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日俄戰爭是一場狗咬狗的戰爭?

木偶懶貓


之所以說日俄戰爭是狗咬狗的戰爭,是因為這場戰爭的性質就是兩個列強為了爭奪海外勢力範圍,在他國的領土上大動干戈,這場戰爭的交戰雙方都無正義可言,打個比方,就如同兩隻鬣狗為了爭奪獵物而掐了起來。

(日本政治漫畫:《公園裡的世界兒童》。圖中的中國是抱著一碗饅頭在酣睡的小孩,旁邊人高馬大的俄羅斯從中國碗裡搶走了一個饅頭,日本則一把抓住俄國,要奪回這個饅頭。)

日俄戰爭的導火索,其實很早就埋下,那就是沙皇俄國對於遠東,尤其是中國東北的覬覦。恰好,明治維新後的日本也對這塊白山黑水間的土地抱有勃勃野心。

1894年,日本首先下手,發動甲午戰爭,結果控制了朝鮮半島、侵入中國東北,佔領了遼東大片地區。整場戰爭中,俄羅斯一直瞪著眼死盯著日本的動向,當時因為俄羅斯西伯利亞鐵路尚未修通,不可能快速從歐洲部分向遠東大規模調兵,所以無法直接插足干涉。中國北洋大臣李鴻章窺到了俄羅斯的心思,準備搞驅虎吞狼的策略,即拉攏俄羅斯,讓俄羅斯去教訓日本,但是俄羅斯當年鞭長莫及。

不過等到馬關條約簽訂,尤其是條約中規定中國將包括旅順、大連灣在內的大片遼東土地割讓給日本,俄羅斯再也坐不住了。因為在遠東地區,旅順、大連灣是距離俄羅斯垂涎已久的重要軍港。此時,俄羅斯一聲怒吼,聯絡法國、德國等列強,要求日本把遼東吐出來。這時的日本雖然打贏了甲午戰爭,但在傳統的歐洲列強面前,還是個戰戰兢兢的小弟弟,於是俄羅斯靠著恫喝,就嚇得日本趕緊把本來已經割佔的遼東半島歸還給中國。作為對俄羅斯“主持正義”的報酬,很快,旅順、大連灣就被俄羅斯強佔。

此後,俄羅斯在中國東北還是苦心經營,將西伯利亞鐵路修入中國,即著名的中東鐵路,又在鐵路沿線駐軍,幾乎是靠著鐵路線以及旅大地區作為支點,把整個中國東北納入了囊中。

(日俄戰爭中的遼陽會戰)

對於東北有著野心的日本,自從心不甘情不願吐出遼東之後,一直在臥薪嚐膽,乃至和英國結為同盟,在實力日益雄厚之後,於是有了1904年向俄羅斯亮劍的日俄戰爭,又從俄國手裡奪過了旅大乃至東北地區。

(日俄戰爭中,俄羅斯軍隊在掠奪中國村鎮)

最為諷刺的是,東北地區的主權在於中國。但是這場決定東北勢力歸屬的戰爭,中國卻成了旁觀者,只能宣佈中立,眼睜睜看著兩個列強在中國的領土上爭奪在中國的利益。


海研會


日俄戰爭是日本和沙俄爭奪東北和朝鮮半島的一場大戰,在這場大戰中,雖然清政府無恥的宣佈獨立,坐視兩大列強在自己的國土,還是所謂龍興之地上捉對廝殺,不過,清政府的中立實際上有偏向的,默許當地官兵暗中幫助日軍,清政府當時無力阻止日俄兩國在東北開戰,但也明白,一旦俄國戰勝,日本還能不能生存是另一個問題,但東北這塊龍興之地基本就別想了,俄國在遠東地區的擴張,幾乎從沒有吐出任何領土。日俄戰爭中日本慘勝,清政府以及知識分子也感到振奮,畢竟,這是黃種人第一次戰勝白種人,沙俄雖然不斷世界最強,但也算水平一流,黃種人並不比白種人差,俄國人的腦袋也能砍下來。

