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不一定要成為學霸,但你一定要懂得感恩!

01

最近,一則泰國的公益短片《我痴呆的母親》火爆朋友圈,看完讓人深有感觸。

短片的主人公叫芭作,他是一名普通的小學教師,同時,他還有一個患有老年痴呆症的母親。

為了照顧好母親,芭作每天都會將母親帶去學校上課,並將她安置在教室的最後一排。

可這卻讓好奇心旺盛的孩子們常常在上課的時候分神。

對此,家長們頗為不滿:

孩子,你不一定要成為學霸,但你一定要懂得感恩!


“就是啊,學生們怎麼可能集中精神學習呢?”

孩子,你不一定要成為學霸,但你一定要懂得感恩!


“其實可以請個保姆幫忙照看,比每天這樣好地多了。”

我正琢磨讓我家孩子轉到別的學校去。”

孩子,你不一定要成為學霸,但你一定要懂得感恩!


很快,這件事情引起了校長的關注,校長向芭作提議:將會為他找專人照看他的母親,讓他可以安心教學,免去他的後顧之憂。可是這一提議卻遭到了芭作的拒絕。在他的心裡,是母親給予了他生命,現在母親老了,只有他可以依靠,他不能也不放心將母親

教給別人來照顧。

孩子,你不一定要成為學霸,但你一定要懂得感恩!


而就在芭作和校長談話的時候,芭作的母親走失了。聽見老師急切的呼喊聲,孩子們也自覺地組織起來尋找老奶奶。

這時候家長們也發現,芭作對母親的悉心照顧,在潛移默化之中,已經影響了孩子們,讓他們學會感恩父母的愛。他們會感謝母親的辛勞,對母親說:

“等我長大了,我也要給你開車。”

孩子,你不一定要成為學霸,但你一定要懂得感恩!


也會在放學後給媽媽一個大大的擁抱。

孩子,你不一定要成為學霸,但你一定要懂得感恩!


一個暖心的擁抱,一個真誠的願望,當孩子們用言語或是行動向父母表達內心這一份感恩之情時,他們是發自內心地感受到開心與快樂,內心有小小的滿足感

楊佔禹在他的《時光錄》中寫到:“親情,可能是這個世界上最純淨的感情了,除了愛與呵護,還應該有感恩。

懂感恩的孩子的內心往往更陽光、更開朗,更樂觀,他們能更好地與這個世界連接,內心的幸福感也更強。

02

幾年前,一位在國外留學多年的留學生回國,媽媽來機場接他。這位留學生並沒有給媽媽久別重逢之後的欣喜與擁抱,而是拿出攜帶的尖刀把母親刺了九刀。


孩子,你不一定要成為學霸,但你一定要懂得感恩!



這位留學生叫汪佳晶。

在國外留學的五年,這個24歲大男生的生活費和學費靠的都是母親每月7000元的收入來支付。

即便這樣,也不見這個孩子心疼母親掙錢不易,他花錢一向大手大腳,每年的學費和日常開支高達四十萬元,經常呼朋喚友去一些高檔區域消費,每次消費更是逾萬元。

就是這樣一個揮霍無度的兒子,汪媽媽還是傾盡所有想給他最好的,兒子一伸手,她就四處籌錢給兒子寄過去。

本該是自食其力的年紀,汪佳晶卻心安理得地享受著母親提供的物質生活,當媽媽表示已經沒有財力再供其繼續求學時,他非但沒有體諒母親的不容易,反而對母親滿懷怨恨,拔刀相向,以此發洩自己的不滿。

而在被捕之後,當記者去採訪他,說起持刀刺母親的事時,他輕描淡寫地說:“我就是覺得母親是在騙我,不是沒有錢。我很氣憤,就一下子爆發出來了......”

不知道感恩的孩子,他們會認為父母的付出是理所應當的。即便父母為他付出的再多,在他的眼裡,也不過是常態,一旦這種常態被打破,心中的怨恨就會吞噬他,他最終會變成一隻白眼狼,正如汪佳晶。

如果一個人連對父母最起碼的感恩都失去了,那麼這個世界最終會被麻木吞噬。

對一個家庭來說,父母是根,孩子是果。

果實出了問題,多半是根也有問題,孩子不懂感恩往往是家庭教育出了問題。

那些事事以孩子為中心的家庭,父母習慣於包辦孩子的大小瑣事。上學或放學路上,孩子的書包都由父母揹著,孩子心安理得空著手走;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用幹家務,只要搞好學習……很多父母只注重對孩子智力開發和文化知識的灌輸,而忽視孩子的道德、人格、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育,造成子女畸形成長。

他們會告訴孩子:“

你只要好好學習,其他的都是我們來做。他們忘了孩子還應該有學習愛與給予的權利。這樣一來,孩子的文化學識高了,道德品德卻弱化了,常常暴露出自私虛榮,人格不健全,心理不健康等問題。

就像汪佳晶,明明已經是個成年人了,理應憑自己努力來減輕家庭壓力,然而他卻做出了揮刀刺母的惡行,這與其父母從小對他無底線的溺愛有很大關係。他只知道父母的付出是應該的,卻不知道父母的不容易,更不清楚自己作為一個成年人應該為家庭承擔起的責任與擔當。

