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10萬北伐軍能夠打倒總兵力不下70多萬人的北洋軍閥?

既無忘


首先,在回答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先明確兩個概念。


第一,“10萬北伐軍”由哪些勢力組成?

1926年至1927年的北伐軍,國軍是主力。 國軍全稱國民革命軍,最初是1925年廣州國民政府成立以後,將管轄下的各地方勢力整合而成的。初期包括黃埔軍校軍、“建國湘軍”、“建國滇軍”、“建國粵軍”和福軍。而北伐最初的十萬大軍,還包括26年改編的“攻鄂軍”廣西軍隊和湖南唐生智軍。

1928年,北伐後期,支持北伐的馮玉祥手下的國民軍聯軍和閻錫山手下的北方國民革命軍也加入北伐軍。

北伐軍雖然人數處於劣勢,但有生力量相對充足。並且全軍基本處在統一調度之下

第二,“70多萬的北洋軍閥”又指哪些勢力?

北洋軍閥分為直系、奉系、皖系以及其他勢力。

而北伐軍要討伐的對象,主要是以吳佩孚、孫傳芳為首的直係軍閥和以張作霖為首的奉系軍閥。

而為什麼北伐軍能大敗北洋軍,我們可以從雙方分別思考。

北伐軍方面,除了我們熟悉的國共合作和共產黨員起到了先鋒模範作用,還有北伐軍得到廣大工農群眾支持。

北洋軍閥統治之下,各地受軍閥控制。普通民眾不僅受到苛捐雜稅的壓迫,還要擔心時不時發生的軍閥相互之間的爭鬥。(除孫傳芳統治的南方五省。五省社會安定,百姓和樂,孫傳芳在五省受到愛戴。)

同時,北伐軍有正確的戰略方針並得到蘇聯支持。

考慮到兵力、支援補給和社會基礎,北伐軍採取“集中兵力,各個擊破”和“先打吳佩孚,後打孫傳芳,再打張作霖”的方針。北伐軍優先考慮北上拿下吳佩孚手中的湖南、湖北。佔據兩湖之後,北伐軍就長江防守奉系或南下攻擊孫傳芳都有力不少。

奉系、直系分別受日本和英美支持,所以,蘇聯對北伐軍的支持也使得北伐軍有了與北洋軍閥抗爭的軍事和國際支持。

再說北洋軍閥方面。由於北洋軍閥各派系之間長期爭奪,各系一時交好又一時翻臉。所以,在面對大舉進攻的北伐軍時,北洋軍閥並沒有有效合作,而是繼續各自為政。


例如,1926年,孫傳芳曾與馮玉祥合作反奉,卻在隨後和張作霖合作共同討伐馮玉祥。這促使了馮玉祥之後翻臉加入北伐軍。

1926年冬,孫傳芳曾邀請段祺瑞和吳佩孚商討合作共抗北伐軍,卻也最終不歡而散。
北洋軍閥內部的矛盾使得1+1=2都沒能做到,就更別說七十萬大軍能夠聯合應對北伐軍了。

此外,還有很有趣的一點。

雖然吳佩孚,張作霖,孫傳芳等人在國民軍眼中都是該打該殺的人物,但是這三人在面對日本時,也時不時展現一點民族氣節。

1935年日本搞“華北自治”,想扶持吳佩孚,遭到吳佩孚的拒絕。39年,受日本特務指使,日本牙醫將其殺害。

而張作霖由於拒絕日本方面開礦、移民和在葫蘆島築港等要求,在1928年被關東軍炸傷致死。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還多次策反孫傳芳,也都遭到拒絕。

今天,我們慶祝北伐軍的勝利,但也能從失利的北洋軍閥身上看到:一個人,只有心性堅定,才能成功。一個民族,只有團結一致,才能勝利。


鄧海春


十萬北伐軍之所以能打敗七十萬北洋軍,是因為

北伐軍的真實數目並不止十萬人,而北洋軍雖然確實有七十萬人,但是北洋軍卻一點都不團結。因此,真實的北伐戰爭,其過程是反反覆覆的,並非是想象中的摧枯拉朽式的,一邊倒式的戰爭。



先講一下北伐戰爭之前的背景。

孫中山先生在北京病逝後,廣東革命政府的內部分成了左、右兩派。後來有一些人意識到了內鬥是很愚蠢的,畢竟北洋軍閥這個大敵都還未除,革命黨自己卻內鬥,這不是在做親著痛仇者快的事情麼?

於是,最後大家坐下來開會,達成了一個正確的共識:咱們先北伐,先打倒了北洋軍閥之後再說。

與之同時,北洋軍閥方面也是內訌不斷,各派軍閥之間相互打,一天都沒有消停過。

首先是吳佩孚,他是最二的。因為第二次直奉戰爭期間,吳佩孚被馮玉祥給坑了,其部的十幾萬精銳全部被消滅。因此吳佩孚在湖北東山再起後,便號召北洋系聯合剿馮。他的這一號召,立馬得到了張作霖和閻錫山的響應。

為什麼張作霖和閻錫山要響應呢?當時的張作霖和閻錫山,也比吳佩孚好不到哪去。張作霖在打敗吳佩孚後,他與和馮玉祥也有矛盾。當時的情況是張作霖實力略強,馮玉祥的實力稍弱。馮玉祥為了扳倒張作霖,便再次暗中下黑手,拉攏了直系的孫傳芳,讓他在南方起兵驅逐張作霖的勢力。