日本和俄國在東北開戰,無非就是爭奪勢力範圍,獲勝者將獲得在東北和朝鮮佔據優勢,失敗者則被趕走,事實上也是如此,戰爭勝利後,俄國勢力被徹底趕走,這也算是不幸中的大幸,如果俄國人戰勝,即便是後來列寧說不承認沙俄簽署的一切不平等條約,結果到了斯大林時代又回到沙特擴張老路上去,今天富饒的東北大地還有沒有華夏子民,看看海參崴等遠東地區的種族滅絕就明白了。

戰爭中,沙俄海軍基本全滅,遠東地區的俄羅斯陸軍也遭重創,雖然沙俄在歐洲地區還有上百萬人軍隊,真要拼死一戰的話,日本未必能笑到最後,當時日本為了這場戰爭已耗盡全力,所謂賭國運,一旦失敗,沙俄可不像清政府那麼好說話,沙俄登陸日本幾乎是肯定的,日本滅國倒是小事,日本人還能不能留在這個世界上,呵呵,

好在當時雙方都需要停戰,對沙俄來說,日俄戰爭的戰敗,沒有損害根本利益,反正東北也不是自己的,也不用賠償軍費損失等,最主要的,當時歐洲戰爭氣氛漸漸濃厚,如果在遠東拼死打贏,實力將重創,很可能無法面臨即將開打的歐戰了,而對日本來說,除了國力已耗盡,還欠了一屁股戰爭債款外,當時的日本高層,最起碼還是明治時代的老人,真正的戰略家,知道什麼時候該見好就收,要換成二戰那一幫,只知道前進不知道防守,只懂打仗不懂政治的貨,呵呵,真當沙俄是咬不死人病虎了?


鷹眼防務觀察


日俄戰爭是一場雙方為了爭奪其在中國東北地區的利益而進行的一場戰爭,是在中國的土地上進行的。不過相對而言俄國完全是赤裸裸的強盜和侵略者,日本至少還進行了一定的掩飾,並在戰後將東北交還給了清廷。

俄國一直對土地有著一種近乎病態的貪婪,其在16世紀後快速擴張,後來擴張到了遠在太平洋東岸的西伯利亞地區。後來鴉片戰爭後,中國已經嚴重落後,俄國在通過璦琿條約等奪走中國大片土地後,還在打著中國的主意,當時俄國已經將觸角伸到了東北地區,意欲將這裡變成新的擴張基地。

而日本當時也在明治維新後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日本的一貫戰略就是征服朝鮮,然後奪取滿蒙地區,進而拿下中國內地,這是豐臣秀吉時期就有的擴張思想,而到了明治時代,日本終於有了實現這一夢想的實力。當時日本已經控制了朝鮮,但是日本感到了俄國的威脅,加上同樣對中國東北有著野心,因此最終大打出手。

日本最終在擊敗了俄國陸軍,並基本殲滅了俄國的海軍(其僅剩的黑海艦隊是不能出黑海的,換句話說就是此時俄國已經沒有海軍了),而俄國由於國內的一系列問題,最終選擇媾和,日本取得了大勝。


前沿陣地


日俄戰爭,按照教科書的表述,這是一場帝國主義狗咬狗,踐踏中國主權的戰爭。但是這場戰爭的背後,其實是非常毀三觀,是值得國人反思的一段歷史。

首先,這場戰爭表面上是日本和沙俄為了爭奪中國東北大打出手,但實質上是英、美等國為了自身利益,對沙俄在遠東擴張的一次聯合圍剿。而日本只是充當了這場西方列強博弈的代理人而已;

其次,沙俄也不是孤軍奮戰,它的背後同樣有德國和法國的支持。具備了兩大集團之間的博弈性質;

第三,這場戰爭爆發的背景,是當時中國的東北完全被沙俄侵佔了。沙俄軍隊故意賴在東北不走,日本是在經過清政府同意後,才出兵中國東北。並且在戰勝沙俄後,日本歸還了東三省99%的領土給清政府。

因此這場戰爭並不是簡簡單單的兩個國家的戰爭,這是兩個集團的較量。就像後來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樣,被部分軍事家稱為“第零次世界大戰”