作為家長,如果你的愛太過濃密,為孩子付出得越多,越容易助長孩子的受之無愧感。他將不懂得與人相處,不懂如何融入社會,有的只是自私貪婪,虛榮心強。而這樣的人生應該談不上快樂。

03

從心理學的角度而言,感恩是一種積極情緒,是個體受到恩惠後的情緒反映。感恩有助於個體構建生理、心理、知識和社會等資源,有助於個體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有高感恩的人更懂得自我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更高。

那麼,什麼是“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它是指個體對能否有效調節自我情緒精神狀態的一種自信程度。它能維護情緒調節,緩和情緒緊張,幫助調節情緒衝動和促進心理的健康。

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會影響人的疏離感。疏離感是指個體與周圍的人、社會、自然以及自己的各種關係網絡之間,由於正常的關係發生了疏遠(或被支配、控制),使個體產生了不可控制感、社會孤立感、不可控制感、壓迫拘束感、自我疏離感等消極的情感。

孩子,你不一定要成為學霸,但你一定要懂得感恩!


那麼高感恩的個體是否會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與疏離感呈負相關呢?鄭州大學教育系的學者楊迪和劉亞楠曾對此展開了研究。他們對鄭州大學等高校的在校大學生440人進行了調查,分析調查結果後發現,大學生感恩與疏離感間呈負相關,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表達積極情緒自我效能,剋制憤怒自我效能,克服沮喪自我效能)與感恩呈正相關,與疏離感呈負相關。

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心存感恩,他可能會提高自身對他人的責任感,親密感,從而提高自己的人際關係水平,同時他也能更好地與周邊環境相處。而當一個人有著較高的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能適時表達積極情緒,剋制沮喪和憤怒,能更好的與周圍的人和環境相處,從而能減少與他人的隔閡,減少疏離感。

究其原因,是因為高感恩特質的人,能得到更多的社會支持,同時,高感恩特質的人更傾向於向外界尋求幫助,人格更傾向於外傾性,情緒調節比較穩定,所以會產生較少的疏離感。

04

擁有感恩的心,還能讓人們克服心理“負面傾向”——即膠著於問題、惱怒和不公平而非積極樂觀情緒的固有傾向。

當人心存感恩時,就很難同時感受到妒忌、憤怒、仇恨等負面情感。心懷感恩的人很少會妒忌他人。充滿感恩的人也能更好地應對生活的壓力,具有更強的抵抗力。即使在困境中,他們也能發現美好的東西,其他人也會更喜歡他們。更重要的是,人們更願意幫助那些過去一直感恩他們的人。

在一個沒有路燈的黑暗路上,一名司機見前方出現一個騎自行車的小男孩,司機擔心孩子途中會有危險,於是開車跟著他,為其照亮前方的路。同時,他也用視頻拍下了這一段。

快到路盡頭時,孩子突然下車彎腰鞠躬感謝司機。

司機表示,拍視頻原本是怕小孩摔倒訛自己,孩子的鞠躬讓他“一瞬間無地自容”。


孩子,你不一定要成為學霸,但你一定要懂得感恩!



孩子,你不一定要成為學霸,但你一定要懂得感恩!


孩子,你不一定要成為學霸,但你一定要懂得感恩!


而這條視頻發佈後,只短短的幾秒鐘之內,點擊量便達500多萬人次,14餘萬人評論,9多萬瘋狂轉發。網友們紛紛表示,太戳淚點!而這也恰恰印證了,人們更喜歡也願意記住心懷感恩,擁有正能量的人。

懂得感恩的孩子能從自我的世界裡脫離出來,他們能夠感受到他人的不易,更容易生出同理心,因而朋友更多,人際關係更好,對生活的滿意度更高。

懂得感恩的孩子,他的內心會一直陽光普照,成為一條奔騰不息、歡快的河。

孩子,你不一定要成為學霸,但你一定要懂得感恩!


心理學家們曾對受911恐怖襲擊事件和卡特里娜颶風影響的人們進行研究發現,在災難當中,如果人注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正面的事情,可以幫助其在災難中抵禦憂傷情緒,並在有壓力、悲傷或遭受災難的時候增強韌性。

在這個社會上,我們不妨去看一看,那些經常充滿感激之情的成人比不這樣的人擁有更多活力、更多樂觀、更多人際交往,以及更多的幸福感。他們抑鬱、嫉妒、貪婪或嗜酒的可能性也更少。這些人掙錢更多,睡眠更深,鍛鍊更頻繁,還擁有更強的抗病毒感染能力。

懂得感恩的人,他的人生會更快樂。

今天是感恩節,想跟天下的父母們說一句:家長們,如果你愛孩子,一定要教孩子學會感恩。

讓感恩成為生活的常態,而不要等到感恩節才想起要感恩。在你的頭腦裡裝滿積極的思想,大聲去表達感謝和鼓勵吧。

讓孩子心存感激地面對這個世界,學會愛他人,讓孩子成為光,去照亮他自己的未來。

育兒路上,總不平坦,迷茫、焦慮、沮喪、煩躁圍繞著我們。在博沃思家庭教育微信公眾號,博沃思定時分享科學的家庭教育理念和實用方法,還有微課,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