孫傳芳在得到馮玉祥的暗示之後,暗中聯合陳調元,二人在江南大敗張作霖的奉軍,並全殲奉系三個主力師,成功的控制了江浙皖贛閩五省,孫傳芳自稱五省聯軍總司令。號稱有二十萬之眾,但是其實都是臨時擴充的部隊,戰鬥力並不強。而且,

孫傳芳只是名義上的五省總司令,其實這五個省,都各自的省督軍

因為被孫傳芳這麼一干,張作霖在南方吃了大虧。於是,奉系的勢力迅速向北回縮,退到了河北一帶。豈不料,馮玉祥還有坑張作霖的第二套方案。他在鼓動孫傳芳倒奉的同時,還同時策反了奉系大將郭松齡反奉。

到了1925年的年底,郭松齡和馮玉祥開始的合夥的坑張作霖。

郭松齡帶兵出關,直取奉天。而馮玉祥則乘機揮師向東,直取河北和平津,把自己的戰線推進到了山海關一線。

此時的張作霖,慘不忍睹,他當時連下野的打算都有了。後來是在日本人的幫助下,他才平定了郭松齡叛亂。但經此一戰,奉軍的精銳也內耗的差不多了。

張作霖受次大辱,他怎麼可能不找馮玉祥報仇雪恨呢?!至於閻錫山,他之所以也要反對馮玉祥,是因為張作霖退出關外後,馮玉祥的勢力控制了陝西、綏遠、河北、河南等幾省。只要看地圖就明白了,馮玉祥已經將山西省給團團圍住。為了自保,閻錫山便選擇了與張作霖和吳佩孚合作,三家一起聯合打倒馮玉祥。

1926年4月,張作霖、吳佩孚、張宗昌、閻錫山等各派軍閥,組成了“討赤聯軍”。向馮玉祥的國民軍大舉進攻。國民軍不敵北洋軍和晉系聯軍的夾攻,被迫放棄了北京,撤至南口預設陣地防守。這一下,北方開始了四個月的大混戰


從以上敘述可以看出,北伐軍在廣東誓師北伐之前,當時的北洋軍其實也很慘

吳佩孚雖然有二十萬大軍,但是起碼有一半都是新兵,沒什麼戰鬥力;

孫傳芳雖然也有二十萬大軍,但是有一半以上也都是新兵,難堪大用;

張作霖雖然有三十五萬大軍,但是張作霖被馮玉祥和郭松齡坑的太慘了,最能打的奉系精銳部隊,在奉系內戰中,都給耗的差不多了。

並且最最關鍵的是:北伐軍誓師時,當時馮玉祥才是眾矢之的,吳佩孚和張作霖都在合夥揍馮玉祥。尤其是吳佩孚這個死腦筋,他就是認準了打馮玉祥,蔑視的認為廣東北伐軍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對湖南省的防禦不做任何有效準備。(這也是為什麼北伐軍第一站要先攻吳佩孚的原因)

到了1926年7月9日,蔣中正就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一職。北伐軍正式北上時,吳佩孚的精銳主力還在北方跟馮玉祥死磕,後院起火了他還不知道。


於是,北伐軍也就只用了兩個月,就直接拿下了只有北洋軍烏合之眾把守的湖南省,兵峰直指湖北!

需要注意的是,北伐軍誓師時,雖然只有十萬人,但是拿下湖南後,北伐軍就地吸收投降的北洋軍,再加上北伐軍的擴充。當時的北伐軍兵力,實際上已經不止十萬人了

而吳佩孚由於失策,先丟了湖南,後來又在北方跟馮玉祥死磕時,損失慘重。到了他返回湖北與北伐軍交戰時,他手上的兵力最多也就十萬人。這也就是說:吳佩孚與北伐軍在湖北決戰時,他的兵力是處於劣勢的

並且,吳佩孚與北伐軍幹仗時,張作霖和孫傳芳都不去救他!他們兩人都想讓吳佩孚跟北伐軍打一個兩敗俱傷,然後自己再去摘桃子,所以他都不去支援吳佩孚,對湖北的戰局採取觀望態度

這個時候的吳佩孚,他是以湖北一省的兵力單挑擁有了廣東、廣西、湖南三省的北伐軍,他要不輸都見了鬼了!



後來,北伐軍擊敗吳佩孚,將湖北省會武昌團團包圍。吳佩孚見大勢已去,便率領餘部逃到了河南。準備找河南督軍靳雲鶚借兵反撲。結果同為直系的靳雲鶚拒不出兵,他反而直接派人繳了吳佩孚部隊的械,逼走了吳佩孚。

在這種尷尬情況下,吳佩孚根本就無力反攻湖北。所以吳佩孚這一系,與其說是被北伐軍打敗的,倒不如說是自己的人不團結,自己把自己玩死的

吳佩孚被消滅後,就輪到五省聯軍總司令孫傳芳了。他跟吳佩孚一樣,雖然號稱擁有二十萬大萬,坐擁東南五省。但事實上,他的政治根基非常淺薄。這一點前面也提過,孫傳芳統治的五個省,每省各有督軍。雖然名義上聽他指揮,然而各省的督軍在背地裡卻是各懷鬼胎。

