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到很远地方赴任都有什么凭据?如果有人伪造委任状和冒充官员怎么办?

老罗讲历史




在西游记中有这样的桥段,唐僧的父亲陈光芯在去江州上任途中被土匪刘洪劫杀,刘洪代替陈光蕊担任了江州知府。18年后才沉冤得雪,母亲殷温娇自杀身亡。


实际上像这样的情节,在历史上是很难发生的。从唐朝开始,官员上任除了官印外,还要带上一个鱼状的物品,称之为鱼符。上边记载了一个人的基本信息,名字,简介,官品。

同时还要有另外一个东西,那就是告身。从南北朝时期就开始推行这个制度。它一般由吏部统一制作,采用绫罗作为材质。上边主要记载姓名、籍贯、年龄、体貌特征。这个东西是需要交给当地官府确认无误后,才算正式上任。

其实像冒充官员身份上任的事,在历史上很早以前肯定发生过,因此吏部早就设计了相关的防范措施,尽量杜绝类似事件发生。



官员上任的另外一个凭证叫敕牒,类似于现在所说的委任状。上边加盖有吏部的印章,相当于现在的介绍信,说明政府委派官员事宜,需要报呈官府备案审查。

上边所说的鱼符,类似的还有虎符、龟符、龙符和兔符,它们的作用都是一样的。宋朝有牙牌和腰牌,也是官员证明自己身份的良民证,上边刻有官员的姓名和官职等重要信息。



在历史上想验证一个人的身份,还有其他的很多特征。比如衣服的材质和饰品,不是可以随便乱用的,反映了一个人的地位和身份。


就算是鱼符,它也有好多种。三品官员以上的是用金子打造的,三品和五品是用银子打造的,五品以下的官员是用铜材质打造的。一般的普通老百姓根本就不懂这些细节,如果伪造的话就很容易被拆穿。



在古代历史上,和现在的345线城市一样,被称为熟人型社会。不管是在外做官还是经商,都流行以地域为特征建立一些社团,由同在异乡的同乡人组成。口音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同乡人还有其他共同的习惯,如果是假冒的,就很容易被识别出来。

官员每三年要到京城去向皇帝和吏部述职,去上任以前同样如此。吏部官员对委派出去的官员的相关情况非常熟悉,并且有自己的档案。像陈光蕊被假冒顶替18年的情况根本不可能出现,这纯粹是没有当过官的人,胡编乱造出来的。

在姜文的《让子弹飞》中,土匪张牧之代替官员去上任,就是电影最大的败笔。张牧之曾经担任过孙中山的卫队军官,他不可能不知道官员上任要带些什么东西。如果果真像电影中说的那样,就算有十条命也不够死的。

在古代历史上,天下都是皇帝一个人的,官员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力。敢假冒官员是重罪,判死刑是很正常的,就算株连九族也不为过。因此那些真正想做官的人,完全可以花钱去买个官,这样可以堂堂正正的去上任,又何苦去当假冒伪劣产品呢?


新知传习阁


古代官员上任一般要有两个东西作为凭证:一个是吏部颁发的委任状,一个是朝廷发给的“官凭”,也是一种特殊身份证。伪造冒充理论上有,但严酷的刑罚古代让贼大胆儿都望而却步。

一、委任状相当于今天的人事任命文书

吏部在制作任命文书的时候,会制作两份东西,一份有被任命人拿着带去上任,一份由吏部存档,也就是说已经给这个人建立了个人档案。这个档案可不是只记载了他的姓名、籍贯等简单的信息。而是记录了这个人的生平,父亲、祖父、曾祖父等几代人的信息,已经什么时候考取的功名,甚至写过什么出名的作品,参加过什么事件等等。也就是说在任命这个人之前,吏部已经把他的祖宗十八代和过往历史翻了个底朝天了。今天叫政审。

委任状一般用纸质或帛制,上面盖有吏部的专用印章。上面注明了由什么人、什么时间、去什么地方、任什么官职?这份东西到了地方要有地方存档的。吏部这个打印一般无法作假,别说制作的印记复杂了,见过的人都不多。民间想伪造出来一个几乎没什么可能。

