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仁波齐的前半生

冈仁波齐的前半生

作者:张晓燕/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说你呢,快进来,小编要带你到冈仁波齐“转山”啦!

前段时间我也去电影院观看了豆瓣超高评分的电影《冈仁波齐》,全程正襟危坐,生怕自己哪个姿势不对冒犯了这部电影。它的社会讨论我们暂且不议,今天我们来扒一扒冈仁波齐前半生的成长经历。

漫长的孕育阶段

高山和海洋的初生是一个循环往复,此消彼长的过程。中国古代《易经-系辞上传》中讲:“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我们不讨论宇宙生灭的道理,但是这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却是与中国古代的阴阳哲学有些相通的。山到达最高时,便开始降低,随后陆地裂解形成海洋;海至最宽时,便开始缩小,最终形成高山;虽然有盛有衰,却始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个过程在板块构造学说中被称为“威尔逊旋回”。

冈仁波齐的前半生

山海“哲学”

好了好了不装了,回到正题。那这个过程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

冈仁波齐的前半生

处在地底的岩浆(有疑问的小伙伴可以移步之前的文章 地球的“里三层与外三层”)通过洋中脊释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大洋板块也同样被扩张。而在海洋和陆地相连接的地方,大洋板块又从连接处一头栽下去,到达地球深部,之后便被高温熔融。当洋中脊逐渐消亡,大洋两边的大陆就开始慢慢汇聚,并渐渐碰撞形成高山,我们分别叫它们造陆运动和造山运动。

那那那,这跟冈仁波齐有啥关系勒?

有啊。现在的青藏高原大家族是由喜马拉雅地块、拉萨地块、羌塘地块和可可西里地块等五个主要地块构成。而冈仁波齐是属于拉萨地块他们家的。

冈仁波齐的前半生

青藏高原大地构造简图 (刘晓慧等,2017)

在印度和如今的亚洲板块拼合完成之前,它们之间隔着大洋(特提斯洋)遥遥相望。那时,劳亚古陆和冈瓦纳古陆还是隔着特提斯强强对峙的1v1 battle;那时,冈仁波齐还不称之为冈仁波齐,拉萨地块也还属于冈瓦纳古陆,并处于海平面以下的位置。欧亚大陆的拼合首先需要完成的是冈瓦纳大陆的解体,之后,拉萨地块先于印度向北移动,并发生垂直隆升,形成早期的安第斯型冈底斯高原。这为之后冈底斯山脉的形成,以及作为其主峰的冈仁波齐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冈仁波齐的前半生

特提斯洋的消亡和欧亚大陆的拼合(动图的图片来源为丁林老师2017年《地表过程与地貌学》课程的PPT)

在拉萨地块的南部和北部大部分地区沉积了早白垩世的海相岩层,其中含大有孔虫灰岩,最南部的冈底斯岛弧当时的高度可能不超过200米。这个时间点被认为时拉萨地块隆升的起点。从这个时候(大约1亿1千万年以前)开始,安第斯型冈底斯高原形成了。

冈仁波齐的前半生

冈波仁齐的出生

冈底斯出生虽然并没有想象中热烈如火的碰撞,但也处于构造活动强烈的大陆边缘。最初,特提斯洋低角度或者平板俯冲到拉萨地块之下时,便使拉萨地块岩石圈的厚度和强度大大降低,地质学家认为这个期间拉萨地块岩石圈可能发生了快速的缩短加厚。由于艾利地壳均衡作用(地块缩短加厚使山根部厚度增加,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地表浮起的高度增加),而使冈底斯地表从早白垩世接近海平面的位置快速抬升,形成冈底斯高原。但是冈仁波齐作为冈底斯的主峰究竟什么时候开始出生,现在还没有十分有力的证据证实。

冈仁波齐的前半生

地壳均衡假说(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冈底斯在6500万年到5500万年左右开始碰撞,但是当时的高度,我们还没有办法得知。同时,冈仁波齐的砾岩中的古土壤氧同位素证据揭示,在2400万年左右,冈底斯山的高度已与现代无异。可见,冈仁波齐在2400万年前就已经达到了如今的高度。

