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生命早期,0-3歲期間,父母養育中要遵循的3條重要原則!

心理學界有個觀點:所有人都活在5歲前。意思是,人一生處理問題的模式,在5歲前就已形成。

近年來,有學者提出,應該調整為3歲前,恰好,這一觀點,和中國的古訓“三歲看老”異曲同工,都表達了:

一個孩子,3歲前在什麼樣環境生活、父母性格如何、受到的教育、關注度、遇到的重大事件等,決定了他一生的脈絡。

3歲前既然如此重要,那麼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做些什麼?有什麼基本原則是需要遵守的呢?

下面分享3個,3歲前育兒的重要原則:

孩子生命早期,0-3歲期間,父母養育中要遵循的3條重要原則!

一,有求必應

孩子1歲內,父母的育兒原則就是——有求必應。

聽上去很簡單,但真的做起來也不簡單,因為,這個階段有個最核心的困難:孩子不會說話!

1歲內孩子不會說話,他提要求時只能用哭喊,沒有辦法精準表達。

因此,父母給予孩子的這份有求必應中,必須要包括一定的敏感度

父母要敏感的意識到,孩子想要什麼?想要的程度是多少?

比如:父母抱孩子哄睡,一般都是輕輕晃動。

但曾有新聞報道,有對父母把嬰兒直接晃成了腦震盪。

事後,這對夫妻非常痛苦難過,他們也愛孩子,不是要虐待孩子,但沒把握好分寸。

這就是敏感度不夠。

大部分人天生就具備足夠的敏感度撫育孩子,但也

要注意因疲勞,或者情緒波動導致的敏感度過高,或過低。

孩子生命早期,0-3歲期間,父母養育中要遵循的3條重要原則!

二,包容放手

6個月-2歲左右的孩子,隨著自身能力的提高,嬰兒開始探索世界了,他們時常調皮、闖禍,那麼父母要掌握的管教原則是什麼呢?

包容孩子犯錯,放手讓他嘗試

  • 在孩子試圖探索時,不要阻止,站他們背後,用鼓勵的眼神跟隨著孩子,保障他們基本安全就可以了。

這時,孩子會時不時回頭,看看你在不在,如果你在,他便大膽探索,而如果你不在,孩子就會因沒有安全感而猶豫、退縮。

  • 如果這個階段父母不包容孩子探索中的錯誤,經常責罵孩子,孩子今後就容易迴避問題。
  • 如果這個階段父母不放手讓孩子嘗試,而是反覆告訴他外面很危險,過分強調安全,那麼今後,這個孩子更容易有焦慮情緒。

總之,這個階段是親子依戀關係建立的關鍵期,父母要有足夠的耐心,陪伴孩子長大。

孩子生命早期,0-3歲期間,父母養育中要遵循的3條重要原則!

三,減少控制

2-3歲的孩子有幾件大事是必須經歷的:練習上廁所、練習表達、練習社交……

這幾件事的現實意義是:為即將進入幼兒園,為過集體生活做準備。

怎麼讓孩子在這些大事上,都能平穩度過呢?

原則就是:父母減少控制,並提升孩子的自控力

  • 1-3歲,是培養孩子自控力的黃金期,培養好了,收益終身。

自控力的培養並非一個延遲滿足那麼簡單,它完全可以滲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訓練孩子上廁所,以前包尿布想拉就拉,現在要訓練孩子上廁所,就需要求孩子對括約肌有一定的控制力,要進入廁所然後才能放鬆。

具體怎麼做呢?

可以選擇在夏天不給孩子包尿布,減少對尿布的依賴,並告訴孩子:想拉了,可以去廁所。並在孩子需要時,多次帶領孩子去廁所,慢慢,孩子自己就懂得去廁所了。

如果父母控制過多,比如有的家長每小時都要問孩子“要不要上廁所”,或者規定孩子“定時上廁所”等,孩子就會對這件事牴觸、焦慮。

這裡要特別提醒一點:訓練孩子上廁所,最好不要超過3歲,3歲後再訓練,孩子容易有被否定的感覺。

但也不能太早,1歲半訓練就太早了,太早容易事倍功半,孩子大人都很累,效果還很差。

孩子生命早期,0-3歲期間,父母養育中要遵循的3條重要原則!

很多人認為孩子3歲前,什麼都不懂,也記不住,不用這麼費心研究什麼育兒理念。

但其實,3歲前費心,以後才能省心很多。

人所有的付出,都會有痕跡,並在未來的某個時刻回報你。

投資大亨索羅斯曾反覆告訴人們:世界上最划算的投資,就是孩子!

—End—


處處有心

兒童發展及教育心理學專業,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上海心理學會會員,EAP諮詢師,婚姻家庭治療師,育兒類原創文章獲獎作者。在兒童及青少年心理諮詢工作中,有10年以上實戰經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