甲午戰爭之後,日本企圖割走遼東半島。但是此舉遭到沙俄等國的干涉,最後清政府在馬關條約的賠款基礎上多支付了三千萬兩白銀,贖回了遼東半島。為了制約日本,清政府想到了聯俄抗日,出讓了很多主權,比如允許沙俄在東北修鐵路,以及租借遼東半島給沙俄,以換取沙俄對清政府的支持。

但是,沙俄的野心明顯比日本更大。在八國聯軍侵華期間,沙俄撕毀了與清政府的密約,除了派遣一萬八千人參加八國聯軍外,又額外出動了十三萬大軍入侵東北。經過四個月不太激烈的交戰,清軍駐守東北的九萬人被全殲,東北三省全境被沙俄侵佔。

清政府在《辛丑條約》上簽字後,沙俄先是忽悠八國聯軍從中國撤軍,但是侵佔中國東北的俄軍卻一直不撤。從1900年至1905年,持續佔領了五年之久。注意:是俄軍侵佔了中國東北三省全境,不是八國聯軍。

沙俄在東北賴著不走,讓英國很不滿意,同時也讓日本很不滿意。因為甲午戰爭後,日本就霸佔了朝鮮。沙俄在中國東北駐紮重兵,威脅到了日本在朝鮮的利益。最早的時候,日本國內主張通過放棄東北,換取沙俄承認日本對朝鮮的控制權。然而沙俄不鳥日本,堅持要把朝鮮變成中立國,並且還派兵進入了朝鮮。這一下,沙俄就動了日本的根本利益了。日本國內開始醞釀對沙俄開戰。

另一方面,英國撤軍後,發現俄軍不撤,先是外交斡旋,讓沙俄自覺點。待斡旋無效後,英國乾脆與日本簽訂了《英日同盟》合約,明確的支持日本打沙俄。並且英國還出了狠話,日本是自己的盟友,如果誰敢幫沙俄,就是與英國為敵。所以歐洲大陸的國家都沒有派兵支持沙俄,只有德國和法國暗中幫忙。比較搞笑的是,德國後來跟沙俄翻臉了。

由於英國和美國的慫恿,再加上沙俄的咄咄逼人,因此作為戰爭的雙方,日本和沙俄都是壓力巨大。雙方心裡都清楚,如果打輸了,就意味輸掉一切;如果贏了,就意味贏得一切。尤其是日本,完全就是在賭國運。因為假如日本戰敗,必然會丟掉朝鮮,那麼日本本土被沙俄入侵只是時間問題。搞不好日本也會落得跟清政府一樣的下場。但是如果打贏了戰爭,就很有可能躋身於世界列強行列。

在看沙俄一方,俄國陸軍大臣阿列克塞庫羅帕特金大將列出了一個非常狂妄的計劃:以遠東現有兵力堅持六個月的防禦作戰,直到集結足夠的兵力之後,再進行反攻,俄軍直接在日本登陸,擊潰其本土部隊,平定人民的反抗,佔領都城,生擒日皇。

所以這場戰爭對於雙方而言,都是拼了老本的戰爭。日本絕對不能輸,否則亡國;沙俄就沒想過會輸,一開始就制定了滅亡日本的戰略計劃。因此戰爭的殘酷性也就可想而知了。

1904年,日本在徵得清政府的同意之後,出兵到東北,發動了日俄戰爭。注意:日本是在徵得清政府同意之後才出兵的。這一點和我們對歷史常識的認知相悖,但是這確實就是事實。

在經歷了長達一年半的戰爭後,最後以沙俄慘敗、日本慘勝告終。在戰爭中,日本完全不計較損失,掏上老本跟沙俄在幹仗。當時日本派遣軍總參謀長兒玉源太郎提出了一個冒險的六成法則,也就是每一場戰鬥,日本對俄國勝率只要有六成就夠了,不要求有十足的把握。在很多情況下,日軍都是彈盡糧絕,頻臨崩潰境地。例如203 高地戰,簡直就是後來凡爾登絞肉機的預演。

日俄戰爭的殘酷,在於當時很多工業革命帶來的技術創新,都首次用在了戰爭中,比如速射炮、機槍和射擊準度更高的卡賓槍,都在日俄戰爭中首次被大規模使用。簡單地說,防禦一方的裝備有飛速發展,但是進攻還是要靠兩條腿衝鋒。

