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婚時我在恐什麼?“恐婚”怎麼辦?

恐婚是指社會中的一些人,尤其是一些適婚年齡的年輕人因為種種原因,對婚姻有較強的排斥或逃避感。這一人群被稱為恐婚族。恐婚現象在城市的未婚人群中有一定的比例,尤其是那些三十歲上下、收入較高的白領。恐婚是一種心理狀態,一般會隨著時間或情況的變化而改變。上篇文章有提到什麼是恐婚,現在我們來說說恐婚怎麼辦。

恐婚時我在恐什麼?“恐婚”怎麼辦?

1. 分清你在“恐婚”的形式下,真正恐懼的是什麼。

首先,你需要區別自己是真的選擇放棄結婚這種方式,不受制度的束縛,還是不敢進入一段親密關係,不敢愛一個人。你還要區別問題出現在哪裡:是你和某個特定的Ta出現了親密關係上的問題,還是結婚這件事本身就讓你恐懼?

恐婚時我在恐什麼?“恐婚”怎麼辦?

2. 婚姻的確需要深思熟慮。

恐懼婚姻的反面,並不是腦子一熱就去結婚。研究表明,在決定的那一刻你是否深思熟慮,會影響之後的婚姻質量——那些在結婚前經過仔細思考的人,日後的婚姻更加美滿。衝動雖然浪漫,卻不可靠,在婚姻這樣的人生重大事件上,以更積極、更負責任的的心態去做決策的人,更容易獲得滿意的婚姻,它可以幫你抵禦一些未知的變數。

恐婚時我在恐什麼?“恐婚”怎麼辦?

3. 不結婚也可以是一種選擇

抗拒婚姻有時是一種選擇,因為在現代社會,你和一個人保持親密關係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種。

恐婚時我在恐什麼?“恐婚”怎麼辦?

現代社會,個體經濟獨立,尤其是女性的經濟獨立後,婚姻不再是實際生活的必需品。這個時代的婚姻是更好,還是更差了?

我們曾提到過婚姻發展三階段:第一階段是制度婚姻(1850年以前),主要停留在基礎的共同生存需求上;第二階段是友伴婚姻(1850-1965年),婚姻的重心逐漸轉移到親密和性的需求上;第三階段(1965年至今)是自我表現婚姻,在這一階段,婚姻的制度色彩前所未有的弱化,人們開始更多地將婚姻看成是實現自我價值的手段。

恐婚時我在恐什麼?“恐婚”怎麼辦?

在最後一個階段,年輕人婚姻觀的一個明顯特點是,他們對婚姻的期待提高了,不願意再迫於種種原因而待在一段並不那麼完美的婚姻中,由此造成了結婚年齡的延遲。當婚姻的制度色彩弱化以後,人們也不再以單一的名詞或身份來定位彼此。“與過去的戀愛-結婚單一模式不同的是,現在處於成年早期的年輕人選擇不遵循已有的社會規範,而是以他們自己的方式來建立浪漫的聯結。”

恐婚時我在恐什麼?“恐婚”怎麼辦?

文學史上有一個著名的恐婚者——卡夫卡,他從來不缺少愛情,卻從來走不進婚姻。年輕時他曾經因為悔婚而接受“審判”,之後又和同一個對象兩次訂婚又悔婚,最終他承認自己沒有結婚的能力。他說,“同女人在一起生活很難。人們這麼做,是陌生感、同情心、肉慾、膽怯、虛榮逼出來的。”雖然這句話極度政治不正確,但從中我們的確能感受到一個恐婚者的焦灼。

恐婚時我在恐什麼?“恐婚”怎麼辦?

讀完今天的文章,我們有一位主創率先舉起了手。恐婚的小夥伴們在哪裡?你們為什麼會恐婚呢?記得留言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