二、官凭就是个特殊的身份证,证明你就是委任状上说的这个人。

官凭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体现形式。比如战国时期的“虎符”,他就是一种官凭,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时候,就是盗用了虎符。到了唐代,因为李渊的爷爷叫李虎,所以都改为“鱼符”了,宋代叫“腰牌”,明朝叫“牙牌”。形状改了,内容没有变,都是官员的身份证明。上任的官员到了之后,把委任状交给地方,把官凭出示给地方的人事官员核对,严明身份后方可上任。

三、伪造凭证上任的情况历史上也出现过,不过属于典型的“二货”,不但很容易都能被发现,而且冒充朝廷命官的罪名,足以“灭其九族”。

北宋时期有个官二代叫李飞雄,这个人曾经伪造凭证假冒钦差,在官驿中白吃白喝,还带上了一些趋炎附势的驿站小吏(可能有些是临时工),到处招摇撞骗,终于在清水县漏出了马脚,被押送回去,夷了三族。官场中,自有广场的规矩和语言,不是象《西游记》里的强盗都能冒充陈光蕊当了十八年的官。地方官自有在朝中待过的,官员之间的裙带关系相当复杂。冒充这样的事情先别说做起来难度大,光被发现后“诛灭九族”的酷刑都能让正常人都望而却步。

以上共探讨!


牧渔子


大概是电视剧和文学作品看得太多了,又或者对古人的智慧过于低估,使得我们许多人竟然认为半路拦截一个走马上任的官员,然后拿着他的信物就可以直奔上任,从此开启完美开挂的香车宝马,三妻四妾,作威作福的官老爷人生。要是更牛逼的,直接冒充状元榜眼探花,走到哪都风光无限,直接走上人生的巅峰。

可是,事实真的如此么?真的这么简单,一抢劫,一冒充就可以了?小伙子,想象很美好,现实很骨感,以你的智商能想到的,朝廷这些精英们早就想到了,早就制作了防火墙,随时准备防偷官冒名顶替的贼。


他们设置的第一个防火墙就是委任状,上面盖了吏部的章,说明了你过去要做什么样的官,写了各种关于这位官员的详细信息,还有各种防伪设计,不但要在地方官署存档,吏部也有一模一样的档案,在这位官员走马上任之前,也早已经有通知发到地方,将各种信息给予了详细的交待。伪造是不可能的,即使抢劫了,到了上任地,如果和地方收到的公文一对,对不上,那就别说当官,还会有杀头大罪。

接下来,还会有个符,有鱼符,虎符等等依旧不同的官员级别和官员属性而制作的符,这个符上也有许多重要的信息,设置有防火墙。此外,官员还有自己的印信,也就是印章啥的,都是在官方做了备案,到了任上也需要进行验证。


当然,不同的时代,还有不同的具体细节,这个吏部都会进行详细的设计,普通老百姓,尤其是抢劫的土匪强盗,根本搞不懂那么许多弯弯绕绕。即使用了强,蒙混了一时,到了任上也得露馅,即使任上也通过各种方法搞定了,那么三年一次的进京述职,和对官员信息了如指掌的吏部一对上,那也得露馅,一旦露馅,就可能得面对杀头灭族之罪了。一般人真不敢冒这个险。


盛唐豪歌李艺泓


可以潇洒三年

今天都能造假,何况古代?在古代伪造个身份,要比今天容易很多,毕竟没有照片对比,仅靠文字描述相貌,可操作余地很大很大。而且因为纸质档案保管、查询不便,管理复杂,交通困难,对于拆穿假冒,也是比较难的事,这就导致了各种冒牌货,充斥各个王朝

有冒充宗室的,有冒充各部走访专员的,有冒充勋爵的,还有冒充外交团的……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当然,冒充地方主官,要少一些,因为主官毕竟曝光度高,单独作案,被识破可能性大

完美避开,潇洒三年没问题,毕竟还有述职呢

针对这些冒牌,王朝也专门制定相关律法去打击

比如宋朝,在宋刑律中有专门条例

对于诈称官员的,如没造成什么损失,那最低流放两千里,或者打一百大板;如造成大损失,家产充公,当事人杀头,其余人等最高连坐。如果那些真官员知道他诈骗不拆穿,反而同流合污,罪责一样,也就杀头罪可以减一等