雖然日軍在此之前與清軍交手過,但是清軍只是裝備了西式武器的舊式軍隊,根本沒有近代化軍隊的模樣;而沙俄在克里米亞戰爭後,也沒有打過像樣的戰爭。所以這場戰爭,是雙方在工業革命之後,第一次打近代化的戰爭。損失對於雙方來說,都是巨大的。

就拿戰勝的日本來說,甲午戰爭時,日軍的戰死、負傷、殘疾(永遠喪失戰鬥力)人數共計有17282 人,消耗了日洋兩億元。而在日俄戰爭,日軍死傷殘三十八萬,是甲午戰爭的二十多倍!消耗軍費十七億日洋,是甲午戰爭的八倍左右。基本上把日軍的常備兵力和財政儲備給打光了,無力再戰。

再看俄國,損失比日本還大。雖然沙俄的傷亡比日軍小,但是俄軍被俘的人數比日軍高,

死傷殘人數最起碼也有二十七萬,而且兩大艦隊被殲滅

,國內經濟面臨崩潰。沙俄在這一次戰爭後的後遺症沒有得到統治者的重視,直接導致了十二年後,在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總崩盤。

戰爭之後,日本和沙俄都沒有佔到便宜。日本想讓沙俄賠錢,結果沙皇尼古拉二世態度十分強硬,一個子都不給,不服就重新再來。最後日本只是取得了對南滿的控制權,半個庫頁島,以及穩固對朝鮮的統治。除此之外,再也沒有了。這種戰勝補償,與日本國民的期望有落差,最終導致日本國內的民眾抗議政府,爆發了日比谷縱火事件,把美國的大使館都給燒了。(因為美國出面斡旋停戰,日本人認為美國鬼子沒安好心)

當時的桂太郎內閣為了彈壓老百姓,派兵抓捕群眾,又進一步激化了官民矛盾。日本國內的政治家普遍不敢吭聲,任由國民發洩不滿,報紙上甚至還刊登社論,認為日俄戰爭就是白種人的陰謀,是英國和美國故意利用日本打了一場代理戰爭,既削弱了沙俄的勢力,又不讓日本人得到好處。英美在戰爭中乘機賣軍火、放高利貸,搞得日本政府負債累累,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才扭虧為盈。

這場日本國民的宣洩運動,最終結果是,打贏了戰爭的桂太郎內閣,沒有獲得任何獎勵,反倒被迫宣佈下臺了……

日、俄雙方都是打虧本仗,而佔便宜的卻是躲在後面的英、美。美國的右翼政客私底下大罵日本人!不是我們英、美借錢給你日本,買武器給你日本,提供情報給你日本,幫你日本阻礙沙皇艦隊,幫你日本租借了威海衛軍港,幫你日本出來斡旋和平,你日本就真以為就能勝得了沙俄了?連我們的大使館也敢砸,教堂都敢燒,反了天了還!由此之後,日美關係陷入了不冷不淡的局面。美國還制定了一個橙色戰爭計劃,目的就是為了防著日本。

另外,美國的老羅斯福總統因成功地調停了日俄戰爭,獲得1906年的諾貝爾和平獎,他是第一個獲得此獎項的美國人。而他也是這場戰爭的幕後策劃人之一。諾貝爾和平獎這一獎項,歷來就是用來搞笑的。

日軍在戰爭中的表現,猶如耳刮子一樣啪啪打清廷的臉。人家有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勇氣,清政府卻沒有。甲午戰爭時,維新派就上書,不要投降,賠錢解決不了問題,大不了遷都西安再戰!挺下來,情況會好轉。結果呢?清政府認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以為賠錢能了事。然而賠錢不僅不能了事,反而惹出更大的事。縱觀甲午戰爭至日俄戰爭這十年,混亂的源頭就是甲午之敗。