比如,福建和浙江兩省,就非常反感孫傳芳的統治,一直都有自治傾向。當北伐軍一路東進之時,兩省的本土軍隊望風迎降,直接就向北伐軍倒戈了。浙江的本土派,浙江自治運動領袖夏超,甚至直接舉兵謀反,接應北伐軍進入浙江。於是,浙江和福建兩省的孫傳芳軍,就這麼直接崩潰了。

孫傳芳見閩浙兩省完蛋了,便把自己的主力壓在江西,準備在北伐軍進逼南昌的時,與北伐軍展開決戰。結果仗還沒開打,孫傳芳的長江海軍就開始與北伐軍秘密媾和,戰場倒戈了。



後來,孫傳芳精心準備的南昌決戰,果然不出意料的以大敗收場。而這一大敗後,孫傳芳在江南地區也就完全站不住了!當時他手上雖然還有江蘇、安徽兩省的機動部隊,然而這並沒有什麼用。因為北伐軍已經控制了六個省,現在的實力對比是:北伐軍以六個省的優勢,削他區區兩個省,北伐軍把他吊起來打都可以

其實說老實話,如果北洋軍閥當時能夠聯合起來,他們實力還是很強的!馮玉祥手握二十幾萬大軍,還不是被他們給群毆了。然而搞笑的是,北伐軍北伐時,他們卻是不管誰挨北伐軍的打,其它兩派就是不去救,坐視盟友被北伐軍消滅。等到北伐軍逐一消滅吳佩孚和孫傳芳後,已經坐擁八省之地!下轄的武裝編制多達二十幾個軍,兵力高達三十萬之眾。區區北洋系,已經不在話下了。

所以說,吳佩孚和孫傳芳被打垮。主要是他們不團結,被北伐軍分而擊破。並且,他們的實力被嚴重誇大了

。這兩人雖然號稱有四十萬大軍,但其實精銳不多。而北伐軍雖然只有十萬人,但實力不可小覷。當北伐軍陸續拿下吳孫兩人的地盤後,自己的實力也在隨之加強。最後,雙方的實力差距發生了倒轉

強者變成了北伐軍,吳佩孚和孫傳芳的北洋軍反倒變成了弱者。

之後,北伐軍內部也發生了分裂,也就是著名的寧漢分裂。張作霖的奉系乘機南下,武裝支援孫傳芳。

當孫傳芳有了張作霖的支持後,北洋軍和北伐軍的實力再次被拉平

不過這個時候,天平再次向北伐軍傾斜。兩股有生力量的加入,使得北伐軍的實力再次壓過了北洋軍。什麼力量呢?就是馮玉祥和閻錫山這對冤家。

馮玉祥被北洋聯軍打垮後,直接就去了蘇聯找援助。等到北伐軍誓師後,他就從蘇聯立馬趕回了西北老家,並在蘇聯顧問的幫助下整頓軍隊,改組軍隊,於1926年9月在綏遠的五原誓師,宣佈擁護三民主義,國民軍全體加入國民黨,響應北伐。

他的這一舉動,使得北伐軍的實力憑空又增加了二十萬兵力!

在馮玉祥宣佈加入北伐軍後,閻錫山也宣佈加入國民國民軍,山西全省響應北伐。十萬晉系蓋頭換臉,也高舉了青天白日旗

這個時候的實力對比,是以蔣介石和李宗仁為首的兩廣北伐軍,和以馮玉祥、閻錫山為首的北伐國民革命軍,四派人馬一起圍毆張作霖和孫傳芳

這四派人打張作霖,不是吊著打麼?

所以總的來說,北伐戰爭並不是想象中的十萬人馬對抗七十萬大軍。雙方真實的實力對比沒有數據上展示的那麼懸殊。雖然北伐軍在早期面對吳佩孚和孫傳芳時,兵力上確實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北伐軍一邊打,一遍慢慢補強,兵力是隨著戰爭增加的。而吳佩孚和孫傳芳的兵力是越打越少,最後全部被北伐軍消滅。

最後等到張作霖登場時,北伐軍的實力已經完全壓倒張作霖了。於是二次北伐時,北伐軍在兵力完全吊打張作霖。奉系僅僅堅持了兩個月就敗退回東北,根本不堪一擊。

另外,北伐軍相比於北洋軍,還有兩個很大的優勢。這兩個優勢是裝備和信仰

北伐軍的的裝備水平,整體上比北洋軍好太多了。按照當時蘇聯顧問的統計:北伐軍約十萬人,裝備有九百多支機關槍;北洋軍高達七十萬,卻只有一千多支機槍

北伐軍是擰成一股繩,而北洋軍卻是分散在各地。這就好比北伐軍是一個拳頭,北洋軍是五根手指頭。手指頭戳人戳不疼,但一拳頭過去立馬能把手指頭打骨折


而信仰優勢,這個是北伐軍獨有的,北洋軍完全沒有。

當北伐軍在北上後,利用基層黨員,不斷的在新佔領的省份宣傳革命,擴充實力,可謂是越打越強。而北洋軍閥仍然是清朝時期的那種老套路,先用巨資砸出一支軍隊,然後就沒有任何的預備兵員了。軍隊一旦打沒了就沒了,沒有二次武裝的能力