对于盗用官印、文书的,打一百大板。如果盗用的文书已经用了,最高可判绞刑,低的流放流放两千里……

对于丢官印文书的,也有处罚,比如先打几个大板子,戴几天枷板,如果限期找不回来,那降一级薪水,并且打八十大板

假冒都是高智商犯罪,一般团伙作案,虽有打击力度,还是很猖狂啊


灵石蕴珠宝


汉武帝初年,各地官吏依靠着裙带关系结党营私、势力盘根错节,导致了中央政府的政令不通。为了维护中央集权,防止官员结党营私,汉武帝采取了“官员回避政策”,即异地为官的政策,随后这一政策逐渐完善并且延用千年。



东汉时期,朝廷以明文规定,官员不得出任本乡和妻子故乡的官员。宋朝规定,朝廷大员的亲属子嗣不得出任京官,不得出任监察官。明朝时,回避政策达到了顶峰,如果想要做官,必须是“北人南官、南人北官”。即便是清朝政策有所放松,也规定了官员上任需要到本乡500里以外的地方任职。

这种异地为官的政策避免了人情关系网的产生,同时也加强了中央集权。不过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那就是新任官员到达地方府衙时,又该如何证明自己的身份呢?

一般来说,朝廷派遣的官员时,吏部会颁发给官员两样东西。一个是“委任状”,古代称为“敕牒”或者“旨授”等等。另一样东西称之为“告身”。



告身的性质相当于现代的个人简历,上面会写明委任官员的出身、籍贯、年龄、以及外貌特征。为了防止出错,每个审核人员都必须在上面盖章,最后加盖吏部专门用于告身的大印。

告身的审核看似繁琐,但古代没有照相机,上面没有照片,仅凭文字的描述,根本无法确定官员的真实相貌。所以告身实际上存在非常大的漏洞。

在这种情况,古代朝廷还有一项重要的防伪措施,那就是定期的检查,以及官员每隔三年需要回京述职。以此看来,《西游记》中,唐僧的父亲陈光蕊被强盗刘洪杀死后,刘洪假冒陈光蕊17年,基本上是不可能发生的。



长期的冒充官员不可能,但短期冒充,或者是冒充一些不用委任状和告身的官职有一定的可能

1899年,一个长相清秀的年轻人,带着一个老仆人到了武昌地区,并且租住在一个公馆之中。

当时这名年轻人气度不凡,老仆人说话略带娘娘腔。而且老仆人经常对着年轻人行跪拜大礼,称呼其为“圣上”,自称则为“奴才”。很多人看到这儿,以为是光绪皇帝从皇宫中逃了出来,纷纷前来巴结。而且他们还看到了这名年轻人吃饭用的碗上面是五爪金龙,更加确定了眼前的人就是光绪皇帝。



这件事越传越大,整个武汉三镇闹得沸沸扬扬。一时间登门拜访“光绪”的人络绎不绝。每个人都献宝献物,三跪九叩。就连当地的知县也来了,并且询问“皇帝”微服出访的目的。

“光绪”当时回答说,必须要见了张之洞才能说出来,结果这件事最终传到了张之洞的耳朵里。张之洞混迹官场多年,并没有立即去参拜“光绪”,反而是先给慈禧发了电报,询问光绪的处境。得知光绪依然被囚禁于瀛台后,立即逮捕了假光绪。



经过审讯得知,年轻人是一个戏子,曾经入宫表演,见过光绪皇帝几次。发现自己和光绪身形相似,看到很多人假冒钦差大臣,赚得盆满钵满,所以便和一个宫中退休的太监串通来到了武昌城行骗。

最终审问清楚后,假光绪和太监判处了斩立决,假光绪案件也草草收场。


我是越关


在现代社会,人手一个身份证,有一个唯一的身份证号码作为身份识别码,我们出行、住店都需要用到身份证和身份证号码。


古人没有身份证,自然不能像现在一样方便识别身份,只能依靠一些比较传统的方法来辨别身份,比如说通过亲戚朋友这样的人际圈。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古代的官员去异地赴任的路上,是不是就很容易出现被人在半路上劫杀然后被冒充呢?

