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10万北伐军能够打倒总兵力不下70多万人的北洋军阀?

既无忘


首先,在回答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明确两个概念。


第一,“10万北伐军”由哪些势力组成?

1926年至1927年的北伐军,国军是主力。 国军全称国民革命军,最初是1925年广州国民政府成立以后,将管辖下的各地方势力整合而成的。初期包括黄埔军校军、“建国湘军”、“建国滇军”、“建国粤军”和福军。而北伐最初的十万大军,还包括26年改编的“攻鄂军”广西军队和湖南唐生智军。

1928年,北伐后期,支持北伐的冯玉祥手下的国民军联军和阎锡山手下的北方国民革命军也加入北伐军。

北伐军虽然人数处于劣势,但有生力量相对充足。并且全军基本处在统一调度之下

第二,“70多万的北洋军阀”又指哪些势力?

北洋军阀分为直系、奉系、皖系以及其他势力。

而北伐军要讨伐的对象,主要是以吴佩孚、孙传芳为首的直系军阀和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

而为什么北伐军能大败北洋军,我们可以从双方分别思考。

北伐军方面,除了我们熟悉的国共合作和共产党员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还有北伐军得到广大工农群众支持。

北洋军阀统治之下,各地受军阀控制。普通民众不仅受到苛捐杂税的压迫,还要担心时不时发生的军阀相互之间的争斗。(除孙传芳统治的南方五省。五省社会安定,百姓和乐,孙传芳在五省受到爱戴。)

同时,北伐军有正确的战略方针并得到苏联支持。

考虑到兵力、支援补给和社会基础,北伐军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和“先打吴佩孚,后打孙传芳,再打张作霖”的方针。北伐军优先考虑北上拿下吴佩孚手中的湖南、湖北。占据两湖之后,北伐军就长江防守奉系或南下攻击孙传芳都有力不少。

奉系、直系分别受日本和英美支持,所以,苏联对北伐军的支持也使得北伐军有了与北洋军阀抗争的军事和国际支持。

再说北洋军阀方面。由于北洋军阀各派系之间长期争夺,各系一时交好又一时翻脸。所以,在面对大举进攻的北伐军时,北洋军阀并没有有效合作,而是继续各自为政。


例如,1926年,孙传芳曾与冯玉祥合作反奉,却在随后和张作霖合作共同讨伐冯玉祥。这促使了冯玉祥之后翻脸加入北伐军。

1926年冬,孙传芳曾邀请段祺瑞和吴佩孚商讨合作共抗北伐军,却也最终不欢而散。
北洋军阀内部的矛盾使得1+1=2都没能做到,就更别说七十万大军能够联合应对北伐军了。

此外,还有很有趣的一点。

虽然吴佩孚,张作霖,孙传芳等人在国民军眼中都是该打该杀的人物,但是这三人在面对日本时,也时不时展现一点民族气节。

1935年日本搞“华北自治”,想扶持吴佩孚,遭到吴佩孚的拒绝。39年,受日本特务指使,日本牙医将其杀害。

而张作霖由于拒绝日本方面开矿、移民和在葫芦岛筑港等要求,在1928年被关东军炸伤致死。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还多次策反孙传芳,也都遭到拒绝。

今天,我们庆祝北伐军的胜利,但也能从失利的北洋军阀身上看到:一个人,只有心性坚定,才能成功。一个民族,只有团结一致,才能胜利。


邓海春


十万北伐军之所以能打败七十万北洋军,是因为

北伐军的真实数目并不止十万人,而北洋军虽然确实有七十万人,但是北洋军却一点都不团结。因此,真实的北伐战争,其过程是反反复复的,并非是想象中的摧枯拉朽式的,一边倒式的战争。



先讲一下北伐战争之前的背景。

孙中山先生在北京病逝后,广东革命政府的内部分成了左、右两派。后来有一些人意识到了内斗是很愚蠢的,毕竟北洋军阀这个大敌都还未除,革命党自己却内斗,这不是在做亲着痛仇者快的事情么?

于是,最后大家坐下来开会,达成了一个正确的共识:咱们先北伐,先打倒了北洋军阀之后再说。

与之同时,北洋军阀方面也是内讧不断,各派军阀之间相互打,一天都没有消停过。

首先是吴佩孚,他是最二的。因为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吴佩孚被冯玉祥给坑了,其部的十几万精锐全部被消灭。因此吴佩孚在湖北东山再起后,便号召北洋系联合剿冯。他的这一号召,立马得到了张作霖和阎锡山的响应。

为什么张作霖和阎锡山要响应呢?当时的张作霖和阎锡山,也比吴佩孚好不到哪去。张作霖在打败吴佩孚后,他与和冯玉祥也有矛盾。当时的情况是张作霖实力略强,冯玉祥的实力稍弱。冯玉祥为了扳倒张作霖,便再次暗中下黑手,拉拢了直系的孙传芳,让他在南方起兵驱逐张作霖的势力。