這種軍隊,被日本人戲稱一次性軍隊……

而北伐軍有革命信仰的軍隊,軍隊損失了隨時刻可以補。新擴編的部隊依靠基層黨組織的鼓動,兵源沒有問題,素質方面也沒有問題。這樣的進軍隊,才是近代化軍隊。

一支近代化的軍隊打舊時代的軍隊,這要是打不贏,都是活見鬼了。


Mer86


諸葛小村姑趕緊來解答:很多軍事小白最喜歡的就是簡單地用軍隊的人數做為基礎比較,然後困惑於為什麼人多的打不過人少的。曾經的小村姑也有這樣的困惑,當我們看過《孫子兵法》、《海權論》、《戰爭論》、《毛澤東選集》這些軍事、政治著作之後,就會豁然開朗。


在這些小白心目中,還停留在歐洲18-19世紀的時候,大家排成一列,舉槍齊射,然後拼人數,拼擊中率,大家掩殺過去。當時大家還約定,不準射擊中層指揮官呢。


現在的軍隊打仗,講求諸兵種配合,充分利用地形、天氣等因素。70萬軍隊,聽上去真的很龐大,其實裡面更多的是水分,就拿一個步兵連來說,110人的標準配置,其中,炊事班就有5個人,兩挺重機槍,每挺重機槍要4個人操作,那麼就是6個人沒有參與直接攻擊,5挺輕機槍,需要配備5個機槍手+扛彈藥的士兵,其餘還有通訊兵等,也就是說,110人的標配,參與軍事攻擊的,也就8-90個人而已,如果擴大到師、軍這樣的大單位,後勤人員的比例會更高,還要分出部分兵力守衛:司令部、指揮部、糧食、城池、軍械庫等等,因此說70萬軍隊,能夠直接參戰的,有25萬,就已經頂天了。

況且,這70萬軍隊,人員複雜,派系林立,甚至軍服都不統一,士兵的兵器也不是統一標準,甚至山東的軍隊都不能夠用山西軍隊的子彈。軍隊隸屬於不同的指揮體系,北洋政府的大總統,要和馮玉祥、張作霖、馮國璋、段祺瑞、吳佩孚這樣的大佬周旋,不可能直接指揮到旅、團一級,因此,所有的戰爭指令需要層層下達,可以看得出來,這就存在時間差了,往往數分鐘的差異,戰爭的局勢就改變了。由於不同的派系存在,這些擁兵自重的將領對總部的命令也不一定會絕對服從,為了自己的私利,反而是相互掣肘,坐山觀虎鬥。

再次,這70萬軍隊並不是步調一致、整齊劃一的,也不是擁擠成一大坨的,指揮大兵團作戰,講究的是軍隊、兵種協調,我們不能將炮兵放在衝鋒位置,不能夠將步兵放在糧道,諸軍兵種各司其職,適當穿插,迂迴包抄,才是用兵之策,而不是一股腦地胡亂衝擊。


當時的北伐軍,士氣高漲,總兵力雖然不如對方,可是命令層級比對方少,命令下後的執行效率反而比對方高,另外,北伐軍只顧攻擊,後勤反而人少,佔領了城池後,分兵並不多,因此很多戰場局部,都保持絕對優勢。


打個比方,對方70萬人分成20個部分駐紮,每個部分也就平均3.5萬人,分別駐守,電話聯絡還不那麼發達,得靠電報或者通訊兵,某個部分單獨面對北伐軍10萬人的猛烈攻擊,如何判斷成敗呢?


因此,作為一個愛好軍事的現代人,需要多讀書、多出去看看山川地理,多做軍事沙盤預演,才能夠初步瞭解軍事內涵,而不是簡單地比較人數。

………………

諸葛小村姑,熱愛讀書!為您報道,歡迎關注!歡迎轉發,感激不已!


諸葛小村姑


有說法認為,當年北伐軍之所以能打敗北洋軍閥,是因為兵力、裝備都超過對手。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

據西方軍史學者 Philip S. Jowett所著《痛苦的和平:1928至1937年中國衝突》一書考證,北伐軍在開戰之初(1926年7月)約10萬人,1926年底壯大到26.4萬人,1927年春擴充至70萬之眾。

反觀與之對陣的北洋各路軍閥,當時則擁有70萬至100萬雄厚兵力且裝備精良。可以說,在1926年7至9月與吳佩孚部作戰以及此後對孫傳芳部作戰的多數時間裡,北伐軍前線兵力都不佔優,甚至處於明顯劣勢

比如兩湖戰場初期,吳佩孚僅在湖南就部署了10萬大軍,而北伐部隊僅3個軍、約5萬人入湘,其中擔負主攻任務的更是隻有3萬多人,相比對手堪稱“以寡敵眾”。

而且需要強調的是,北伐軍看起來有7個軍、約10萬人,兵力貌似不少,但開戰初期除第4軍(以粵軍第1師為老班底)、新桂系第7軍外,其餘5個軍大多畏敵情緒嚴重,認為北洋軍閥特別是吳佩孚的部隊“久經訓練,精銳無比”,甚至揚言“北洋軍隊不可戰勝”。再加上這些部隊(來自湖南、雲南和廣東其他地區)普遍存在“客軍”心理,因此對出兵都消極觀望,暗自保存實力

