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次七夕情人節過完了,您知不知七夕在明清時代有多流行?

一年一次七夕情人節過完了,您知不知七夕在明清時代有多流行?

舊時“七夕”前後,各戲院都競相演出以牛郎織女故事為題材的節令戲。

牛女故事正式進入戲曲是在明代。雜劇《渡天河織女會牛郎》,直接描寫了牛女故事。《明代雜劇全目》中還有《鵲橋記》,可惜劇本未傳下來。寫牛女故事比較好的戲曲是才女梁孟昭創作的《相思硯》,作品借家喻戶曉的牛女故事作為引子,以“相”“思”兩硯做愛情的樞紐,讓他倆現身說法,在人間實現團圓的夙願,頗富浪漫色彩。

清代是牛女故事戲曲化的輝煌時期。據說舞臺上常演的《天河配》就編演於清末民初。《天河配》寫的是商人張有才兄弟同居,張妻嘎氏挑唆分家,其弟牛郎只分得老牛一頭。哪知此牛乃金牛星下界,他教牛郎去天河竊取天孫織女的衣服。牛郎遂與織女相遇、相知、相愛,後二人成婚,男耕女織,生下一雙兒女。數年之後,王母召織女迴天界,牛郎攜子女追趕,卻為天河所阻。王母允許他們每年七夕相會,屆時,百鳥搭成鵲橋,二人渡河相會。京劇大師梅蘭芳於1921年曾演此戲于吉祥茶園,劇中設計了擺七巧圖、蓮池出浴、鵲橋相會等佈景,在最後一場,從鵲橋下還飛出成百隻鳥雀,一時傳為美談。《天河配》不僅有京劇,還有黃梅戲、評戲、豫劇、秦腔、河北梆子等諸多劇種,且不少地方戲還融進了當地文化的元素,從而使這一古老傳說活躍在各地舞臺上,深受民眾的喜愛。如果翻開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的報紙,在七月份的戲曲廣告中不難發現“戲班爭演《天河配》”和“滿城爭看《天河配》”的盛況。另外,每到“七夕”,清代宮廷專門演出戲曲《七夕承應》《七夕佳辰》《雙渡銀河》等。

《長生殿》是清代戲曲創作大家洪昇的代表作,講的是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故事,照整個情節講,似乎和“七夕”沒多大關係。就因為這位風流皇帝和寵妃楊玉環七月七日之夜在長生殿上對天盟誓,願生生世世結為夫妻,是有感於天上牛郎織女七夕相會的故事。劇名叫做《長生殿》,正是取白居易的長篇敘事詩中“七月七日長生殿”句。在《長生殿》裡,牛郎織女成為唐明皇和楊貴妃愛情的保護神,戲曲將牛女傳說與李楊愛情巧妙融合,足見劇作家傑出的藝術匠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