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型雷達曾迎回十一艘神舟飛船,還護送了長七長五首飛

这型雷达曾迎回十一艘神舟飞船,还护送了长七长五首飞

作為國內一流雷達技術研究所,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3所具有完善的雷達產品型譜。在這些種類繁多的雷達產品當中,有一種雷達獨具特色。它的測量精度和靈活度最高,在我國諸多重大航天工程中都發揮了巨大作用,它們就是測量雷達。

從1995年進入測量雷達領域以來,23所始終堅持自主創新,研製出了我國第一部機動式精密跟蹤測量雷達等明星產品,逐漸從行業新兵成長為測量雷達領域的“國家隊”。

这型雷达曾迎回十一艘神舟飞船,还护送了长七长五首飞

功勳卓越的“回收一號”

在23所的測量雷達產品中,最有代表性的當屬“回收一號”。作為我國第一部精密跟蹤相控陣測量雷達,“回收一號”參加了我國全部的11次載人航天任務。

這型坐落在白雲鄂博草原的功勳雷達在飛船回收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飛船進入黑障區後,就與地面指揮中心失去通訊,23所‘回收一號’雷達可以保持對飛船的連續跟蹤,為著陸場的‘回收二號’‘回收三號’雷達提供引導數據,幫助飛船準確定位、順利著陸。”23所測量雷達總指揮孫建英說。

在多次神舟飛船回收任務中,身在主著陸場的“回收一號”為飛船返回跟蹤提供了重要數據支持。在多年的載人航天任務中,“回收一號”研製團隊因為成績顯著先後多人次獲得國家重大獎勵。

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一號,十一戰十一捷離不開23所回收一號測量雷達團隊高質量的保障。每接到一項新任務,該團隊都會提前制定好縝密方案,並在執行任務前3個月奔赴現場,以現場檢測和後方攻關緊密結合的方式,為任務的萬無一失打好前戰。

為了更好地完成載人航天任務,團隊於2009年對“回收一號”進行了升級改造。對於一個出廠十幾年,相應配件生產廠家大多不存在了的雷達來說,改造任務不亞於研製一臺新設備。但團隊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如期完成了改造任務,並配合用戶出色地完成了試驗任務。

“發現目標!”“持續跟蹤!”“任務成功!”……這樣的聲音在“回收一號”參與的每一次重大任務中重複出現,已經成為“回收一號”最好的描述。

傾力護航宇航任務

碧波激盪、椰林環繞,海南島一隅坐落著兩型23所研製的測量雷達。它們的主要任務是密切追蹤從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的火箭。

自誕生以來,兩型雷達成功完成了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七號和長征五號的首飛以及我國第一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的發射任務。在任務中,它們像“眼睛“一樣盯緊運載火箭上升段,為發射場指控中心實時提供火箭精確座標和徑向速度數據。

由於發射場臨海,設備易受海鹽空氣侵蝕,且海邊多雨和颱風,這兩型雷達時刻面臨著惡劣自然氣候條件的“侵襲”。比如,在長征七號發射前,“百合”“蝴蝶”“威馬遜”等多次強颱風“光顧”海島。

“針對當地典型的熱帶季風氣候,以及常年溼熱多雨、颱風影響頻繁的特點,我們在雷達設計時就對產品環境適應性進行了充分考慮。比如,儘可能簡化裝備,對機箱進行封閉式設計,選擇防腐蝕、防潮性能好的材料,最大程度提高裝備環境適應性,提高產品可靠性。”孫建英說。

與在內陸地區安裝雷達不同,在海島上安裝雷達讓團隊人員“飽受折磨”。島上淡水緊缺,每天實行時段供水機制,每個房間供水的時間不超過20分鐘。補給也是一個月一次,船剛運來時還有蔬菜,一星期後就很難看到綠色。熱帶雨林氣候下,紫外線強烈,每個人都因此脫了一層皮,並且出現皮膚曬傷、關節疼痛。

項目完成後,用戶特意發來感謝信:貴所專家這種以苦為樂的奉獻精神、精益求精的敬業態度,令我們感動。我們的建設與能力形成走在海南發射場建設的前列,與貴所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

23所的測量雷達產品還應用於我國多個測控站,因此,這樣的感謝信測量雷達團隊每年都會收到很多。他們不畏環境艱苦,不怕任務艱難,始終以高性能的產品、高質量的服務為航天發射保駕護航。

除此之外,23所的測量雷達產品還廣泛應用於型號裝備的跟蹤測量,為型號試驗提供精準的數據。

“測量雷達在引領技術發展、培養技術人才等方面發揮著巨大作用。未來,我們將進一步推動測量雷達技術創新發展,拓展測量雷達的應用領域,特別是發力軍民融合領域,為國防事業和社會民生作出更大貢獻。”孫建英說。

通訊員/陳佳佳

監製/許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