而在日俄戰爭中,清政府的表現可謂是一如既往的爛。雖然戰爭後,日本歸還了東北的領土給清廷,但這明顯是受了英國方面的壓力,迫不得已才還的。

不過對於無能清政府而言,能夠收回幾乎已經失去的東北主權,他們就很滿足了,於是瞬間就忘了甲午之恨。國內的立憲派還被日本的勝利衝昏了頭腦,覺得搞立憲才是出路。問題是日本本來就有虛君的傳統,中國有嗎?洋務派是學人家皮毛,立憲派也是學皮毛。最後學的是四不像!別國搞立憲是為了分權,中國搞立憲是為了抓權。結果搞來搞去,直接把清廷給搞沒了。



秦皇見漢武


“狗咬狗”戰爭,雖然用詞有些過激!但對於中國和朝鮮人來講,是非常同意用這樣的詞來形容,歷史上的日俄戰爭!

原因一

因為日俄戰爭就發生在中國東北三省之地和僻鄰區朝鮮領土上。中國東北旅順尤其慘痛!只要是日俄戰爭經過的地方,全部被炸燬,面目全非!人民全部被拉去做苦力!


原因二

“明治維新”後,日本經濟和軍事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然後根深蒂固的日本軍國主義思想的手卻越來越癢了。1894年日本悍然發動大規模侵華戰爭“甲午戰爭”。還不及中國一個省的日本竟然把中國打敗了!被打敗後還能怎麼樣?只能“乖乖”接受戰勝國的條件咯!1895年4月“著名”的侵略條約《馬關條約》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被迫無奈簽訂的!

《馬關條約》:“承認日本控制朝鮮外,還要清政府向日本割地賠款以及同意日本享受其它特權。割讓中國遼東半島”

俄國人“夜裡挑燈”仔細研究《馬關條約》後,決定“幫助”中國人奪回遼東半島!談了幾次沒談好,俄國還威脅日本不把遼東半島還給中國,俄國一定會武力打擊日本。最後俄國搞出個“三國干涉還遼”人家日本人最後才決定歸還中國遼東半島!

《馬關條約》後,日俄在遠東的利害衝突進一步激化。戰爭一觸即發!域外國家為了各自利益,不斷慫恿日俄戰爭!




美國:自1899年提出“門戶開放”政策以來,幾度想插足中國東北。美國在一邊不斷給日本“加油”告訴日本一定能奪回中國遼東半島的!

英國:歷來把俄國看作同它爭奪中國的對手。它企圖假手日本阻止俄國南下同它爭奪中國長江流域。因此,英日互相勾結,於1902年1月30日在倫敦簽訂英日同盟,矛頭針對俄國。


法國:仍然忠於俄法同盟。聲稱兩國對於將來遠東或中國發生變化時,會派兵與俄國同行!

德國:繼續執行其推動俄國東進的政策。它希望由於俄國佔領東北而和日本甚至英國的矛盾激化,迫使俄國調開西部邊境的俄軍,間接削弱俄法同盟對德國的壓力。

上述各帝國主義國家在遠東問題上形成兩大集團:一個是英日同盟,以美國為後盾;另一個是法俄同盟。德國在歐洲反對法國,在遠東則支持俄國。就這樣~目的、隊形形成後,立馬開打!為了搶中國這塊肉,差點搞出個“世界大戰!”。像極了狗咬狗搶肉吃!很顯然遼東半島以及朝鮮半島就是“一塊肉”。



戰爭從1904年開始打,到1905年結束。日本帝國與俄羅斯帝國為了爭奪朝鮮半島和滿洲的控制權進行的一場戰爭!日俄戰爭以俄國的失敗、日本的慘勝而告終!戰爭具體情況就不具體說了,與悟空問答題目無關。喜歡戰爭具體情況的朋友可以一起在評論區討論!

討論:文章提到,為什麼俄國要讓日本把遼東半島歸還給中國,是俄國真心要幫助中國這個鄰國嗎?


