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運動戰?有哪些關於運動戰的詳細論述?

用戶52253486495


從二戰開始,衡量一個軍隊是否具有現代化軍隊特質的標準之一,恐怕就是是否具備機械化機動作戰能力。美軍無疑是最早就“超規格”具備這種能力的軍隊,美軍中隨便一個小兵,跑跑腿兜兜風都可以很容易找到一輛吉普車。更不要說大規模作戰,更是全部家當都能裝上輪子、安上翅膀,一陣轟鳴中隆隆開拔!

中國軍隊長期家底貧寒,一窮二白,稍稍像樣的東西不要問都是繳獲。可是光腳不怕穿皮鞋的,人民軍隊在艱苦逆境中壯大,早就練就無數機械化外軍不可能具備的超強適應力和戰鬥力。別看中國軍隊行動全憑“腳板”,可是在戰場上,美軍的車輪子,還真跑不過中國軍隊的“腳板子”。這個在朝戰期間已經得到無數次證明!我軍湧現出來的各種各樣英雄楷模中,就有一類“追擊英雄”,指的就是不畏山高路遠,敢於撒開腳丫子,晝夜兼程追趕敵軍,最後竟然把汽車、裝甲車裡的美軍全殲的英雄部隊。

那麼朋友會好奇並且不解,徒步行軍怎麼可能追上機械化部隊呢?別不信,我們來探討一下。

首先起重大作用的,是中國軍隊在長期革命戰爭中練就的超凡毅力和吃苦耐勞的品質,能夠創作“萬里長征”的軍隊,慣於“運動戰”中消滅強大敵人的軍隊,早就人人練就一雙跋山涉水如等閒的“鐵腳板”,外軍中每每引以自豪的所謂“山地部隊”在我軍看來,隨便一個民兵游擊隊就完勝他們。

單單腳板子過硬還不行,長途急行軍靠的還是無敵的堅強毅力,我軍戰士往往幾天幾夜不合眼,“吃飯睡覺”都在強行軍!我是不是誇張了?沒有!急行軍中的戰士,都是一邊走,一邊吃乾糧,雪地行軍還會就上一捧雪!

睡覺其實是沒有的,戰士們實在走困了,竟然走著路都可能睡著!這種常人聞所未聞的情況下為了不出意外,部隊竟然能想出一個辦法,所有戰士都拉著前邊戰友解下來的綁腿,由前邊意識還清醒的戰士“帶著走”!正是這種可謂“驚天地泣鬼神”的艱苦卓絕,中國軍隊的的確確可以做到“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的“腳板子機動化”。

再看美軍,雖然有便捷的各式軍車,可是路況不好、天氣不好,困了餓了都可能停下來休息抱怨,這正是“龜兔賽跑”的情形,這樣的意志,再快捷的機械化也是枉然。

另一個重要原因,朝鮮半島山高林密,道路崎嶇不平,美軍雖然坐著軍車行軍,但一座座崇山峻嶺就像天然的巨大障礙,汽車七拐八拐跑了半天,地圖上的直線距離其實並沒有多少,而這些高山丘陵對於中國軍隊則“如履平地”,不費太多功夫就能翻越!這樣一來,機械化部隊大半天的風馳電掣,結果等來的還是志願軍早已佈下的“伏擊圈”!

美軍在朝戰中充分領教了中國軍隊腳板子的厲害,他們深知車輪子不一定快過(東方人)腳板子,所以在接下來的越南戰爭中,美軍發明了新的高機動作戰方式——機降戰,一架架直升飛機取代了軍車,成為新的“空騎兵部隊”。

參考資料:朝戰戰史

有什麼意見,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關注微信公眾號:戰爭史,多位專家將在公號中將繼續為您解讀。獨立專業,有種有料,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戰爭史,收看全部戰爭史政治軍事歷史精彩內幕解讀。


戰爭史


運動戰不同於遊擊、陣地戰,是在廣大的作戰空間內實現兵力移動,形成局部優勢,在野戰中殲滅敵人。此種作戰方式在防禦與進攻中都可以,當然也對指揮員有很高的要求。朱棣、陳玉成、傅作義、粟裕都是出色的運動戰大家。

1、朱棣的運作戰

在朱棣漫長的軍事生涯中,很少有死守城池、拼命攻城的記載。他在防禦中是機動防禦,在進攻中也是機動作戰。

(運動戰大家)

