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婚时我在恐什么?“恐婚”怎么办?

恐婚是指社会中的一些人,尤其是一些适婚年龄的年轻人因为种种原因,对婚姻有较强的排斥或逃避感。这一人群被称为恐婚族。恐婚现象在城市的未婚人群中有一定的比例,尤其是那些三十岁上下、收入较高的白领。恐婚是一种心理状态,一般会随着时间或情况的变化而改变。上篇文章有提到什么是恐婚,现在我们来说说恐婚怎么办。

恐婚时我在恐什么?“恐婚”怎么办?

1. 分清你在“恐婚”的形式下,真正恐惧的是什么。

首先,你需要区别自己是真的选择放弃结婚这种方式,不受制度的束缚,还是不敢进入一段亲密关系,不敢爱一个人。你还要区别问题出现在哪里:是你和某个特定的Ta出现了亲密关系上的问题,还是结婚这件事本身就让你恐惧?

恐婚时我在恐什么?“恐婚”怎么办?

2. 婚姻的确需要深思熟虑。

恐惧婚姻的反面,并不是脑子一热就去结婚。研究表明,在决定的那一刻你是否深思熟虑,会影响之后的婚姻质量——那些在结婚前经过仔细思考的人,日后的婚姻更加美满。冲动虽然浪漫,却不可靠,在婚姻这样的人生重大事件上,以更积极、更负责任的的心态去做决策的人,更容易获得满意的婚姻,它可以帮你抵御一些未知的变数。

恐婚时我在恐什么?“恐婚”怎么办?

3. 不结婚也可以是一种选择

抗拒婚姻有时是一种选择,因为在现代社会,你和一个人保持亲密关系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

恐婚时我在恐什么?“恐婚”怎么办?

现代社会,个体经济独立,尤其是女性的经济独立后,婚姻不再是实际生活的必需品。这个时代的婚姻是更好,还是更差了?

我们曾提到过婚姻发展三阶段:第一阶段是制度婚姻(1850年以前),主要停留在基础的共同生存需求上;第二阶段是友伴婚姻(1850-1965年),婚姻的重心逐渐转移到亲密和性的需求上;第三阶段(1965年至今)是自我表现婚姻,在这一阶段,婚姻的制度色彩前所未有的弱化,人们开始更多地将婚姻看成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手段。

恐婚时我在恐什么?“恐婚”怎么办?

在最后一个阶段,年轻人婚姻观的一个明显特点是,他们对婚姻的期待提高了,不愿意再迫于种种原因而待在一段并不那么完美的婚姻中,由此造成了结婚年龄的延迟。当婚姻的制度色彩弱化以后,人们也不再以单一的名词或身份来定位彼此。“与过去的恋爱-结婚单一模式不同的是,现在处于成年早期的年轻人选择不遵循已有的社会规范,而是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来建立浪漫的联结。”

恐婚时我在恐什么?“恐婚”怎么办?

文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恐婚者——卡夫卡,他从来不缺少爱情,却从来走不进婚姻。年轻时他曾经因为悔婚而接受“审判”,之后又和同一个对象两次订婚又悔婚,最终他承认自己没有结婚的能力。他说,“同女人在一起生活很难。人们这么做,是陌生感、同情心、肉欲、胆怯、虚荣逼出来的。”虽然这句话极度政治不正确,但从中我们的确能感受到一个恐婚者的焦灼。

恐婚时我在恐什么?“恐婚”怎么办?

读完今天的文章,我们有一位主创率先举起了手。恐婚的小伙伴们在哪里?你们为什么会恐婚呢?记得留言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