孙传芳在得到冯玉祥的暗示之后,暗中联合陈调元,二人在江南大败张作霖的奉军,并全歼奉系三个主力师,成功的控制了江浙皖赣闽五省,孙传芳自称五省联军总司令。号称有二十万之众,但是其实都是临时扩充的部队,战斗力并不强。而且,

孙传芳只是名义上的五省总司令,其实这五个省,都各自的省督军

因为被孙传芳这么一干,张作霖在南方吃了大亏。于是,奉系的势力迅速向北回缩,退到了河北一带。岂不料,冯玉祥还有坑张作霖的第二套方案。他在鼓动孙传芳倒奉的同时,还同时策反了奉系大将郭松龄反奉。

到了1925年的年底,郭松龄和冯玉祥开始的合伙的坑张作霖。

郭松龄带兵出关,直取奉天。而冯玉祥则乘机挥师向东,直取河北和平津,把自己的战线推进到了山海关一线。

此时的张作霖,惨不忍睹,他当时连下野的打算都有了。后来是在日本人的帮助下,他才平定了郭松龄叛乱。但经此一战,奉军的精锐也内耗的差不多了。

张作霖受次大辱,他怎么可能不找冯玉祥报仇雪恨呢?!至于阎锡山,他之所以也要反对冯玉祥,是因为张作霖退出关外后,冯玉祥的势力控制了陕西、绥远、河北、河南等几省。只要看地图就明白了,冯玉祥已经将山西省给团团围住。为了自保,阎锡山便选择了与张作霖和吴佩孚合作,三家一起联合打倒冯玉祥。

1926年4月,张作霖、吴佩孚、张宗昌、阎锡山等各派军阀,组成了“讨赤联军”。向冯玉祥的国民军大举进攻。国民军不敌北洋军和晋系联军的夹攻,被迫放弃了北京,撤至南口预设阵地防守。这一下,北方开始了四个月的大混战


从以上叙述可以看出,北伐军在广东誓师北伐之前,当时的北洋军其实也很惨

吴佩孚虽然有二十万大军,但是起码有一半都是新兵,没什么战斗力;

孙传芳虽然也有二十万大军,但是有一半以上也都是新兵,难堪大用;

张作霖虽然有三十五万大军,但是张作霖被冯玉祥和郭松龄坑的太惨了,最能打的奉系精锐部队,在奉系内战中,都给耗的差不多了。

并且最最关键的是:北伐军誓师时,当时冯玉祥才是众矢之的,吴佩孚和张作霖都在合伙揍冯玉祥。尤其是吴佩孚这个死脑筋,他就是认准了打冯玉祥,蔑视的认为广东北伐军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对湖南省的防御不做任何有效准备。(这也是为什么北伐军第一站要先攻吴佩孚的原因)

到了1926年7月9日,蒋中正就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一职。北伐军正式北上时,吴佩孚的精锐主力还在北方跟冯玉祥死磕,后院起火了他还不知道。


于是,北伐军也就只用了两个月,就直接拿下了只有北洋军乌合之众把守的湖南省,兵峰直指湖北!

需要注意的是,北伐军誓师时,虽然只有十万人,但是拿下湖南后,北伐军就地吸收投降的北洋军,再加上北伐军的扩充。当时的北伐军兵力,实际上已经不止十万人了

而吴佩孚由于失策,先丢了湖南,后来又在北方跟冯玉祥死磕时,损失惨重。到了他返回湖北与北伐军交战时,他手上的兵力最多也就十万人。这也就是说:吴佩孚与北伐军在湖北决战时,他的兵力是处于劣势的

并且,吴佩孚与北伐军干仗时,张作霖和孙传芳都不去救他!他们两人都想让吴佩孚跟北伐军打一个两败俱伤,然后自己再去摘桃子,所以他都不去支援吴佩孚,对湖北的战局采取观望态度

这个时候的吴佩孚,他是以湖北一省的兵力单挑拥有了广东、广西、湖南三省的北伐军,他要不输都见了鬼了!