於是乎,第4軍發揚主人翁精神,自告奮勇願為北伐先驅,以葉挺獨立團為前鋒率先入湘作戰。在湘南地區,葉挺獨立團以1敵6,一口氣打敗了對手6個團,取得北伐首戰大捷。

1926年10月初在江西王家鋪,因連續作戰而減員至7000人的第7軍與孫傳芳2個師遭遇,面對3倍於己的強敵,李宗仁號令全軍置之死地而後生,並在兵力佔劣勢的情況下對敵人發起主動進攻和大膽包抄,最終將之擊退。

上述2則經典逆襲戰例,都是北伐軍在實力對比極為懸殊的情況下取得的輝煌勝利。可見,北伐軍獲勝(特別是在兩湖主戰場)的關鍵因素就在於其戰鬥力遠超各路軍閥,否則的話人馬再多、武器再好也是烏合之眾。

賀勝橋之戰打響前,吳佩孚親率精銳從北京趕赴前線督戰,前者倒是集結了10萬大軍,並配屬鐵甲車和數十門山炮、野炮及200多挺重機槍,實力數倍於擔任主攻的北伐軍第4、7軍。但結果呢?儘管北洋軍依託險要地形和佔優勢的兵力、火力死守抗拒,卻依然沒能擋住北伐軍的奮勇猛攻。

情急之下,吳佩孚把自己的衛隊、憲兵、軍官團和學員隊都派到賀勝橋頭督戰,甚至不惜殺掉10餘名潰退下來的旅長、團長震懾敗軍。可讓他萬萬沒想到的是,求生心切的潰兵竟然向督戰隊發起衝鋒,迫使吳佩孚倉皇乘火車逃走。賀勝橋之役,吳佩孚精銳主力3萬餘人被殲,北伐軍威名一時間傳遍天下。

值得注意的是,北伐軍的強悍戰力,早在北伐開始前的1925年東征就已初現崢嶸。當時,以黃埔軍校2個教導團為主力、只有約3000人的右路軍因訓練有素、士氣高昂,成為了整個東征部隊的“拳頭”和“尖刀”

棉湖之戰中,由200多名黃埔軍校教官(擔任團營長)及畢業生(擔任連排長)為骨幹組成的教導第1團陷入援兵未到、孤軍作戰的極端危險困境,卻靠著頑強意志,

僅憑1000餘人的劣勢兵力與10倍於己的敵人拼殺竟日,最終堅持到了教導2團來援,從而一舉扭轉戰局。

在攻擊陳炯明老巢惠州的門戶淡水城時,黃埔軍校教導團又派出10名營連級軍官帶領100名士兵組成敢死隊,拼命衝到城下搭起人梯攀上城頭。奪取淡水後,教導2團又用1個連擊退了大股敵軍的反撲。如此能征慣戰的軍隊,放眼當時的中國恐怕找不出第2支。

雖然張作霖的奉軍、吳佩孚的直軍中也有一些比較能打的精銳部隊,但其與廣東革命軍/北伐軍有若干重大區別——首先是上述軍閥的建軍、治軍方式很老套,維持內部關係仍靠沿襲自湘淮軍和北洋時代的封建禮教、高官厚祿、“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師生同學、姻親幕僚、同鄉門客、結義拜把子等“舊辦法”。

而且在軍閥部隊裡,除了升官發財、爭權奪利、個人享受之外也沒什麼理想,當官的吃空餉“喝兵血”,傳統募兵制的弊端與嚴厲體罰和森嚴等級關係決定了普通士兵很難跟軍官一條心。至於發動群眾、鼓舞民心士氣等宣傳工作,軍閥更是比廣東革命軍差得不是一星半點。

廣東政府在東征前,就頒佈了《革命軍連坐法》《革命軍士兵逃亡懲處賞罰條例》,為嚴肅軍紀,蔣甚至不惜將自己的一個臨陣脫逃的親戚(時任教導2團某部連長)當場正法。

等到北伐時,廣東革命政府更是“大軍未動,宣傳先行”,通過公開宣講、貼標語口號、組織遊行等方式廣泛動員民眾支援北伐。史載,當時整個廣州都進入了“近似癲狂的革命氛圍”,不論男女老少,也不論社會地位與階層,幾乎所有人都不分晝夜地在空前緊張、熱烈的氣氛中貢獻自己的力量,四面八方送來的牙刷、牙粉、草鞋、雨具、被服、糧秣、設備器材堆積如山

廣大海外華僑也組織了會員總數約100萬人的524個“北伐後援會”,截至1926年底捐助軍餉已達100萬銀元。古巴、秘魯和澳大利亞的華工乾脆採取月捐方式,固定拿出每月工資的30%匯給國內支援北伐。

全球華僑團體還通過報紙、賀電、慶祝大會、公開演講、編排戲劇等方式,積極營造支持北伐、反對外國干涉的輿論氛圍。成千上萬的華僑熱血青年更是直接回國參軍或在戰地服務,比如

葉挺獨立團8連連長、歸國華僑李海濤就犧牲在武昌城下

北伐軍內部同樣高度重視政治教育,廣東政府派專人前往桂系部隊宣揚革命,桂系主力第7軍很快形成了官兵互相激勵、戰鬥目標明確、求戰意志旺盛的良好臨戰狀態,由於官兵爭先恐後要求參加北伐,第7軍第8旅第15團竟然第一個趕到衡陽,成為北伐軍中最早集結到位的部隊。

