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10传奇,为什么当年有人说不如买苏-27?

歼-10战机的研制,被称为“10号工程”,1984年立项,成飞负责。如今距离其样机建造正好过去了20周年。这20年见证了中国空军、中国航空业的发展,是中国人自主研制的代表作。其间,曾遭遇各种艰难险阻,曾经有人提议不如买苏-27,歼-10干脆下马。

歼-10传奇,为什么当年有人说不如买苏-27?

在1984年立项时,空军要求2000年投入使用,要具备超音速格斗性能,兼顾高速截击需要,有较强的超视距作战能力,航电先进,航程足够大,还能够对地打击。这几乎是当时空军对战机各种需求的大集合了。

相比于此前与兄弟单位在立项上的竞争,1984年起才是艰辛研制过程的第一步。对于当时的中国航空工业来说,歼-10太过超前。这是它能够胜出立项的原因,也是后来遭遇各种质疑的原因。当时许多需要的技术没接触过,发动机更是不知在哪里。有人甚至问总师宋文骢,一架战机的研制周期很长,能成功吗?言外之意,有生之年能看到歼-10的成功吗?宋文骢说,能否活着看到还不知道,但歼-10一定能为中国航空培养大量人才。

歼-10传奇,为什么当年有人说不如买苏-27?

宋文骢改革管理,在机制上为歼-10的成功研制打下了坚实基础。“缺钱”是最大的拦路虎。1989年,中国一个军事代表团到前苏联考察访问,苏-27SK让很多人为之震撼。回到北京后,一些将领提出,歼-10仍未踪影,不如省钱进口苏-27。刘华清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请宋文骢发言。宋文骢解释,苏-27SK确实优异,但歼-10有自己的特点,两者可以相互配合。刘华清说,苏-27再好也是别人的孩子,歼-10才是自家的孩子,无论多么困难都要搞下去。

歼-10传奇,为什么当年有人说不如买苏-27?

1991年,歼-10样机组装完成,但实际上也只是个全尺寸模型,里面很多设备还没有,只是用木头雕刻代替、纸盒子填空。时任空军副司令员林虎叫上各大军区空军主官参观这个模型,新布局和现代感让人对歼-10有了感性认识,应该说加了不少印象分。1997年,歼-10真正的样机制造成功,1998年首飞成功,在多少年后,人们都看到了宋文骢与试飞员雷强等英雄们泪洒现场的画面。

歼-10传奇,为什么当年有人说不如买苏-27?

歼-10首飞成功后,宋文骢将试飞组织工作交给杨伟,专心研究下一代战机气动设计,提出了“小展弦比升力体鸭式布局”。杨伟成功地接过了歼-10的接力棒,后来还成为了歼-20的总设计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