后来,北伐军击败吴佩孚,将湖北省会武昌团团包围。吴佩孚见大势已去,便率领余部逃到了河南。准备找河南督军靳云鹗借兵反扑。结果同为直系的靳云鹗拒不出兵,他反而直接派人缴了吴佩孚部队的械,逼走了吴佩孚。

在这种尴尬情况下,吴佩孚根本就无力反攻湖北。所以吴佩孚这一系,与其说是被北伐军打败的,倒不如说是自己的人不团结,自己把自己玩死的

吴佩孚被消灭后,就轮到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了。他跟吴佩孚一样,虽然号称拥有二十万大万,坐拥东南五省。但事实上,他的政治根基非常浅薄。这一点前面也提过,孙传芳统治的五个省,每省各有督军。虽然名义上听他指挥,然而各省的督军在背地里却是各怀鬼胎。

比如,福建和浙江两省,就非常反感孙传芳的统治,一直都有自治倾向。当北伐军一路东进之时,两省的本土军队望风迎降,直接就向北伐军倒戈了。浙江的本土派,浙江自治运动领袖夏超,甚至直接举兵谋反,接应北伐军进入浙江。于是,浙江和福建两省的孙传芳军,就这么直接崩溃了。

孙传芳见闽浙两省完蛋了,便把自己的主力压在江西,准备在北伐军进逼南昌的时,与北伐军展开决战。结果仗还没开打,孙传芳的长江海军就开始与北伐军秘密媾和,战场倒戈了。



后来,孙传芳精心准备的南昌决战,果然不出意料的以大败收场。而这一大败后,孙传芳在江南地区也就完全站不住了!当时他手上虽然还有江苏、安徽两省的机动部队,然而这并没有什么用。因为北伐军已经控制了六个省,现在的实力对比是:北伐军以六个省的优势,削他区区两个省,北伐军把他吊起来打都可以

其实说老实话,如果北洋军阀当时能够联合起来,他们实力还是很强的!冯玉祥手握二十几万大军,还不是被他们给群殴了。然而搞笑的是,北伐军北伐时,他们却是不管谁挨北伐军的打,其它两派就是不去救,坐视盟友被北伐军消灭。等到北伐军逐一消灭吴佩孚和孙传芳后,已经坐拥八省之地!下辖的武装编制多达二十几个军,兵力高达三十万之众。区区北洋系,已经不在话下了。

所以说,吴佩孚和孙传芳被打垮。主要是他们不团结,被北伐军分而击破。并且,他们的实力被严重夸大了

。这两人虽然号称有四十万大军,但其实精锐不多。而北伐军虽然只有十万人,但实力不可小觑。当北伐军陆续拿下吴孙两人的地盘后,自己的实力也在随之加强。最后,双方的实力差距发生了倒转

强者变成了北伐军,吴佩孚和孙传芳的北洋军反倒变成了弱者。

之后,北伐军内部也发生了分裂,也就是著名的宁汉分裂。张作霖的奉系乘机南下,武装支援孙传芳。

当孙传芳有了张作霖的支持后,北洋军和北伐军的实力再次被拉平

不过这个时候,天平再次向北伐军倾斜。两股有生力量的加入,使得北伐军的实力再次压过了北洋军。什么力量呢?就是冯玉祥和阎锡山这对冤家。

冯玉祥被北洋联军打垮后,直接就去了苏联找援助。等到北伐军誓师后,他就从苏联立马赶回了西北老家,并在苏联顾问的帮助下整顿军队,改组军队,于1926年9月在绥远的五原誓师,宣布拥护三民主义,国民军全体加入国民党,响应北伐。

他的这一举动,使得北伐军的实力凭空又增加了二十万兵力!

在冯玉祥宣布加入北伐军后,阎锡山也宣布加入国民国民军,山西全省响应北伐。十万晋系盖头换脸,也高举了青天白日旗

这个时候的实力对比,是以蒋介石和李宗仁为首的两广北伐军,和以冯玉祥、阎锡山为首的北伐国民革命军,四派人马一起围殴张作霖和孙传芳

这四派人打张作霖,不是吊着打么?

所以总的来说,北伐战争并不是想象中的十万人马对抗七十万大军。双方真实的实力对比没有数据上展示的那么悬殊。虽然北伐军在早期面对吴佩孚和孙传芳时,兵力上确实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北伐军一边打,一遍慢慢补强,兵力是随着战争增加的。而吴佩孚和孙传芳的兵力是越打越少,最后全部被北伐军消灭。

最后等到张作霖登场时,北伐军的实力已经完全压倒张作霖了。于是二次北伐时,北伐军在兵力完全吊打张作霖。奉系仅仅坚持了两个月就败退回东北,根本不堪一击。

另外,北伐军相比于北洋军,还有两个很大的优势。这两个优势是装备和信仰

北伐军的的装备水平,整体上比北洋军好太多了。按照当时苏联顾问的统计:北伐军约十万人,装备有九百多支机关枪;北洋军高达七十万,却只有一千多支机枪

北伐军是拧成一股绳,而北洋军却是分散在各地。这就好比北伐军是一个拳头,北洋军是五根手指头。手指头戳人戳不疼,但一拳头过去立马能把手指头打骨折


而信仰优势,这个是北伐军独有的,北洋军完全没有。

当北伐军在北上后,利用基层党员,不断的在新占领的省份宣传革命,扩充实力,可谓是越打越强。而北洋军阀仍然是清朝时期的那种老套路,先用巨资砸出一支军队,然后就没有任何的预备兵员了。军队一旦打没了就没了,没有二次武装的能力