號稱“鐵軍”的北伐軍第4軍,戰前的動員教育工作更是出色。以葉挺獨立團為例,該部堅持每天上下午講一次軍政課,晚上點名訓話。而且要求各連隊必須官兵同吃一鍋飯,一起娛樂同唱軍歌,並通過“反貪汙、反打罵、反報假”活動,杜絕舊軍隊貪汙軍餉、打罵士兵的軍閥惡習,讓普通士兵認識到“參加革命軍是光榮的”,從而消除其為便於開小差(這也是舊軍隊毛病之一)而報假名、假籍貫的顧慮。

因為有理想、有信仰,再加上求勝心切、上下齊心,葉挺獨立團才會打起仗來敢於刺刀見紅、悍不畏死。有資料顯示,截至1927年初該部已犧牲近千人(佔全團約半數),而第4軍其餘各團平均陣亡數也在380人左右。

在第4軍楷模作用的帶動下,北伐軍其他部隊也通過加強政工事務,有效提振了戰鬥力和軍心士氣。在江西戰場上(打擊孫傳芳部),入贛參戰的北伐軍最多時有6個軍、10餘萬人,而官兵犧牲超過1.5萬,其中營連以下基層軍官陣亡率高達75%,近半數團長也以身殉職。

黃埔一期學員、時任第1軍某部營長的李默庵就曾回憶當年參加北伐戰爭的情景,他說“那時我們作戰,想的很簡單,要麼戰死沙場,英名流芳,要麼建立功勳,晉升加級。當時革命形勢發展很快,也鼓舞著我們的作戰士氣”。


網言軍事


北伐軍北伐的時候,只有10萬左右兵馬,而進攻的對手卻是全國的十數個軍閥,各軍閥控制的總兵力,粗略統計在200萬人左右。在這樣巨大的差異中,北伐軍想要取勝,看上去非常不可能。

然而實際上,北伐軍北伐的時候,北洋軍閥雖然數量眾多,但是在北伐軍遠交近攻之下,大部分軍閥是中立或者靜觀其變的。北伐軍真正面對的對手只有直系的吳佩孚、孫傳芳,奉系的張作霖,以及直魯聯軍張宗昌。其中,張作霖傭兵35萬,吳佩孚、孫傳芳、張宗昌各傭兵20萬,北伐軍面對的四大對手總共傭兵95萬。

但是另一方面,北洋軍閥並非鐵桶一塊,奉系軍閥和直係軍閥歷來不合,而直係軍閥的吳佩孚和孫傳芳也是互不統屬,至於張宗昌,雖然傭兵20萬之眾,但是戰力低下,純粹就是來湊數的。

所以,北伐軍面對的處境,基本上是北洋軍閥各自為戰的情況。而這其中,唯有吳佩孚的實力最強,只要消滅了吳佩孚,北伐差不多就等於成功了一半。因此,在北伐前期,北伐軍面對的對手壓力,其實只有20萬人,這樣一來,北伐軍還是能夠應付的。

事實上,北伐軍在北伐的時候,除了軍事打擊,也正是採取的各個分化的策略。由於奉系軍閥與直接的矛盾,在北伐之初,面對北伐軍與吳佩孚直系軍的交戰,奉系張作霖果然採取的是靜觀其變,甚至關鍵時刻吞滅吳佩孚的策略,因而並未對吳佩孚提供任何支持。而另一方面,北伐軍成功穩住了孫傳芳,使北伐軍能夠集中全力對付吳佩孚。

果然,獨自面對北伐軍的吳佩孚,完全不是北伐軍的對手,很快就被北伐軍打敗。吳佩孚失敗以後,其他各路軍閥的失敗其實也就很快到來了。打敗了吳佩孚,北伐軍重點進攻孫傳芳,孤立無援的孫傳芳,其五省聯軍也很快敗北。

當吳佩孚和孫傳芳都失敗的時候,奉系的張作霖才感到危險到來了,開始選擇與直系的殘部進行聯合,以抵抗北伐軍。然而,這個時候的聯合已經非常晚了,在北伐軍勢不可擋的攻勢下,張作霖只有退回東北。對了,還有張宗昌,北伐軍攻打各方的時候,張宗昌一直在觀望,最終並沒有被北伐軍打敗,反而被奉系軍閥繳了械,好不諷刺。

張作霖退出關外以後,北伐軍實際上已經取得了北伐的勝利。且不久之後張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張學良東北易幟,北伐軍取得了形式上的完全勝利,至此,北伐結束。

當然,北伐軍能夠取勝的因素,除了更多的軍閥處於中立,而真正的對手並不多以外,北伐軍其實並不是在孤軍作戰,西北馮玉祥手握20萬重兵,是當時舉足輕重的地方勢力之一,他的國民軍其實也聯合北伐軍參加了對北洋軍閥的戰爭。如果沒有馮玉祥對北洋軍閥的牽制和直接打擊,北伐軍取勝還是比較困難的。