非常標準


因為,這日俄戰爭本身就是一場不道義的帝國主義戰爭,是老牌列強沙俄和新興列強日本,為了進一步蠶食中國,而在東北爆發的一場戰爭。對淪為戰場的中國而言,不論是沙俄,還是日本,都是可怕、可恨的惡狗,所以,我們也可以將日俄戰爭理解為“狗咬狗”的戰爭。

但是,日俄戰爭,最終以日本慘勝而告終,對中國來說,無疑是個很理想的結果!因為,如果是沙俄獲勝,對我們來說,其後果反而更可怕。

之所以這麼說,倒不是因為日本比沙俄仁慈,也不是因為日本畢竟與我們同為黃種人、同為儒家文化圈的緣故。而是因為,當時的日本實力遠遠比不上俄國,而且日本還是個島國。所以,日本勝利,而且還是慘勝,對我們而言威脅更小,留給我們緩衝的時間也更多一些。

大家不要因為八年抗戰日本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浩劫,而蘇俄卻在抗戰中支持了我們,就自然而然的認為:如果俄國當年獲勝了,對我們來說會好很多。事實很可能並非如此!

因為,早在日俄戰爭之前,沙俄就已經侵佔了我們大量的領土,這些土地多達150多萬平方公里,相當於4個多日本這麼多。而後,他們又將目標指向了富饒的東北和蒙古地區。至於日本作為新興列強,他們也需要大量海外的殖民地。而他們的唯一選擇,就只有對岸的東亞大陸。於是,他們在擊敗了清朝後,開始不斷向大陸進軍,蠶食了朝鮮半島後也開始瞄準東北。

也就是說,日俄戰爭本身不可避免。只不過,就當時的日本,其國力和老牌強國沙俄還不在一個檔次之上。因此,按理說如果雙方真的全方位開戰,幾個日本都打不過沙俄。

但好在日本並非孤軍作戰,西歐各國本就看這隻北極熊不順眼,自然也就不會讓沙俄輕易取勝。因此,明的暗的都在支持日本。加上日本人打仗又夠狠,硬是擊敗了沙俄的遠東軍隊。但那已經是日本的極限了!所以,日本雖然勝利了,但也元氣大傷,沒辦法直接吞併東北,還需要時間慢慢蠶食。

試想象,如果勝利的是沙俄呢?以這些俄毛的皮性和實力,很可能加快對我們北方的侵略,積極實施他們所謂的“黃俄羅斯”計劃!那麼對整個東北亞而言,都將是比日本侵略更大的災難和浩劫。

大家可以看看江東六十四屯慘案,就能想象到,沙俄可不比日本仁慈。甚至可以說,作為與東亞各國都不同文明類別的他們,對東北亞的破壞,也許更大、更可怕!

而且,日本對沙俄的勝利,打破了白人國家不可戰勝的神話,事實極大的激勵和鼓舞了同為東亞國家的中國。也給了垂死的清王朝一個很好的學習榜樣!


這些歷史要讀


兩國確實是狗咬狗,為了搶奪東北的霸權地位而大打一仗,日本賭國運,最終讓日本積極的準備了十年,偷襲旅順港,讓俄國遠東徹底的慘敗,因為當時列強各國均不看好日本能贏的戰爭,俄國總人口達1.4億,軍隊達140萬人,艦船數量是日本三倍,俄國軍隊裝備比日本先進,結果是日本大勝,出乎世界各國的想法。

最終兩國以日本獲得三分之二,俄國獲三分之一。

這是一場國家體制之爭,君主專制對君主立憲制,最終君主立憲制勝利。

這讓大清國家上下震動大小,直接影響了大清統治者,廢除科舉,派大量留學生去日本取經,日本成了大清學習的樣板。

開啟了大清變革之路,但仍然是皇室宗族阻止了改革,最終引發了大清的辛亥革命。

日俄戰爭是以弱勝強,是新國家體制擊敗了舊體制。也是亞洲黃種人戰勝了白種人。但俄國仍然是非常強大,國家實力仍然是很強,所以普茨矛斯條約中,俄國讓出了千島群島及庫頁島的南部。