这种军队,被日本人戏称一次性军队……

而北伐军有革命信仰的军队,军队损失了随时刻可以补。新扩编的部队依靠基层党组织的鼓动,兵源没有问题,素质方面也没有问题。这样的进军队,才是近代化军队。

一支近代化的军队打旧时代的军队,这要是打不赢,都是活见鬼了。


Mer86


诸葛小村姑赶紧来解答:很多军事小白最喜欢的就是简单地用军队的人数做为基础比较,然后困惑于为什么人多的打不过人少的。曾经的小村姑也有这样的困惑,当我们看过《孙子兵法》、《海权论》、《战争论》、《毛泽东选集》这些军事、政治著作之后,就会豁然开朗。


在这些小白心目中,还停留在欧洲18-19世纪的时候,大家排成一列,举枪齐射,然后拼人数,拼击中率,大家掩杀过去。当时大家还约定,不准射击中层指挥官呢。


现在的军队打仗,讲求诸兵种配合,充分利用地形、天气等因素。70万军队,听上去真的很庞大,其实里面更多的是水分,就拿一个步兵连来说,110人的标准配置,其中,炊事班就有5个人,两挺重机枪,每挺重机枪要4个人操作,那么就是6个人没有参与直接攻击,5挺轻机枪,需要配备5个机枪手+扛弹药的士兵,其余还有通讯兵等,也就是说,110人的标配,参与军事攻击的,也就8-90个人而已,如果扩大到师、军这样的大单位,后勤人员的比例会更高,还要分出部分兵力守卫:司令部、指挥部、粮食、城池、军械库等等,因此说70万军队,能够直接参战的,有25万,就已经顶天了。

况且,这70万军队,人员复杂,派系林立,甚至军服都不统一,士兵的兵器也不是统一标准,甚至山东的军队都不能够用山西军队的子弹。军队隶属于不同的指挥体系,北洋政府的大总统,要和冯玉祥、张作霖、冯国璋、段祺瑞、吴佩孚这样的大佬周旋,不可能直接指挥到旅、团一级,因此,所有的战争指令需要层层下达,可以看得出来,这就存在时间差了,往往数分钟的差异,战争的局势就改变了。由于不同的派系存在,这些拥兵自重的将领对总部的命令也不一定会绝对服从,为了自己的私利,反而是相互掣肘,坐山观虎斗。

再次,这70万军队并不是步调一致、整齐划一的,也不是拥挤成一大坨的,指挥大兵团作战,讲究的是军队、兵种协调,我们不能将炮兵放在冲锋位置,不能够将步兵放在粮道,诸军兵种各司其职,适当穿插,迂回包抄,才是用兵之策,而不是一股脑地胡乱冲击。


当时的北伐军,士气高涨,总兵力虽然不如对方,可是命令层级比对方少,命令下后的执行效率反而比对方高,另外,北伐军只顾攻击,后勤反而人少,占领了城池后,分兵并不多,因此很多战场局部,都保持绝对优势。


打个比方,对方70万人分成20个部分驻扎,每个部分也就平均3.5万人,分别驻守,电话联络还不那么发达,得靠电报或者通讯兵,某个部分单独面对北伐军10万人的猛烈攻击,如何判断成败呢?


因此,作为一个爱好军事的现代人,需要多读书、多出去看看山川地理,多做军事沙盘预演,才能够初步了解军事内涵,而不是简单地比较人数。

………………

诸葛小村姑,热爱读书!为您报道,欢迎关注!欢迎转发,感激不已!


诸葛小村姑


有说法认为,当年北伐军之所以能打败北洋军阀,是因为兵力、装备都超过对手。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据西方军史学者 Philip S. Jowett所著《痛苦的和平:1928至1937年中国冲突》一书考证,北伐军在开战之初(1926年7月)约10万人,1926年底壮大到26.4万人,1927年春扩充至70万之众。

反观与之对阵的北洋各路军阀,当时则拥有70万至100万雄厚兵力且装备精良。可以说,在1926年7至9月与吴佩孚部作战以及此后对孙传芳部作战的多数时间里,北伐军前线兵力都不占优,甚至处于明显劣势

比如两湖战场初期,吴佩孚仅在湖南就部署了10万大军,而北伐部队仅3个军、约5万人入湘,其中担负主攻任务的更是只有3万多人,相比对手堪称“以寡敌众”。

而且需要强调的是,北伐军看起来有7个军、约10万人,兵力貌似不少,但开战初期除第4军(以粤军第1师为老班底)、新桂系第7军外,其余5个军大多畏敌情绪严重,认为北洋军阀特别是吴佩孚的部队“久经训练,精锐无比”,甚至扬言“北洋军队不可战胜”。再加上这些部队(来自湖南、云南和广东其他地区)普遍存在“客军”心理,因此对出兵都消极观望,暗自保存实力

