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海王》成為爆款,而《大黃蜂》不溫不火

自1月4日內地首映當天拿到1.1億元票房,到1月8日當日票房不足4000萬(據貓眼票房數據),上映前被一眾影評人交口推薦的《大黃蜂》,儘管在中國內地電影市場沒有遇到斷崖式的票房下滑,但如此不溫不火的行情,顯然與當初寄望能成“爆款”的憧憬相去甚遠,更為要命的是映前主打的“懷舊”牌,映後愈發顯出是彼時電影營銷唯一好做的文章,實非能一舉夯實票倉的實錘。

为何《海王》成为爆款,而《大黄蜂》不温不火

大黃蜂

所謂爆款,自然要相較而言:先於北美市場上映14天之多的《海王》,儼然已經成為2018年引進外片中最大那條錦鯉——託福於《瘋狂的外星人》《流浪地球》等熱門電影都選擇在下個月的春節檔扎推兒,在略顯星光黯淡的一月份,《海王》和《大黃蜂》票房遞增的長尾都還可以再抻上一抻——只不過,前者正小步快跑邁向20億大關,後者則在能否突破10億門檻上難言樂觀。其實不獨國內,《海王》目前已經成為DC擴展宇宙系列中的票房新標高:全球累積票房已經突破了9億美元!超越了原本由《蝙蝠俠大戰超人:正義聯盟》所創下的8.736億美元票房紀錄。

細究起來,以公映前後的輿論風向而論,不論中外,影評人之於《海王》的口碑基本上概而括之,大體三個字,“可以看”;之於《大黃蜂》呢,也仨字兒,卻換做了“值得看”——都是推著觀眾進場的節奏,此間的情感傾向與態度褒貶則不言自明。其實明眼人都瞭然,《海王》是導演溫子仁端上的一鍋“亂燉”——朋友圈中,一則調侃很是廣佈:“《海王》真是神作啊!集《董永和七仙女》《寶蓮燈》《孫悟空大鬧天宮》《哪吒鬧海》《魔戒三部曲》《星球大戰》《ET》《超人》《星際穿越》《星際迷航》《星際爭霸》……於一體。”可公允研判,不論是演員演技,還是故事講述都在線,更添視覺奇觀遠超1.5億美金製作成本的預期,令你對這樣一部有誠意的爆米花電影豈能要求更多?

毋庸諱言,《變形金剛》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美日大眾文化潮流裡誕出的經典——因著改革開放,以及1980年代中美關係“蜜月期”的氛圍寬鬆,同名動畫片(1987年上海電視臺譯製版)早已成為75後、80後兩代人集體懷舊時必不可少的回憶殺。就當年所造成的話題影響力而論,它上可達指斥“和平演變”的問題抓手,下亦是“獨生子女”一代消費升級的最佳表徵(中國工薪階層史上第一次面對要拿出個人一個月的工資以滿足孩子的玩具需求)。那句“TransFormers, More than meets the eye!”的歌詞,更可謂現而今的中國拿文化當產業,電影市場營銷中如何衍生、開發周邊的開蒙教育。

为何《海王》成为爆款,而《大黄蜂》不温不火

《大黃蜂》劇照

與現而今火遍全球的漫威、DC群雄的在華傳播史相比,反倒是《變形金剛》在國人接受史上幾乎沒有什麼“時滯”,亦由此在2007年這一IP正式登上大銀幕後,早已成年的80後紛紛在電影院中追憶自己的似水流年——但現而今《大黃蜂》的內地票房,恐怕又將繼續佐證中國電影市場上那條顛撲不破的真理:市場重心早已並非80後所左右,現在是90、00後觀眾說了算的天下——如此亦可反證,前年“賣拷貝”的《變形金剛5》雖然坊間口碑撲街,但首日票房依舊高達2.89億!賣相好就對了,在這個碎片化時代,世人早已懶得去思考意義,爽片,無崩漏的爽片才是招徠人們走進影院最堅實的理由。

《大黃蜂》的欲振乏力應該能給派拉蒙的高層提個醒,過往由著性子過度消費,已然傷害到變形金剛這一IP本身的成色與說服力。尤其是《變形金剛4》過分偏離文本敘事,將多箇中國景觀元素與商業品牌生硬植入劇情後,不僅令全球觀眾莫名其妙,也令中國觀眾心生怨懟,引為笑談。反觀同時期出現的《鋼鐵俠3》也曾出現類似的情形,但漫威在之後就立即予以糾偏——也可能有慮及此,《大黃蜂》的推廣方此次在營銷上顯然有些投鼠忌器,片名中乾脆就沒有強調“變形金剛”字樣。

說一千道一萬,《大黃蜂》電影從頭至尾難言“超越”最是無奈。的確,“耐克二世子”奈特導演在電影中投注了個人許多情感,女主最終克服恐水的一跳可謂老老實實完成了人物塑造的閉環,但故事,故事本身實在沒有超越過往“外星人+機器人”電影的文本討論邊界,只靠雙手抱膝躲在牆角的大黃蜂賣萌,論治癒比不了“大白”,論可愛,好吧,身後亦有瓦力以及星戰中的BB-8、R2-D2等大批競爭者以分食世人的情感關聯空間。

为何《海王》成为爆款,而《大黄蜂》不温不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