蘇綻


北伐軍能以十萬之眾擊潰北洋軍閥三巨頭八十餘萬精銳之師,主要原因有四點:其一、北伐軍是精銳部隊,獲得了蘇聯和中共的權力支持,且採取了各個擊破的正確戰略;其二、北洋軍閥內部不團結,三巨頭各懷鬼胎以鄰為壑;其三、北伐軍不斷的壯大,誓師時只有十萬之眾,但是越打越多,馮玉祥、閻錫山等地方實力派也加入了北伐軍;其四、東北軍首領張作霖被日寇關東軍炸死,張學良直接歸附北伐軍。


北伐軍的軍官以及士兵主體都是黃埔軍校的畢業生或者在校生,他們戰鬥素養高,戰鬥意志頑強!北伐軍獲得了蘇聯的軍事支持,主要提供了軍火和教官,北伐軍蘇式裝備,基層組織都有蘇軍教官!北伐軍是國共合作的產物,共產黨的骨幹作用在軍隊中效果明顯,葉挺的獨立團號稱鐵軍,所向披靡!蔣介石一生戎馬倥傯,他在臺灣回憶起戰爭生涯時,最懷念的還是北伐時代,他說那時上下一心、眾志成城、一呼百應,戰無不勝!

當時北伐軍的征伐對象是孫傳芳、吳佩孚、張作霖,此三人是當時的北洋軍閥三巨頭!孫傳芳坐擁東南,擁兵二十餘萬;吳佩孚盤踞華北,精兵三十萬;張作霖則雄據東北與直隸,有可戰之兵四十餘萬!北洋軍閥貌似強大,但是內部不團結,外部不得民心,中央政府走馬觀花的更換大旗!直、皖、奉三派內鬥十餘年,許多名將凋謝在內鬥之中,統治區也人心渙散,另外還有歐美日蘇等強國干涉內政!因此北洋軍閥看似強大,實則就是紙老虎,一戳就穿!

北伐軍首先集中兵力在兩湖戰場打擊吳佩孚所部。北伐正式開始後,國民革命軍連克長沙、平江、岳陽等地,8月底取得兩湖戰場上的關鍵一戰——汀泗橋、賀勝橋戰役勝利。10月,北伐軍進抵武漢,先後佔領武昌、漢陽、漢口,全殲吳佩孚部主力!與此同時,在蘇聯和中共的幫助下,同年9月17日,以馮玉祥為總司令的國民軍在綏遠五原誓師,宣佈全軍加入國民黨,並率部進軍陝西、河南,有力地配合了北伐軍攻擊河南。接著北伐軍擊潰孫傳芳的主力,張作霖援軍也被北伐軍擊敗,張作霖回到瀋陽後被日寇炸死,張學良率領東北軍全體歸附國民政府!北伐戰爭取得最終勝利,如果北伐軍與東北軍主力相戰,那麼鹿死誰手不好說了!



大秦鐵鷹劍士


一把菜刀可以砍倒一片大白菜!

儘管這樣的比喻不太恰當,但是當時的北洋各地方軍閥之間的關係形同水火,征伐不斷,自身本就是一堆散沙,儘管當時名義上都處於北洋政府的統治下,但是各自為營,不聽從統一的安排和調遣,因此,在廣州國民軍北伐時,順利地攻下了全國部分地區,收復了大部分軍閥和軍閥的軍隊。細算起來北洋軍閥的迅速戰敗原因有三:

北伐軍蒸蒸日上,北洋軍一盤散沙!

1926年,國民革命軍已經初具規模,經過了黃埔軍校四年的辦學,已經為國民革命軍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軍事指揮人才,形成了正規的軍隊模式和建制,形成了7個軍10萬餘士兵的軍隊規模。而此時的北洋軍閥處於群龍無首,靠內部互相鬥爭奪地盤和政治權力的時期。這樣一張一弛形成鮮明的對比,儘管南方革命軍佔據的地盤較小,北洋軍閥佔據了中國大部分地盤,但是軍事作戰能力的強弱一目瞭然。北伐軍擁有了相對的優勢。

北伐軍為信仰,北洋軍為錢財!

北伐軍隊並不同於舊式軍閥,北洋軍閥是由於有相同的信仰和理想聚在一起的一群人,儘管有些人心懷鬼胎,但是不影響大部分人的心中充滿著理想和鬥志。而北洋軍閥儘管手下士兵眾多,但是大多數士兵只不過是為了混碗飯吃,誰有錢跟誰打仗,為其佔地盤並且收繳當地的賦稅。這些士兵打仗時遇見血氣方剛的北伐軍,一旦犧牲過大,便作鳥獸散,誰也不願意為了幾個大洋把自己的命搭進去。

有奶便是娘,北洋軍閥臨陣倒戈!

除此以外,北洋軍的將領更是在北伐形勢下,及時的轉變了自己的態度,臨陣倒戈,比如說“鐵骨錚錚”的西北軍將領馮玉祥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在看到了老冤家吳佩孚被北伐軍打敗後,及時的轉移了陣營,搖身一變成為了北伐軍的一支部隊,配合北伐軍共同對抗北洋軍閥,除此以外還有山西的閻錫山也在關鍵時刻脫離了北洋軍閥的陣營,加入了北伐軍的大部隊。因此儘管戰爭一開始北伐軍只有10萬人,北洋軍閥擁有著70萬餘人的部隊,但是在實際的戰爭過程中,兩邊戰壕之中的交戰雙方的力量對比並不是1:7。最後張學良更是帶著父親遺留下來的東北軍改旗易幟,歸附了革命軍。

蔣需要軍功立威,蘇聯支持北伐!