于是乎,第4军发扬主人翁精神,自告奋勇愿为北伐先驱,以叶挺独立团为前锋率先入湘作战。在湘南地区,叶挺独立团以1敌6,一口气打败了对手6个团,取得北伐首战大捷。

1926年10月初在江西王家铺,因连续作战而减员至7000人的第7军与孙传芳2个师遭遇,面对3倍于己的强敌,李宗仁号令全军置之死地而后生,并在兵力占劣势的情况下对敌人发起主动进攻和大胆包抄,最终将之击退。

上述2则经典逆袭战例,都是北伐军在实力对比极为悬殊的情况下取得的辉煌胜利。可见,北伐军获胜(特别是在两湖主战场)的关键因素就在于其战斗力远超各路军阀,否则的话人马再多、武器再好也是乌合之众。

贺胜桥之战打响前,吴佩孚亲率精锐从北京赶赴前线督战,前者倒是集结了10万大军,并配属铁甲车和数十门山炮、野炮及200多挺重机枪,实力数倍于担任主攻的北伐军第4、7军。但结果呢?尽管北洋军依托险要地形和占优势的兵力、火力死守抗拒,却依然没能挡住北伐军的奋勇猛攻。

情急之下,吴佩孚把自己的卫队、宪兵、军官团和学员队都派到贺胜桥头督战,甚至不惜杀掉10余名溃退下来的旅长、团长震慑败军。可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求生心切的溃兵竟然向督战队发起冲锋,迫使吴佩孚仓皇乘火车逃走。贺胜桥之役,吴佩孚精锐主力3万余人被歼,北伐军威名一时间传遍天下。

值得注意的是,北伐军的强悍战力,早在北伐开始前的1925年东征就已初现峥嵘。当时,以黄埔军校2个教导团为主力、只有约3000人的右路军因训练有素、士气高昂,成为了整个东征部队的“拳头”和“尖刀”

棉湖之战中,由200多名黄埔军校教官(担任团营长)及毕业生(担任连排长)为骨干组成的教导第1团陷入援兵未到、孤军作战的极端危险困境,却靠着顽强意志,

仅凭1000余人的劣势兵力与10倍于己的敌人拼杀竟日,最终坚持到了教导2团来援,从而一举扭转战局。

在攻击陈炯明老巢惠州的门户淡水城时,黄埔军校教导团又派出10名营连级军官带领100名士兵组成敢死队,拼命冲到城下搭起人梯攀上城头。夺取淡水后,教导2团又用1个连击退了大股敌军的反扑。如此能征惯战的军队,放眼当时的中国恐怕找不出第2支。

虽然张作霖的奉军、吴佩孚的直军中也有一些比较能打的精锐部队,但其与广东革命军/北伐军有若干重大区别——首先是上述军阀的建军、治军方式很老套,维持内部关系仍靠沿袭自湘淮军和北洋时代的封建礼教、高官厚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师生同学、姻亲幕僚、同乡门客、结义拜把子等“旧办法”。

而且在军阀部队里,除了升官发财、争权夺利、个人享受之外也没什么理想,当官的吃空饷“喝兵血”,传统募兵制的弊端与严厉体罚和森严等级关系决定了普通士兵很难跟军官一条心。至于发动群众、鼓舞民心士气等宣传工作,军阀更是比广东革命军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广东政府在东征前,就颁布了《革命军连坐法》《革命军士兵逃亡惩处赏罚条例》,为严肃军纪,蒋甚至不惜将自己的一个临阵脱逃的亲戚(时任教导2团某部连长)当场正法。

等到北伐时,广东革命政府更是“大军未动,宣传先行”,通过公开宣讲、贴标语口号、组织游行等方式广泛动员民众支援北伐。史载,当时整个广州都进入了“近似癫狂的革命氛围”,不论男女老少,也不论社会地位与阶层,几乎所有人都不分昼夜地在空前紧张、热烈的气氛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四面八方送来的牙刷、牙粉、草鞋、雨具、被服、粮秣、设备器材堆积如山

广大海外华侨也组织了会员总数约100万人的524个“北伐后援会”,截至1926年底捐助军饷已达100万银元。古巴、秘鲁和澳大利亚的华工干脆采取月捐方式,固定拿出每月工资的30%汇给国内支援北伐。

全球华侨团体还通过报纸、贺电、庆祝大会、公开演讲、编排戏剧等方式,积极营造支持北伐、反对外国干涉的舆论氛围。成千上万的华侨热血青年更是直接回国参军或在战地服务,比如

