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仁飞: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的思想真谛及历史意义

1978年12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1月1日文告正式发表。

这是两岸关系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文告,与中国改革开放的脚步同步,擘画了今后两岸关系的一些基本思想、原则、路线,为结束前40年的两岸隔绝状态伸出了和平橄榄枝,也为后40年两岸打开僵局开启和平发展之路指明了方向。

具有划时代性

1977、1978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年份。在中国国内,恢复高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举行,“思想解放、实事就是”的改革上路。“目前祖国安定团结,形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在大陆上的各族人民,正在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而同心戮力”,文告反映了中国大陆当时大改革的背景,这样一场焕发出生机活力的改革,使大陆呈现出积极向上、奋发努力的社会与人文风貌。在国际部分,文告清晰告知台湾当局与人民:“世界上普遍承认只有一个中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最近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签定,和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实现,更可见潮流所至,实非任何人所得而阻止。”在国内改革、国际环境对我有利的背景下,中央领导高瞻远瞩,1979年元旦公布《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坚持两岸一个中国的大原则下今后两岸交往的原则、方向,探索未来国家统一的模式,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具有思想与政策指引的作用。

《告台湾同胞书》文告内容虽然只有1980个字,但如同一声春雷,在两岸、在海外引起了强烈反响。

思想引领、政策指引

1979年的《告台湾同胞书》对两岸关系提出了思想性明确、政策清晰的具体指引。

文告坚定指出,两岸统一是大势所趋:“早日实现祖国统一,不仅是全中国人民包括台湾同胞的共同心愿,也是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和国家的共同希望。”“实现中国的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强烈的使命感

文告指出两岸统一是全体中国人的责任,也是中华民族要肩负的历史使命:“统一祖国这样一个关系全民族前途的重大任务,现在摆在我们大家的面前,谁也不能回避,谁也不应回避。如果我们还不尽快结束目前这种分裂局面,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我们何以告慰于列祖列宗?何以自解于子孙后代?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凡属黄帝子孙,谁愿成为民族的千古罪人?”“爱国一家,统一祖国,人人有责”。两岸统一是全体中国人的历史使命,台湾问题不能无限期地拖下去,两岸人民“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齐心协力振兴中华,共圆中国梦。

隐含和平统一意愿

尽管此文告没有明确提出“和平统一”这一概念,但在中国人民追求世界和平这个角度,从定义当时的台湾当局是追求国家统一这些相关表述里,大陆已表达了基于同根同源,两岸人民共同谋求两岸和平统一的强烈意愿:“近三十年来,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已发生根本变化。我国国际地位越来越高,国际作用越来越重要。各国人民和政府为了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稳定,几乎莫不对我们寄予极大期望。每一个中国人都为祖国的日见强盛而感到自豪。我们如果尽快结束目前的分裂局面,把力量合到一起,则所能贡献于人类前途者,自更不可限量。早日实现祖国统一,不仅是全中国人民包括台湾同胞的共同心愿,也是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和国家的共同希望。”

这样的表述包含几个重要的意涵:只要台湾当局放弃敌对立场,只要坚持一个中国立场,两岸就可以进行结束军事对峙的谈判,有望实现和平统一。由此可以看到《告台湾同胞书》里蕴含的智慧。

两岸交流合作的具体路线图

《告台湾同胞书》提出了从1979年以来两岸如何推进交流与合作的路线图:结束敌对状态、恢复人员来往,扩大经贸交流。

《告台湾同胞书》明确宣示,“中国政府已经命令人民解放军从今天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台湾海峡目前仍然存在着双方的军事对峙,这只能制造人为的紧张。我们认为,首先应当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以便为双方的任何一种范围的交往接触创造必要的前提和安全的环境。”文告指出,“由于长期隔绝,大陆和台湾的同胞互不了解,对于双方造成各种不便。远居海外的许多侨胞都能回国观光,与家人团聚。为什么近在咫尺的大陆和台湾的同胞却不能自由来往呢?我们认为这种藩篱没有理由继续存在。我们希望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以利双方同胞直接接触,互通讯息,探亲访友,旅游参观,进行学术文化体育工艺观摩”“台湾和祖国大陆,在经济上本来是一个整体。这些年来,经济联系不幸中断。现在,祖国的建设正在蓬勃发展,我们也希望台湾的经济日趋繁荣。我们相互之间完全应当发展贸易,互通有无,进行经济交流。这是相互的需要,对任何一方都有利而无害。”

前瞻性地探讨了统一后的治理模式

《告台湾同胞书》明确指出“台湾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如何统一、统一后国家治理,国家将充分尊重台湾人民的意愿:“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已经表示决心,一定要考虑现实情况,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这是1981年邓小平正式提出“一国两制”前中央对台湾问题的政治宣示。其中,考虑现实情况,尊重台湾现状和台湾各界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与办法,就是在确保国家主权领土不受侵犯的情况下,充分照顾台湾人民的利益。亲情、血脉是两岸重要精神源泉

以两岸亲情感召台湾人民,争取台湾民心,是1949年大陆对台政策中不变的重要思考。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有最感动人的亲情喊话与呼吁:“昔人有言:‘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欢度新年的时刻,我们更加想念自己的亲骨肉——台湾的父老兄弟姐妹。我们知道,你们也无限怀念祖国和大陆上的亲人。这种绵延了多少岁月的相互思念之情与日俱增。自从一九四九年台湾同祖国不幸分离以来,我们之间音讯不通,来往断绝,祖国不能统一,亲人无从团聚,民族、国家和人民都受到了巨大的损失。所有中国同胞以及全球华裔,无不盼望早日结束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

这样的诉求切中了数百万子离家散的赴台大陆老兵、家属的心声,也打动了在大陆的台籍老兵归乡之心。这一股亲情的洪流在之后的10年中迸发,最终迫使蒋经国于1987年作出开放大陆探亲、探乡的决定。

《告台湾同胞书》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享有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对世界文明和人类发展的卓越贡献,举世共认。台湾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民族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的。尽管历史上有过多少次外族入侵和内部纷争,都不曾使我们的民族陷于长久分裂。近三十年台湾同祖国的分离,是人为的,是违反我们民族的利益和愿望的,决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每一个中国人,不论是生活在台湾的还是生活在大陆上的,都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繁荣负有不容推诿的责任。统一祖国这样一个关系全民族前途的重大任务,现在摆在我们大家的面前,谁也不能回避,谁也不应回避。”其中,“每一个中国人,不论是生活在台湾的还是生活在大陆上的,都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繁荣负有不容推诿的责任”这样的表述,到今天仍掷地有声,有着重要的意义。

过去40年两岸关系曲折前进

1979年以来的40年间,特别是过去30年,两岸交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溪流汇集成大江大河。过去40年,在大陆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做对台湾人民工作、主动在我的精神与思想指引下,两岸关系在探索中前进。过去40年,可谓是国家统一前重要的先行先试实验,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国家统一打下坚实的基础。当下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告台湾同胞书》的精神内涵,及时总结过去四十年两岸关系的特点与经验,继续扩大台湾岛内支持国家统一的民意的基础,持续深化两岸一家亲,为新阶段的两岸关系提供理论与实践启示。(作者:杨仁飞,厦门市台湾学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