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帝每天的伙食标准有多好?

晴天有时下猪


我之前根据清朝的档案还原了一下乾隆时代的早餐,一顿饭差不多就是200来块钱的食材成本。

自己做当然比较费劲了。但对今天的人来说,偶尔吃一顿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何况还吃不完。

一般来说,京城的宫廷菜总共由三个部分构成,一则是山东菜,也就是鲁菜。这是由于明朝迁都北京的时候,大量的宫廷御厨都是山东人,所以鲁菜在今天也被称为“宫廷菜”,清朝入宫以后毕竟犯不上把山东厨子都赶回老家,所以一部分鲁菜师傅就留在了宫中;

第二类是满族菜,说白了就是游牧民族的烹饪饮食,今天北京著名的醋溜肉片加木须(醋溜木须)就是从满族菜中的羊肉菜中来的;

第三类是苏州菜,这没什么好说的,乾隆皇帝特别喜欢,甚至在乾隆四十三年的时候皇帝出巡东北,还要带着御厨张东官随行。张东官80后的人应该比较熟悉,毕竟有一部由徐峥、张庭主演的电视剧《满汉全席》,就讲的他的故事。

所以我们从任何能找到的材料看,皇帝吃的都是相当不错的。但是:

皇帝的饮食习不好吃,主要被两个条件制约着:

第一:严格的记录程序。

凡是皇帝吃过的菜都必须详细记录烹饪过程,这样才能保证皇帝不论在什么时候吃,都能保证味道的一致性。比如乾隆皇帝有天忽然想吃雍正下酒的煮毛豆,那御厨做出来的一定能够是雍正在位时的味道,绝对不会走样。

中餐啊,少了厨师的灵感,食材的灵性就没有了。

第二:御膳房的注意力。

基于许多原因,皇帝无法在膳宫吃饭,但皇帝想用餐的时候,御膳房就必须随时供应。不论皇帝想吃什么,往往都需要在1分钟以内端上来,所以尽管内务府中御膳房是最大的一个部门,但大家要解决问题的核心却不在吃饭上,而在于如何及时的给皇帝供给食物上。

这样一来,东西也就那样,没什么特别的。

据说有个故事是这样的,反正我听完,就再也不想念宫廷美食了:

乾隆皇帝有一次下江南的时候,江南的一些地主老财们就纷纷出钱,精心准备了一桌江浙地区的吃宴请乾隆皇帝。我们知道乾隆皇帝吃到好吃的东西总是喜欢题字的,但那天乾隆吃完了以后,一言不发就回去了。大惊失色的地主富商们花了无数银钱打听到乾隆皇帝的贴身太监,最终才弄明白原委,太监是这么说的:

如果万岁爷吃了你们的东西觉得好,回去想吃,吃不到我们这些做奴才的该怎么办?如果一些新鲜蔬菜,比如春笋,万岁爷冬天想吃,弄不来,我们做奴才的又该怎么办?于是每道菜上菜之前,我都给菜上加了一大勺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