日本從此崛起了。


隨雨飄渺


因為,那時蘇聯。剛剛興起。日本。國土隨小,但是。工業發達。倆國經濟實力不分I上下,日俄交戰。都是為了爭中國的東三省地盤。誰都想要東三省這塊肥肉。從軍事力量上相比,都差不多。互不相讓。所以發生了日俄戰爭。擺開了戰場。這個戰場。就在中國,國土範圍內。陸地上。在中蒙邊界上。海上戰場。在我國的黃海。也就是現在大連旅順。這塊海域裡。結果,蘇聯敗給了日本,日本雖然勝利,但,也付出了高昂的代價。從此蘇聯軍隊和一些經商人員,退出了東三省。這時日本人,也 就慢慢的滲透了我國的東北。直至最後霸佔了東三省。為什麼二戰即將尾聲,蘇聯大兵壓進我國東北,就是打小日本子,報日俄交戰的仇,把在東北日本兵消滅的消滅,俘虜的俘虜。最後全部送到了西伯利亞去了。所以這叫狗咬狗。日俄交戰,蘇聯被日本人給咬了。二戰時期。日本人被蘇聯人給咬了。最終。日本人服了蘇聯人。


趙89112171


日俄戰爭是一場帝國主義之間的戰爭。但也有不同的評價和歷史意義。

評價

德國社會思想家羅莎·盧森堡認為此戰的重要性對受壓迫的階層十分清晰: “日俄戰爭令所有人意識到就算是歐洲的戰爭與和平-它的命運-並不決定在歐洲內,而是在世界和殖民地政治的巨大漩渦中。如果我不考慮俄國極權崩潰的即時效果, 這場戰爭的意義是社會民主主義。這場戰爭將國際無產階級的目光回到世界在大政治和經濟上的聯繫。” 這場戰爭的普遍意義決定了它的歷史重要性以及它的後果。

“日本的勝利減輕了我們自卑感。一個西方強國的戰敗引申出亞洲仍可以像古時一樣擊敗歐洲。”賈瓦哈拉爾·尼赫魯

“我們認為俄羅斯敗於日本可以被視為東方擊敗西方。我們視這次勝利為我們的勝利。”孫中山

詹姆斯·喬伊斯的小說《尤利西斯》,設定在1904年的都柏林,包含對愛爾蘭的願境。

波蘭藝術家Józef Mehoffer在1905年畫了《Europa Jubilans》,其中描繪一個著上圍裙的女傭人坐在一張在東方文物前的沙發上休息。在俄國戰敗的一年,抗議俄國的侵佔以及文化壓迫。同時巧妙地指望著沙俄主人在歐洲戰敗的日子如同它在亞洲遭遇的。

歷史意義

日俄戰爭結果日本勝利,一個東方的新興國家擊潰了當時一個西方的主要強國,日本開始被視為世界上一個新的強權。

日俄戰爭的結果顯現出20世紀的政治與戰爭的數項特點,許多工業革命帶來的技術創新都首次用於日俄戰爭,如速射炮、機槍和射擊準度更高的卡賓槍都在日俄戰爭中首次被大規模使用。無論是陸上還是海上戰事,都證實戰爭在新技術的引領下,已與1870年代普法戰爭的模式大相徑庭。大多數的軍隊指揮官預期使用這些新武器系統將在現場及戰術層面上主導戰場。但是,隨著局勢的變化,這些新技術的進步永遠改變了人類發動戰爭的能力。。日俄戰爭也是東亞地區兩個現代化國家武力之間首度的大規模衝突。

武器的進步帶來巨大的傷亡,日俄兩國都未預料到新型戰爭造成的結果,亦無資源去抵消其損失。因為巨大的傷亡,不同的國際非政府組織(如紅十字會)出現並在得到戰後關注。這些國際組織的出現可以視為國際社會通過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磨合,這個緩慢的過程主導了20世紀。

不少學者爭論日俄戰爭是否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預演”。贊同者認為該戰爭已有多少後者總體戰的特點,如雙方皆大規模動員軍隊進入戰場。這場戰爭需要極其龐大的經濟支援,包括裝備、軍火和補給都大到需要本土以及外國支援。。日俄戰爭的結果亦顥示國家領袖需關注外交政策所帶來的國內反應。一些學者認為日俄戰爭結果顯示沙俄政府的腐敗無能,因此進一步推動反對羅曼諾夫王朝的革命運動。