靖難之戰初期,南軍進攻,朱棣西征大同,迫使南軍援救,在運動中尋找戰機。

在東場戰役之後,朱棣率軍在夾河一帶行動,平安與盛勇部向中間進攻,朱棣抓住戰機各個擊破。之後在淮河沿線的操作更是達到運動戰的藝術水準。

2、陳玉成

陳玉成十五歲開始參加戰爭,一路上見太平軍在野戰中殲敵人,之後隨著自己的成長與西征的鍛鍊,更是熟悉了運動戰。

(三河戰役)

三河大捷就是面對清軍精銳的攻擊,在行軍中將其包圍,獲得戰役優勢,一舉殲滅。

李秀成的二破江南大營也是機動作戰的手筆。

3、如水作戰傅作義

相對於國府的運動戰水平低下,傅作義基本屬於神一級的戰將,抗戰中的五原大捷,基本是國軍主動進攻取得真正的大捷,此戰中傅作義率部大舉撤退進攻,實在難得。

(五原大捷)

在解放戰爭中,傅作義解圍大同,沒有選擇直接進攻大同城外,而是攻其必救,一舉攻下集寧,獲得戰場優勢,自然解圍。在之後進攻張家口也是如此,可以說他的機動作戰水平一度達到了解放軍層次。

4、粟裕

粟裕是機動作戰的大才,蘇中作戰七戰七捷,在防禦中殲滅大股國軍。

在重點進攻時期,又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殲滅其主力74軍。

(孟良崮戰役)

在豫東戰役中,在野戰中殲滅國軍區壽年兵團。

淮海戰役中,更是在行軍中圍困黃百韜、杜聿明部,並達成殲滅。

(黃百韜)

運動戰對指揮員的戰場把握,軍隊的組織力與戰鬥力都有很強的要求,能指揮運動戰的將軍一般就是可以全天候作戰的將軍。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胡宗南1947年進攻延安的時候,算上馬家軍的部隊、榆林鄧寶珊的部隊總計有25萬人馬,其中胡宗南的嫡系中央軍就有15個整編旅(師)14萬餘人,而為了應對敵人對陝甘寧解放區的“重點進攻”,延安成立的西北野戰軍有多少人呢?六個旅26000人,約為敵之十分之一。



就憑這麼點部隊,彭總率領野戰兵團大打“運動戰”,把胡宗南的部隊徹底調動分散,連續在青化砭、羊馬河、蟠龍殲滅中央軍三個整編旅,“三戰三捷”的戰果不僅初步穩定了西北戰局,更使馬家軍和鄧寶珊兩部被徹底震懾,只出工不出力,使陝北戰場成為胡宗南部隊的“獨角戲”。

所謂“運動戰”是與“陣地戰”相對立的,即不與優勢敵人拉開架勢進行正規的攻守,而是充分利用較大的戰場空間機動靈活作戰,在運動中尋找敵軍的破綻或薄弱環節,在局部集中相對優勢的兵力各個殲敵,運動戰的運用可以總結為:“避敵主力,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各個擊破”,從某種意義上說,運動戰就是大兵團的“游擊戰”,區別在於,運動戰需要部隊不停地行軍走路避實就虛。



“天子第一門生”

在紅軍的早期作戰中,運動戰是人民軍隊的法寶,面對數量眾多、裝備精良尤其是重武器佔絕對優勢的國民黨“圍剿部隊”,紅軍經常是大踏步進行幾百裡的戰術機動,而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在運動中把敵軍的戰場陣型扯得亂七八糟,並且通過不斷的運動牽著敵人的鼻子跑路,國民黨軍哀嘆“肥的拖瘦,瘦的拖死”。而一旦出現有利戰機,紅軍便集中全部主力殲敵一部,幾場仗下來,敵人的圍剿計劃就會徹底破產,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次反圍剿都是這麼取得勝利的。

主席當年就總結出膾炙人口的作戰十六字方針:“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這也是運動戰和游擊戰的精髓。打日本鬼子,八路軍一般都是小部隊作戰,每次以少量敵人為尋殲目標,謂之遊擊戰;打國民黨部隊,每次可以集中兵力消滅師以上建制,這就是運動戰,最精彩的運動戰例自然是“四渡赤水”。

(胡宗南在陝北,右一熊向暉)

但是在蔣介石集中50萬大軍進攻江西蘇區的“第五次反圍剿”中,洋顧問李德提出了“禦敵於國門之外”的戰略指導思想,重武器和彈藥絕對劣勢的紅軍被迫在蘇區邊界與國民黨軍死打硬拼,傷敵三千自損八百,變成了陣地戰和消耗戰。廣昌戰役中,敵人的重炮火力覆蓋紅五軍團陣地,主工事裡一個營的紅軍戰士全部犧牲,氣得彭總大罵“崽賣爺田不心疼”,如此在敵人優勢兵力的圍攻下,紅軍只能撤離根據地開始長征。