地质学家利用冈仁波齐的花岗闪长岩中的锆石进行定年,表明其年龄为4830万年左右。这个年龄稍晚于印度-欧亚大陆碰撞。表明这个时期的冈仁波齐还在受到欧亚大陆碰撞的影响。

冈仁波齐的前半生

风雨不断倒也顺风顺水的成长过程

虽然羌塘他们家最先跟可可西里家的会合,奠定了青藏高原的基础,但是由于他们并没有能够快速成长起来,最后长房的位置就只好落在了最先成长起来的拉萨地块他们家了。在其他的堂表兄弟还懵懵懂懂的时候,冈底斯已经在大约9900万年前(时期)达到了3到4千米的高度。更是在2400万年左右的时候达到了如今所在的高度。

冈仁波齐的前半生

冈底斯等山脉的出生和成长 (动图的图片来源为丁林老师2017年《地表过程与地貌学》课程的PPT)

在冈仁波齐的成长过程中,不管是后来居上的族长(喜马拉雅地块)家的珠穆朗玛峰的快速崛起,还是高原区其他家族的三次剧烈隆升时期和两次夷平时期,他始终保持着大哥的坚实和宽怀。风化作用无时无刻不在摧残并塑造着冈仁波齐,那些剥蚀下来的碎屑物质,填充到了周围的低地和盆地之中。如同冈底斯为众山之主一样,冈仁波齐作为其主峰,尽管很多时候也还遭受着来自地底岩浆的洪荒之力(冈仁波齐:小编你就扯吧,看你能煽情到什么地步),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如玉公子,神山之王。

那么,

我们去转山吧

我知道你们等不及了!

冈仁波齐的前半生

到冈仁波齐转山啦 !(动图资源来源于谷歌地球)

呐,作为一个功利派的小编,山自然不能白带你们转。来来来,回答几个问题。

1、在前佛教时代的苯教时期,冈仁波齐被成为“万(卍)字山”,转完山的你能不能告诉我为什么?

2、冈仁波齐峰顶向阳面终年冰雪覆盖,阳光照耀下闪耀着奇异的光芒;而背阳面则几乎没有覆盖,就算有冰雪覆盖时,阳光一出现就会被消融。这又为他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那么,转完山的你,有没有什么想法呢?

答案?别问我答案,自己到留言里讨论去。我才不承认我也没有标准答案呢。

冈仁波齐的前半生

[1]. 刘晓惠,许强,丁林.差异抬升:青藏高原新生代古高度变化历史[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7,47(01):40-56.[2017-08-16].

[2]. 许强,丁林.冈底斯山的隆升过程与青藏高原古高度研究[J].中国科学基金,2015,29(01):54-59.[2017-08-16].DOI:10.16262/j.cnki.1000-8217.2015.01.015

[3]. 夏斌,韦振权,张玉泉,徐力峰,李建峰,王彦斌.西藏西部冈仁波齐花岗闪长岩锆石SHRIMP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J].地质通报,2007,(08):1014-1017.[2017-08-16].

[4]. 江元生,周幼云,王明光,谢云喜,李建兵,彭波.西藏冈底斯山中段第四纪火山岩特征及地质意义[J].地质通报,2003,(01):16-20.[2017-08-16].

[5]. Murphy MA, Yin A, Harrison TM, Durr SB, Chen Z, Ry-erson FJ, Kidd WS, Wang X, Zhou X. Did the Indo-Asian collision alone create the Tibetan plateau? Geology, 1997,25: 719-722.

[6]. Ding L, Lai QZ. New geological evidence of crustal thicken-ing in the Gangdese block prior to the Indo-Asian collisio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3, 48: 1604-1fi10.

[7]. Khan MA, 5picer RA, Bera S, Ghosh R, Yang J, SpicerTEV, Guo SX, Su T, Jacques F> Grote PJ. Miocene to Pleistocene floras and climate of the Eastern Himalayan Si-waliks, and new palaeoelevation estimates for the Namling-Oiyug Basin, Tibet. Global Planetary Change, 2014, 113:1-10.

[8]. Fielding EJ. Tibet uplift and erosion. Tectonophysics 1996, 260: 55-8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