一體化。從2017年至2020年,市本級政府投資重點向原特區外地區傾斜,每年政府投資的80%以上用於安排一體化重點項目268個,總投資預計超過1萬億元,到2020年基本實現特區一體化。

特區高質量一體化是全面一體化,不僅取決於經濟的發展、產業的興盛、管理的創新,也有賴於文化的進步。文化一體化是特區一體化的重要環節。《深圳文化創新發展2020(實施方案)》提出的重要目標之一,即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全面建成“十分鐘文化服務圈”,建成一批代表國際化城市形象的文化地標,使公共文化設施分佈更均衡,縮小原特區內外公共文化服務差距。按照“政府主導、多元拓展,總體規劃、分步實施、相對集中、合理佈局,對標一流、追求卓越”的原則,堅持打造精品,高標準規劃、高質量建設、高品質配套、高效率運營,加快推進一批體現城市特質、蘊含城市精神的重大文體設施建設,將原特區外地區作為全市新一輪文體設施項目佈局的重點,市、區兩級同時發力,加速推進特區文化一體化進程,讓文化創新發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體市民,才能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高質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有力支撐。

以新一輪重大文體設施規劃建設為契機,堅持區域統籌、均衡佈局、因地制宜,綜合考慮服務半徑、服務人口、基礎配套,補齊原特區外地區公共文化設施發展不足,完善全市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加速推進特區公共文化服務一體化,充分保障全體市民的文化權利,把深圳建設成為高品位文化城市,特區一體化的成色才會更足,打造全球區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國際文化創新創意先鋒城市才會更有底氣。(作者:姚龍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