叶挺独立团8连连长、归国华侨李海涛就牺牲在武昌城下

北伐军内部同样高度重视政治教育,广东政府派专人前往桂系部队宣扬革命,桂系主力第7军很快形成了官兵互相激励、战斗目标明确、求战意志旺盛的良好临战状态,由于官兵争先恐后要求参加北伐,第7军第8旅第15团竟然第一个赶到衡阳,成为北伐军中最早集结到位的部队。

号称“铁军”的北伐军第4军,战前的动员教育工作更是出色。以叶挺独立团为例,该部坚持每天上下午讲一次军政课,晚上点名训话。而且要求各连队必须官兵同吃一锅饭,一起娱乐同唱军歌,并通过“反贪污、反打骂、反报假”活动,杜绝旧军队贪污军饷、打骂士兵的军阀恶习,让普通士兵认识到“参加革命军是光荣的”,从而消除其为便于开小差(这也是旧军队毛病之一)而报假名、假籍贯的顾虑。

因为有理想、有信仰,再加上求胜心切、上下齐心,叶挺独立团才会打起仗来敢于刺刀见红、悍不畏死。有资料显示,截至1927年初该部已牺牲近千人(占全团约半数),而第4军其余各团平均阵亡数也在380人左右。

在第4军楷模作用的带动下,北伐军其他部队也通过加强政工事务,有效提振了战斗力和军心士气。在江西战场上(打击孙传芳部),入赣参战的北伐军最多时有6个军、10余万人,而官兵牺牲超过1.5万,其中营连以下基层军官阵亡率高达75%,近半数团长也以身殉职。

黄埔一期学员、时任第1军某部营长的李默庵就曾回忆当年参加北伐战争的情景,他说“那时我们作战,想的很简单,要么战死沙场,英名流芳,要么建立功勋,晋升加级。当时革命形势发展很快,也鼓舞着我们的作战士气”。


网言军事


北伐军北伐的时候,只有10万左右兵马,而进攻的对手却是全国的十数个军阀,各军阀控制的总兵力,粗略统计在200万人左右。在这样巨大的差异中,北伐军想要取胜,看上去非常不可能。

然而实际上,北伐军北伐的时候,北洋军阀虽然数量众多,但是在北伐军远交近攻之下,大部分军阀是中立或者静观其变的。北伐军真正面对的对手只有直系的吴佩孚、孙传芳,奉系的张作霖,以及直鲁联军张宗昌。其中,张作霖佣兵35万,吴佩孚、孙传芳、张宗昌各佣兵20万,北伐军面对的四大对手总共佣兵95万。

但是另一方面,北洋军阀并非铁桶一块,奉系军阀和直系军阀历来不合,而直系军阀的吴佩孚和孙传芳也是互不统属,至于张宗昌,虽然佣兵20万之众,但是战力低下,纯粹就是来凑数的。

所以,北伐军面对的处境,基本上是北洋军阀各自为战的情况。而这其中,唯有吴佩孚的实力最强,只要消灭了吴佩孚,北伐差不多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因此,在北伐前期,北伐军面对的对手压力,其实只有20万人,这样一来,北伐军还是能够应付的。

事实上,北伐军在北伐的时候,除了军事打击,也正是采取的各个分化的策略。由于奉系军阀与直接的矛盾,在北伐之初,面对北伐军与吴佩孚直系军的交战,奉系张作霖果然采取的是静观其变,甚至关键时刻吞灭吴佩孚的策略,因而并未对吴佩孚提供任何支持。而另一方面,北伐军成功稳住了孙传芳,使北伐军能够集中全力对付吴佩孚。

果然,独自面对北伐军的吴佩孚,完全不是北伐军的对手,很快就被北伐军打败。吴佩孚失败以后,其他各路军阀的失败其实也就很快到来了。打败了吴佩孚,北伐军重点进攻孙传芳,孤立无援的孙传芳,其五省联军也很快败北。

当吴佩孚和孙传芳都失败的时候,奉系的张作霖才感到危险到来了,开始选择与直系的残部进行联合,以抵抗北伐军。然而,这个时候的联合已经非常晚了,在北伐军势不可挡的攻势下,张作霖只有退回东北。对了,还有张宗昌,北伐军攻打各方的时候,张宗昌一直在观望,最终并没有被北伐军打败,反而被奉系军阀缴了械,好不讽刺。

张作霖退出关外以后,北伐军实际上已经取得了北伐的胜利。且不久之后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张学良东北易帜,北伐军取得了形式上的完全胜利,至此,北伐结束。