再說一個深層次的事情,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去世,此時的廣州革命軍內部權力爭鬥不止,蔣作為後起之秀急需要一些功績樹立自己的威信,因此才下定決定北伐並且取得了勝利。


珞珈山的貓


誠邀,為何北伐軍不過十萬卻能打到總兵力不下於70萬的北洋軍閥軍隊呢?小編以為可以這樣理解。



首先,北伐軍並不是同時面對三大軍閥

雖然直系,奉系,皖系北洋軍閥都是北伐軍討伐的對象。但事實上,蔣介石領導的北洋先打孫傳芳,後揍吳佩孚,而且1927年後,由於蔣介石搞分裂,成了繼北洋軍閥之後新的軍閥,根本沒有對盤踞東北的奉系軍閥動過手,張學良是自己自願改弦易轍的。所以北伐軍實際上是以10萬大軍對戰20萬的皖系或者20萬分直系軍隊,雖然兵力不佔優勢,但也沒有那麼差得那麼離譜。

其次,北伐軍代表著新力量,鬥志旺盛

至少在1927年前,北伐軍的實力還是很不錯的,尤其是共產黨員葉挺將軍的北伐團,一個團打垮了北洋軍兩個師,北伐軍鬥志昂揚,這與舊軍隊完全不同,吳佩孚更是內戰內行,外戰外行,欺負欺負北洋軍還行,哪裡打得過北伐軍。先進的力量總歸是會贏得未來的,我們的生活中也是一樣哦。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北伐的主要對象是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三大軍閥。北伐開始時,吳佩孚有軍隊20萬人,盤踞在湖南、湖北、河南三省和陝西、河北一部。孫傳芳有軍隊20萬人,盤踞在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江西五省。張作霖有軍隊35萬人,控制著東北和北京、天津及津浦路北段。以上三大軍閥共有軍隊75萬人,所佔地區要麼戰略地位極為重要,要麼經濟極為富庶。而當時的北伐軍主要佔有兩廣之地,且總兵力只有10萬左右,可謂地盤小,兵力少。可是就憑這10萬人,出師北伐不到半年,就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聲勢震動全國。北伐為什麼能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筆者以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北伐前進行了周密的軍政準備。首先,政治上,廣東革命政府於1925年7月將大元帥府改組為委員制的國民政府,由汪精衛任主席。其次,軍事上先後進行了兩次東征和一次南征,相繼打敗了盤踞在東江地區的陳炯明部,鎮壓了滇桂軍閥楊希閔、劉震寰部在廣州的叛亂。消滅了盤踞廣東南部的軍閥鄧本殷部,解放了雷州和海南。接著將國民政府所轄各軍統一編組為國民革命軍第一至第六軍,各軍都設有黨代表和政治部,負責部隊政治工作。廣東的統一,國民政府的成立和國民革命軍的組編,為進行北伐戰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第二,制定了正確的北伐戰略。北伐軍總司令部根據敵強我弱的客觀情況,採納了蘇聯軍事顧問加倫的建議,採取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敵人的方針,即“打倒吳佩孚,聯絡孫傳芳,不理張作霖”的軍事戰略方針。而後的戰爭進程及結果證明了這個戰略方針十分英明正確。

第三,北伐師出有名,屬正義戰爭,得到了廣大工農群眾的大力支持。為配合北伐,各地工農運動蓬勃開展。北伐軍所到之處,各地工農群眾傾力援助,尤其是兩湖農民援助之力非常之多。更值得稱道的是1926年下半年,隨著北伐軍進軍江西,上海工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從1927年2月至3月,先後進行了三次武裝起義,解放了上海,迎接北伐軍進駐上海。

第四,廣大官兵英勇奮戰,中共黨員、共青團員發揮了先鋒模範作用。這突出表現在葉挺領導的以共產黨員為主的第四軍獨立團,作戰勇猛屢戰屢捷,為第四軍贏得鐵軍稱號。

另外,北伐戰爭也得到了蘇聯和共產國際的大力支持。


淮上秋陽


北洋軍閥只是在形式上統一,北伐軍不一樣,原因有以下幾點:

北洋軍閥末期是張作霖的安國軍政府,名義上統一全國,實際只是控制華北的少部和整個東北。

北洋軍閥內部包括東北軍內部都是勾心鬥角,爭權奪利,關注國內民生的很少 ,幾乎沒有。

北洋軍閥沒有統一的使人振奮的理想和口號。

北伐軍的前身是孫中山先生創立於廣州的黃埔軍校。很多國內進步思想的青年都是黃埔軍校生。

北伐軍紀律嚴明,同心同德,有嚴格的主義(三民主義:民主、民權、民生)和理想。北伐軍內部基本沒有等級之分,大家都為了一個理想去奮鬥。

綜合以上所述,北洋軍伐和北伐軍在一起發生戰爭,一支紀律嚴明,思想開化的軍隊和一支腐化墮落 ,沒有理想 ,內部勾心鬥角的部隊兩者相比北洋軍閥焉有不敗之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