回到開篇,胡宗南十幾萬大軍在陝北“武裝遊行”,卻永遠尋找不到解放軍主力進行“決戰”,在追擊過程中部隊只要稍有分散,即被解放軍抓住機會消滅一部,“西安綏靖公署胡主任”苦不堪言,他雖然暫時佔領了延安,一年之後就不得不撤出。



西北野戰軍則越戰越勇,隨後的“沙家店戰役”也是運動戰典範,解放軍突然圍攻榆林,鍾松的整編36師千里來援,解放軍撤圍後卻在敵人的歸途中設伏,全殲該師6000餘人;到劉勘的整編第二十九軍5個旅也因此覆滅後,敵我兵力對比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西北野戰軍開始轉入內線反攻,胡宗南敗局已定,

在抗日戰爭的正面戰場上,蔣介石的運動戰指揮能力就非常糟糕,他總是命令國軍與裝備優勢的日寇進行正面防禦戰和陣地戰,連德國軍事顧問都驚訝:“從未見過如此在乎一城得失者”。國民黨軍隊經常呆板的部署在城市裡、陣地上坐等日軍來攻,最後結果就是傷亡慘重甚至全軍覆滅,常德保衛戰、衡陽保衛戰莫不如此。




(湯恩伯)

湯恩伯是對日作戰中少數擅長運動戰法的國軍將領之一,也因此被華北日寇視為“第一勁敵”,儘管他在抗戰後期表現糟糕,但是在徐州會戰、豫南會戰中都運用運動戰與敵以重創,他所總結的抗戰國軍兩大弱點“機動性和攻擊力不足”,是正面抗日戰場表現不佳的主要原因,也是大多數國民黨軍隊和將領不敢打、也不會打運動戰的理由。


度度狼gg


崤山小虎第233條回答。

關於運動戰,看過電視劇《長沙保衛戰》的朋友們肯定記得第一次長沙會戰時,薛嶽長官對第8軍李玉堂的調動。

薛嶽調動在贛西北正面防禦的第8軍,令其兩天內急行軍200公里,到達湘北前去截堵圍殲日軍106師團。

李玉堂部經過兩天兩夜急行軍按時抵達,並與羅卓英的19集團軍在高安鎮外圍匯合,對佔據此地的日軍第106師團形成合圍之勢,隨後一舉殲滅之


可以說薛嶽這一仗在敵強我弱的態勢下,打了非常漂亮。充分發揮了運動戰的優勢,並在劇中不無得意的說“這就叫運動戰。”

由此也可以看出,薛嶽長官對此役的得意在乎

但如果我說薛嶽長官關於“運動戰”其實是交了“學費”的,希望不會被“國粉”們噴吧……



薛長官的“老師”就是我們偉大的毛主席。

“四渡赤水出奇兵”。可以說是毛主席軍事上的“得意之舉”了,這場由他親自指揮的戰役,也是戰爭史上以少勝多、運動殲敵的光輝戰例。

由此四渡赤水也是運動戰的典範。毛澤東充分利用敵軍各兵團之間的矛盾,靈活指揮紅軍運動於川黔滇邊界、穿插於敵重兵集團之間。當發現敵人的弱點時,立即抓住有利戰機,集中兵力,殲敵一部,由此牢牢地掌握戰場的主動權。


而薛長官正是此役中繳納了昂貴的“學費”,不過也算是學有所成吧。

不僅是薛長官,蔣委員長關於“運動戰”也是交過學費的,而且對此還進行了深刻的反思。


1947年,蔣介石無意得到一本解放軍的《戰鬥手冊》隨深刻反思:

“我軍不知採取運動戰,不知主動進攻敵人,只知以“穩紮穩打、保存實力、觀望不前”之掩飾口號。或株守一地,或陣布長蛇,首尾不能相應,予敵以運動集中、各個擊破我軍之機會。”

由此可見,運動戰之魅力、之偉力。

最早系統提出運動戰策略及具體要義的便是毛主席。運動戰兩條主要原則:


一是用空間換取時間。

就是通過不斷的運動,轉換陣地,使敵人疲於奔波,同時分散敵人的兵力,或者主動遊走,避敵鋒芒。概括起來八個字“避敵主力,誘敵深入

”。也就是傳說中的“風騷走位”。

二是在運動中發現戰機。

不能一味地就是拖延、轉移,要善於在運動中發現戰機,並集中優勢兵力,殲敵一部。概括起來也是八個字“集中優勢,各個擊破”。也就是傳說中“是時候表演真正的技術了”。

以上就是小虎關於運動戰的一些淺薄之間,還請各位有實際作戰經驗的老兵,多多指教。

題外話:謝謝你的閱讀。歡迎關注小虎,小虎作為一個老兵自媒體也需要您的支持。多謝了。


哨兵小虎


運動戰是相對於陣地戰而說的,陣地戰往往在戰爭相持階段,雙方誰都不好一下子吃掉誰,就行成了挖塹壕對峙的攻守陣地戰,有攻我守,相互廝殺。而運動戰則是解決迂迴、穿插、包圍,在運動中尋找時間空間的有利因素,實現殲敵之目的。就此而言,閃電戰、游擊戰都是運動戰的一種,中國人民解放軍就特別善於在運動中殲滅敵人,往往用鐵腳板跑過了四輪汽車,從而用堅強的毅力實現了空間與時間的利弊轉換,取得了很多以劣勢兵力佔勝優勢兵力的戰例。

四渡赤水,解放大西南、甚至長征等都是運動戰的良好戰例。

德國在二戰期間用已方的坦克集群的快速機動能力,閃擊前蘇聯及歐洲其它國家,實現了戰役上的階段勝利。法國固若金湯的馬奇諾防線成了運動戰的笑話,德國的迂迴就避開了正面的交鋒,將法國的優勢消減成了最大劣勢。快速靈活機動是運動戰的特點,而死板、固定、機械的防守陣地完全成了擺設。因此運動戰將是未來戰爭的主要戰爭樣式,大規模的陣地戰將很可能不會再出現了。當然,巷戰、城市戰等不適宜大規模機械化介入的零星或小規模戰爭中,仍會有拉鋸式的陣地戰。

當然,軍事理論是隨著武器平臺的不斷演進而發生變化的,在信息高度透明的情況下,運動戰也許也不再適應新形式的戰爭需求了,取而代之點穴戰、信息戰、滲透戰、封鎖戰、壓制戰等新的戰法不斷湧現。

兵者詭道,戰無常法,需要什麼樣的戰法要根據戰爭的環境、目的和指揮員的風格與意志等因素綜合判斷,實施。


華豎


按照軍語的解釋,運動戰是陸軍正規兵團在長的戰線和大的戰區從事戰役和戰鬥的外線的進攻作戰形式。

運動戰是解放軍在解放戰爭中採取的主要作戰形式。和西方國家的機動作戰相比,運動戰最大的區別是沒有一條明確的戰線,敵我雙方的部隊在大的範圍內混雜在一起。運動戰屬於非線性戰役形式。

對於運動戰來說,就必須要說到游擊戰,可以說運動戰是游擊戰的升級版,但是運動戰是正規的野戰兵團實施,而游擊戰則是以非正規武裝為主要的實施對象,而游擊戰還是遵照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的原則,而運動戰這種戰役的隨意性就要小的多,運動戰的計劃性要遠遠強於游擊戰,而且運動戰在實施過程中會適時的轉化為其他戰役形式,比如攻堅戰或者陣地戰,而游擊戰肯定是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對於運動戰的描述還是要遵循毛主席的十大軍事原則。

對於運動戰的主要戰例比較多,其中四渡赤水,還有解放戰爭中的三下江南是比較典型的戰例。都是通過大踏步的進退來調動敵人,通過運動尋找戰機,有個比較形象的說法就是不管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集中兵力,消滅敵軍的一路,然後再視情況轉移兵力打擊另外幾路敵軍。不過四渡赤水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擺脫敵軍的追擊,殲敵的情況並不多。

運動戰的主要特徵就是通過機動來爭取主動,通過運動來尋找戰機,所以運動戰的最大的問題是解決走和打的關係,走是為了打,打要方便走,兩者相結合才能取得最大的收益。

對於運動戰來說,總的方針就是游擊戰的十六字訣和十大軍事原則,不過這些原則都是要根據時代的不同而作出調整,包括十大軍事原則。


有痰


運動戰,顧名思義,就是在運動中,展開於戰役和戰鬥上的進攻,從而達到消滅敵人一部,或若干的目的。其一般適合於外線作戰。

①條件:正規兵團在較長的戰線和較大的區域的作戰。

②方法:出奇不意,包圍敵方。

③特點:速戰速決,消耗敵方。

④效果:震懾削弱敵方的戰鬥意志,為較大戰役的實施提供客觀的依據。

在中國的解放戰爭中,我軍經常釆用,取得了較大的勝利。


馬到公成1



唐自寅


長征就是運動戰,游擊戰是個典型,依託地型地貌,或誘敵,或直撲,或夾擊,或包抄……靈活運用戰術,快速出擊,快速轉移,這應該就是運動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