当然,北伐军能够取胜的因素,除了更多的军阀处于中立,而真正的对手并不多以外,北伐军其实并不是在孤军作战,西北冯玉祥手握20万重兵,是当时举足轻重的地方势力之一,他的国民军其实也联合北伐军参加了对北洋军阀的战争。如果没有冯玉祥对北洋军阀的牵制和直接打击,北伐军取胜还是比较困难的。


苏绽


北伐军能以十万之众击溃北洋军阀三巨头八十余万精锐之师,主要原因有四点:其一、北伐军是精锐部队,获得了苏联和中共的权力支持,且采取了各个击破的正确战略;其二、北洋军阀内部不团结,三巨头各怀鬼胎以邻为壑;其三、北伐军不断的壮大,誓师时只有十万之众,但是越打越多,冯玉祥、阎锡山等地方实力派也加入了北伐军;其四、东北军首领张作霖被日寇关东军炸死,张学良直接归附北伐军。


北伐军的军官以及士兵主体都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或者在校生,他们战斗素养高,战斗意志顽强!北伐军获得了苏联的军事支持,主要提供了军火和教官,北伐军苏式装备,基层组织都有苏军教官!北伐军是国共合作的产物,共产党的骨干作用在军队中效果明显,叶挺的独立团号称铁军,所向披靡!蒋介石一生戎马倥偬,他在台湾回忆起战争生涯时,最怀念的还是北伐时代,他说那时上下一心、众志成城、一呼百应,战无不胜!

当时北伐军的征伐对象是孙传芳、吴佩孚、张作霖,此三人是当时的北洋军阀三巨头!孙传芳坐拥东南,拥兵二十余万;吴佩孚盘踞华北,精兵三十万;张作霖则雄据东北与直隶,有可战之兵四十余万!北洋军阀貌似强大,但是内部不团结,外部不得民心,中央政府走马观花的更换大旗!直、皖、奉三派内斗十余年,许多名将凋谢在内斗之中,统治区也人心涣散,另外还有欧美日苏等强国干涉内政!因此北洋军阀看似强大,实则就是纸老虎,一戳就穿!

北伐军首先集中兵力在两湖战场打击吴佩孚所部。北伐正式开始后,国民革命军连克长沙、平江、岳阳等地,8月底取得两湖战场上的关键一战——汀泗桥、贺胜桥战役胜利。10月,北伐军进抵武汉,先后占领武昌、汉阳、汉口,全歼吴佩孚部主力!与此同时,在苏联和中共的帮助下,同年9月17日,以冯玉祥为总司令的国民军在绥远五原誓师,宣布全军加入国民党,并率部进军陕西、河南,有力地配合了北伐军攻击河南。接着北伐军击溃孙传芳的主力,张作霖援军也被北伐军击败,张作霖回到沈阳后被日寇炸死,张学良率领东北军全体归附国民政府!北伐战争取得最终胜利,如果北伐军与东北军主力相战,那么鹿死谁手不好说了!



大秦铁鹰剑士


一把菜刀可以砍倒一片大白菜!

尽管这样的比喻不太恰当,但是当时的北洋各地方军阀之间的关系形同水火,征伐不断,自身本就是一堆散沙,尽管当时名义上都处于北洋政府的统治下,但是各自为营,不听从统一的安排和调遣,因此,在广州国民军北伐时,顺利地攻下了全国部分地区,收复了大部分军阀和军阀的军队。细算起来北洋军阀的迅速战败原因有三:

北伐军蒸蒸日上,北洋军一盘散沙!

1926年,国民革命军已经初具规模,经过了黄埔军校四年的办学,已经为国民革命军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军事指挥人才,形成了正规的军队模式和建制,形成了7个军10万余士兵的军队规模。而此时的北洋军阀处于群龙无首,靠内部互相斗争夺地盘和政治权力的时期。这样一张一弛形成鲜明的对比,尽管南方革命军占据的地盘较小,北洋军阀占据了中国大部分地盘,但是军事作战能力的强弱一目了然。北伐军拥有了相对的优势。

北伐军为信仰,北洋军为钱财!

北伐军队并不同于旧式军阀,北洋军阀是由于有相同的信仰和理想聚在一起的一群人,尽管有些人心怀鬼胎,但是不影响大部分人的心中充满着理想和斗志。而北洋军阀尽管手下士兵众多,但是大多数士兵只不过是为了混碗饭吃,谁有钱跟谁打仗,为其占地盘并且收缴当地的赋税。这些士兵打仗时遇见血气方刚的北伐军,一旦牺牲过大,便作鸟兽散,谁也不愿意为了几个大洋把自己的命搭进去。

有奶便是娘,北洋军阀临阵倒戈!

