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历史上,英国远征军又一次的敦刻尔克式的撤退,你知道吗?

白杨树下谈历史


英军被称为第二次敦克尔克大撤退发生在远东缅甸,被我们的中国远征军麾下有“中国军神”、“丛林之狐”、“东方隆美尔”之誉的孙立人将军部队所救……



孙立人,国共内战时曾于四平、公主岭等地击败战神林彪。1942年,仁安羌之战蒋介石给他颁发的四等云麾勋章。 1943年,仁安羌之战英王乔治六世颁发不列颠帝国勋章(Knight/Dame Commander;缩写是KBE/DBE)。 1943年,缅甸战役中出色的表现美国总统罗斯福颁发的丰功勋章。 1945年,缅北滇西战役被中华民国授予青天白日勋章。



此人是英军尊贵的亚历山大伯爵1944年升为元帅—— 英军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和远东大撤退的英军主要指挥官。人生格言:友军顶住,我们撤......



英军在缅甸驻军3.5万人和部分仆从军。面对日军进攻毫无战斗力可言,溃不成军,被日军第5军团的日军第33师团,一路碾鸭子般打的屁滚尿流跑的比兔子还快!啥帝国荣耀?啥女皇圣光普照都顾不上了,一路丢盔弃甲,逃命要紧。搞得人家日军先锋追击部队不追都不好意思了连坦克车都没带一路疾驰捡人头……将英军最后约7000人及牧师传教士外国记者等约500人围困于仁安羌。


我们远征军司令部接到英军总司令亚历山大伯爵求救,率部星夜驰援先赶到的我军刘放吾部1000远征军悍不畏死与日军33师团一部2000先头追部队正面接敌,浴血奋战一昼夜将日军打退。日军战死1200,我远征军阵亡408人,伤318人。同时缴获日军战马枪械一批……

仁安羌大捷是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以来,第一次主动进攻日军取得的重大胜利,给危急中的缅甸战局带来一线生机。


英国官方将英军在仁安羌脱险称为“亚洲的敦刻尔克奇迹”,并将4月20日定为“光复仁安羌解救英军日”。


仁安羌大捷后,英印军继续向印度方向撤退,中国远征军为其殿后。侵缅日军如潮水般反扑过来,我方部队遭到极其惨重的损失。

这就是英军二战著名的第二次敦克尔克大撤退——远东大溃退


Qiho


1941年4月6日XTL命名为“惩罚”的作战计划开始了。

面对德军的迅猛进攻,南斯拉夫50个师一退再退。最终国王坐飞机逃往英国,30万人不战而降,创造二战期间11天灭国的“耻辱”记录。

这个地区就剩下希腊了,为什么XTL要极力控制巴尔干呢?

原来这个地区蕴含着丰富油气、矿产等战略资源,又是一个打击英国地中海交通线以及近东、北非的战略要地。

更重要的是为即将到来的入侵苏联的行动提供侧翼保护。

看来国家间没有永远的友谊,只有国家利益。

XTL对这两个国家的进攻开始了。

希军没有南军那么怂,在最开始还顶住了德军的进攻,他们在萨洛尼卡方向有效阻滞了敌人的攻势。

但是南军的迅速溃败,让XTL可以腾出更多的力量来对付希军。

看来,南军和意大利一样,也是“猪队友”啊。

英国不愿眼看着XTL控制巴尔干得逞。

紧急向希腊派出了6个师约6.4万人的远征军,共同协助他们进行防御。

1941年4月9日,萨洛尼卡在对手强大的攻势下最终失守,希军5个多月以来首次向后撤退。

先前希军16个师包围意大利军队27个师,创造以少打多的奇迹,而意军沦为笑柄。

4月10日,德穿插部队穿越莫纳斯提尔隘口向薄弱的防线中部突进,包抄希、英联军的侧后。

希军节节败退。

首相科里西斯自杀身亡。

国王乔治二世摄政。

他命令希军立即向南部港口撤退。

但此时大量希军已陷入了重重包围之中。

4月23日,陷入重重包围的第一集团军在突围无望的情况下投降。

穿插、分割、包围,一记漂亮的“左勾拳”,XTL的“闪击战”又一次奏效。

同一天,英国军队撤至伯罗奔尼撒半岛,从那里开始登船向克里特岛和埃及撤退,

再一次的敦刻尔克式大撤退开始了。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德空军完全掌握了制空权。

大规模的撤退行动只能在晚间进行。

4月26日晚上,英国海军“斯拉马特”号运输舰由于登船人数超限,而导致停泊时间过长。好不容易才在第二天破晓的时候开始起航,但此时天空中突然出现了德“斯图卡”俯冲轰炸机,该舰随即被击沉。

舰上700多人大部分都被随后赶到的两艘驱逐舰救起,但几个小时后这两艘驱逐舰也被击沉,最终的生还者不到50人。

这次撤退总共持续了5天,成功撤出了5.3万多名英军士兵,这批部队同样成为日后反攻欧洲大陆的精锐力量。

4月30日,德先头部队推进至伯罗奔尼撒半岛南端,

至此,德国占领了除克里特岛之外的全部希腊领土,巴尔干地区被XTL完全控制。

德军的“闪击战”固然厉害,但是两国之间不紧密配合,没有形成抗敌联盟,导致被各个击破。

“唇亡齿寒”,谁也没有逃脱被灭国的悲惨局面。

国家间为了利益,可以联盟,也可以成为敌人,这就是政治。

欢迎搜索关注“白眼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