这样的现象确实有可能出现的,在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中就描绘了这样一个场景:唐僧的父亲陈光蕊在赴任的路上被劫杀,然后被强盗冒充,连美貌的妻子也被人霸占。



姜文的《让子弹飞》也描述了同样的场景:悍匪张麻子伏击了一辆火车,然后假冒新上任的县长马邦德成为鹅城的县长。


不过,冒充官员这样的事情,同样属于高风险的事情,一般情况下也不会有人去冒充。

首先一点,官员们去上任的时候也不会大摇大摆去上任,把我是官员四个字写在脸上。而且官员去上任,一般也会选择比较安全的官道,在大百天赶路,被劫持的可能性比较小。

其次官员都是有文化的人,而一般的盗匪则是文化水平不高。一旦劫匪在路上劫杀官员,然后冒充官员去赴任,到了任上大字不识几个,很容易就露馅了。

另外,古代很多官员的官职都是买来的,说明其本身也是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背后有着一个复杂的关系网。一旦被人冒充了,很容易露馅。

官员们上任之后,也许会有亲戚朋友过来投奔,被冒充的话很容易被识破。

还有一点就是官员们定期要回京述职,进京之后可能就会遇到熟人,一旦被冒充了很容易被识破。

不过,即便是风险很大,但是收益同样也非常诱人,因此总是会有人铤而走险的。在清朝末年的武昌就曾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

在戊戌变法之后,湖北武昌突然来了一对主仆,自称是京城来的。主人大概20来岁,气度不凡,而仆人大概五十来岁,说起话声音很尖,有点像女生。

而且旁人发现,仆人对于主子极其恭敬,称呼主子为“圣上”,自称为“奴才”,而且动不动就行跪拜之礼。

这下子问题就大了,民间开始流传光绪皇帝跑到了武昌。这件事情传到了湖广总督张之洞的耳中,张之洞不敢怠慢,如果真是光绪微服私访,那就得好好招待。



不过张之洞留了个心眼,立马发电报去京师询问相关人员。结果京师相关人员偷偷的高速张之洞,光绪皇帝还被软禁在瀛台,怎么可能跑到武昌。

张之洞立刻把那两人抓过来一审问,才知道那两个是骗子,假扮光绪的那人其实是一个宫廷戏子,因为经常出入皇宫,再加之确实和光绪有几分相似,所以才跑到武昌来招摇撞骗。


小镇月明


古代官员到这地方赴任一般都有委任状的名称又叫【敕牒、旨授、判补】而且还要有官服、官凭和身份证的名称【告身、出身、官照】等。

而且在官员上任前,都会有吏部提前派人把官员的样貌描述送到地方下任又接官员的手中。

1、伪造委任状是十分难的,委任状基本都是由吏部发出,而且吏部有自己的大印小印章等,而且委任状印章的位置也是一个问题,【伪造印章的代价是十分拒大的而且难度高,官府一但发现会上报朝廷严查朝廷一般都有记录方便查询】

伪造印章一旦被发现株连九族都是常有的。

2、一般古代官员不是家族子弟就是古读诗书的,交接的官员随便问问聊聊就容易发现问题。

而且冒充官员也冒充不了多久,官员要三年回京述职一次,难免会遇见同科的人,所以冒充官员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就算冒充了也是一时的事。

一旦被发现拆穿基本都是抄家灭门。所以很少会有人去冒充


自由风的追逐者


古代官员去上任,吏部都会出具“官凭”,加盖吏部公章,在京城附近的官员直接吏部发放,地方远的由驿站送到督府(省级行政机关),由督府进行发放。而且赴任日期也会有规定。住宿也是在驿站,一般情况下不会有人能仿冒。但是,古代确实出现过伪造官凭去赴任的情况。不过结局相当凄惨,全族被灭,还株连了几千人。


mini小秋杰


古代伪造委任状和冒充官员的事多是出于戏说,在正史中几乎没有记载。古代官员赴任,持有吏部核发的官凭印信,一路走官道,住官驿,且身边多有卫士、仆人,想冒充很难。


观澜说史


一般人都不敢,不过也有。吏部要出具一份官凭,还有官印,其实就是介绍信和公章,然后就是派人送到地方,做个介绍。有的可能免了这道程序了。古时候一般的老百姓不敢冒官的,罪名很大,而且古人识文断字的少,本身知识分子就很少,农民冒充个知识分子,一眼就被看穿了。古代知识分子有节操,不会干那种丢人的事。所以说,虽然古代的制度漏洞太多,但是被人性的光辉给弥补了,不像现在,制度定的再严,照样有大量的人钻空子。这是没办法说的事情。个人意见,不喜勿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