除此以外,北洋军的将领更是在北伐形势下,及时的转变了自己的态度,临阵倒戈,比如说“铁骨铮铮”的西北军将领冯玉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看到了老冤家吴佩孚被北伐军打败后,及时的转移了阵营,摇身一变成为了北伐军的一支部队,配合北伐军共同对抗北洋军阀,除此以外还有山西的阎锡山也在关键时刻脱离了北洋军阀的阵营,加入了北伐军的大部队。因此尽管战争一开始北伐军只有10万人,北洋军阀拥有着70万余人的部队,但是在实际的战争过程中,两边战壕之中的交战双方的力量对比并不是1:7。最后张学良更是带着父亲遗留下来的东北军改旗易帜,归附了革命军。

蒋需要军功立威,苏联支持北伐!

再说一个深层次的事情,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去世,此时的广州革命军内部权力争斗不止,蒋作为后起之秀急需要一些功绩树立自己的威信,因此才下定决定北伐并且取得了胜利。


珞珈山的猫


诚邀,为何北伐军不过十万却能打到总兵力不下于70万的北洋军阀军队呢?小编以为可以这样理解。



首先,北伐军并不是同时面对三大军阀

虽然直系,奉系,皖系北洋军阀都是北伐军讨伐的对象。但事实上,蒋介石领导的北洋先打孙传芳,后揍吴佩孚,而且1927年后,由于蒋介石搞分裂,成了继北洋军阀之后新的军阀,根本没有对盘踞东北的奉系军阀动过手,张学良是自己自愿改弦易辙的。所以北伐军实际上是以10万大军对战20万的皖系或者20万分直系军队,虽然兵力不占优势,但也没有那么差得那么离谱。

其次,北伐军代表着新力量,斗志旺盛

至少在1927年前,北伐军的实力还是很不错的,尤其是共产党员叶挺将军的北伐团,一个团打垮了北洋军两个师,北伐军斗志昂扬,这与旧军队完全不同,吴佩孚更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欺负欺负北洋军还行,哪里打得过北伐军。先进的力量总归是会赢得未来的,我们的生活中也是一样哦。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大军阀。北伐开始时,吴佩孚有军队20万人,盘踞在湖南、湖北、河南三省和陕西、河北一部。孙传芳有军队20万人,盘踞在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五省。张作霖有军队35万人,控制着东北和北京、天津及津浦路北段。以上三大军阀共有军队75万人,所占地区要么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要么经济极为富庶。而当时的北伐军主要占有两广之地,且总兵力只有10万左右,可谓地盘小,兵力少。可是就凭这10万人,出师北伐不到半年,就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声势震动全国。北伐为什么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北伐前进行了周密的军政准备。首先,政治上,广东革命政府于1925年7月将大元帅府改组为委员制的国民政府,由汪精卫任主席。其次,军事上先后进行了两次东征和一次南征,相继打败了盘踞在东江地区的陈炯明部,镇压了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部在广州的叛乱。消灭了盘踞广东南部的军阀邓本殷部,解放了雷州和海南。接着将国民政府所辖各军统一编组为国民革命军第一至第六军,各军都设有党代表和政治部,负责部队政治工作。广东的统一,国民政府的成立和国民革命军的组编,为进行北伐战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制定了正确的北伐战略。北伐军总司令部根据敌强我弱的客观情况,采纳了苏联军事顾问加伦的建议,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的方针,即“打倒吴佩孚,联络孙传芳,不理张作霖”的军事战略方针。而后的战争进程及结果证明了这个战略方针十分英明正确。

第三,北伐师出有名,属正义战争,得到了广大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为配合北伐,各地工农运动蓬勃开展。北伐军所到之处,各地工农群众倾力援助,尤其是两湖农民援助之力非常之多。更值得称道的是1926年下半年,随着北伐军进军江西,上海工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1927年2月至3月,先后进行了三次武装起义,解放了上海,迎接北伐军进驻上海。

第四,广大官兵英勇奋战,中共党员、共青团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这突出表现在叶挺领导的以共产党员为主的第四军独立团,作战勇猛屡战屡捷,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称号。

另外,北伐战争也得到了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


淮上秋阳


北洋军阀只是在形式上统一,北伐军不一样,原因有以下几点:

北洋军阀末期是张作霖的安国军政府,名义上统一全国,实际只是控制华北的少部和整个东北。

北洋军阀内部包括东北军内部都是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关注国内民生的很少 ,几乎没有。

北洋军阀没有统一的使人振奋的理想和口号。

北伐军的前身是孙中山先生创立于广州的黄埔军校。很多国内进步思想的青年都是黄埔军校生。

北伐军纪律严明,同心同德,有严格的主义(三民主义:民主、民权、民生)和理想。北伐军内部基本没有等级之分,大家都为了一个理想去奋斗。

综合以上所述,北洋军伐和北伐军在一起发生战争,一支纪律严明,思想开化的军队和一支腐化堕落 ,没有理想 ,内部勾心斗角的部队两者相比北洋军阀焉有不败之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