SeaArm


1907年的4月15日,俄國和日本軍隊撤離東北三省,將行政權力移交給了中國。

日俄戰爭正式結束。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進犯北京,火燒圓明園。但更多人不知道的是,以此同時,十幾萬的俄國軍隊殺進了東北三省,要知道此時八國聯軍總共也就一萬八千多人。俄國在很短時間內就佔領了瀋陽錦州等戰略要衝,實質完成了對東北三省的佔領。

也就是說在1900年,俄國實際上是已經佔領了東北三省。

飽受侵略的的清朝政府只能徒嘆奈何,但列強們卻不肯了。他們出兵出力,最大的蛋糕卻被俄國吞了下去。特別是日本,狼子野心不小,本就視東北三省為自己盤中之菜,心裡更加是不平衡。

在國際社會斡旋無果的情況下——俄國一開始同意撤離東北三省,後來又反悔,還成立了遠東總督區,實質視東北三省為俄國領土。

為東北三省的歸屬問題,日本同俄國的衝突開始加劇,最終演變成日俄戰爭。

日俄戰爭,日本舉傾國之力最終打贏了。但既然是傾國之力,那自然是打得砸鍋賣鐵,傾其所有,人力物力幾乎消耗殆盡。日本不得不請求美國從中斡旋調停議和,怕被俄國硬生生拖死。

說起來都是中華民族的恥辱。在中國的土地上,兩大列強為了爭奪中國的土地,打了一場戰,最後還要另外一個列強來調停,據說清政府要求參加和談,但直接被無視。恥辱!

但結果卻是清政府的一次“外交勝利”。在美國的斡旋下,日本和俄國的軍隊都要退出東北三省,將行政權力交還給中國。日本獲得了原有俄國在中國的地盤,也就是旅順大連以及在鐵路沿線駐兵的權力。最慘的是朝鮮,正式被國際社會承認為日本的勢力範圍。

這就是朴茨茅斯條款。

明眼人都知道這樣的決議是各方妥協的成果,而不是清政府的“外交勝利”。

而起到了關鍵作用的就是美國。

而除了利益妥協以外,我們也能看到在利益之內的美國的理想主義。

這種理想主義後來被歸納為威爾遜主義,名字得於一戰時的美國總統。這個主義是個很寬泛的概念,其實就是美國崛起階段向世界闡述自己理念的綱領。二戰勝利以前的威爾遜主義可以簡單理解為:美國自認為是新教徒國家,秉承上帝的意志,代表世界的公義,維護世界的秩序,支持被殖民國家的民族自決,以及不干涉他國內政……也就是美國即正義,現在看來有點可笑。

比如說,某些人說的,在八國聯軍侵華初期,美國發表聲明說要維護中國領土完整。在八國聯軍炮擊大沽炮臺時,美軍不僅退避三舍,而且還救治了中國傷員,雖然只有一位。在戰後簽訂庚子賠款條約時,建議減少清政府的賠款金額,雖然被其他列強所否決。將庚子賠款用於中國留學生留學,建立清華學堂也就是後來的清華大學……

當然,一切貌似正義的行為都要符合美國的利益。要知道美國是列強中的後起之秀,不打破固有的格局就沒有美國崛起的可能。美國的“正義”行為歸根結底都要為美國所服務。比如說調停東北三省,在美國還沒有完全吃下菲律賓以前,東北三省被任何一個國家獨佔都是不符合美國利益的,而只有維持現狀,利益均沾,這才符合美國的利益。

美國在那個崛起的階段,一直都自詡為正義的代表,而那個時代的中國人居然還信了。於是,一戰後自認為自己是戰勝國的國人,希望美國在巴黎和會上主持公道,拿回屬於山東的權力,結果主義還是不如利益重要,威爾遜總統先承諾後反悔,那些巴黎的外交人員硬生生被坑了。

不能怪那時的國人,其實連美國人自己也都相信,美國即正義。於是乎,越南戰爭成功撕裂了美國社會。因為美國人民看到了非正義的戰爭,非正義的政府以及非正義的外交。這和他們一直以來的認知,國家的宣傳完全是背道而馳的,於是三觀就崩潰了。所以說越南戰爭為什麼對美國社會影響深遠,絕不僅僅只是一場戰爭勝負損失的影響,還有更多更深層次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