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工電臺」老黨員楊和平:詩情繪遠方(王麗霞 格拉丹冬)

關注甘南組工 一秒找到組織

「组工电台」老党员杨和平:诗情绘远方(王丽霞 格拉丹冬)

組工電臺

「组工电台」老党员杨和平:诗情绘远方(王丽霞 格拉丹冬)

“傳播黨建好聲音”

“搭建交流新平臺”

“聚合人才大能量”

本期文案

「组工电台」老党员杨和平:诗情绘远方(王丽霞 格拉丹冬)

本期文案由臨潭縣委外宣辦副主任王麗霞撰寫。在從事宣傳工作的數載春秋裡,越來越喜歡用樸素的文字記錄平凡的人,越來越容易為一些苦難和美好深深動容。在田野的清香和村寨的陽光裡,她用心見證並記錄那些微小而不凡的感動,給予自己繼續前行的力量和勇氣。

本期主播

「组工电台」老党员杨和平:诗情绘远方(王丽霞 格拉丹冬)

本期音頻由合作市堅木克街道辦幹部格拉丹冬錄製,作為一名剛剛大學畢業參加工作的年輕幹部,在參加了甘南州委組織部、甘南州教育黨校聯合舉辦的“藏漢”雙語培訓後,帶著滿腔熱血走上了新的工作崗位。他也呼籲更多的年輕人一起努力,一起投入到建設美好幸福新甘南的生動實踐中。

各位聽眾記得為“組工電臺”的非專業主播點贊,鼓勵更多黨員幹部加入其中~

「组工电台」老党员杨和平:诗情绘远方(王丽霞 格拉丹冬)

如果你有播音配音方面的專長與愛好,如果你有寫作撰文方面的信心與特長,如果你滿懷才藝正待施展,甘南組工希望能找到你,在這裡貢獻你的才情、亮出你的聲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小夥伴一起成長~

——滑動查看音頻全文——

老黨員楊和平:詩情繪遠方

王麗霞

人物簡介:楊和平 男 藏族,一九五四年生於臨潭。現為甘南民族師範學院美術系客座教授。畢業於西北師範大學美術系,師從著名美術教育家陡劍岷先生。大學畢業後一直在臨潭縣文化館從事美術培訓工作,為臨潭培養出近百名優秀美術人才,創作了大量表現甘南家鄉美好景色的作品,並多次在省、州展覽中獲獎。

遇見楊和平先生,算是偶然。在此之前,我僅從攝影老師高雲口中得知,他是臨潭本土非常優秀的畫家兼攝影家。

初見他,是在前不久的“洮州行”青年大講堂上。並非想象中藝術家的樣子,樸素到幾乎不被人注意,書卷氣很濃的他,始終微笑,安靜沉默,很少出現在鏡頭中。

走近之後才知道,在那副平均度數為1000度的眼鏡下,是一雙善於發現和創造美的眼睛。

在與母親、妻子共同生活的舊平房院子裡,楊和平先生向我展示著近十年創作的部分油畫,講述作品背後的故事。我確信,眼前的淳樸老人,是一位至情至性的藝術家,是一位歷經歲月滄桑、內心飽含熱愛的老黨員。

1970年,生活在臨潭縣城的楊和平一家被下放至長川鄉海拔最高的木地坡村春尼尕布社,與藏族群眾一起生活、勞動。海拔三千米以上的艱苦生活成為他努力學習的動力。

對於19歲的楊和平而言,學習繪畫是個意外。他更喜歡數學,經常可以為解一道數學題一整天不吃不喝不動。

1973年,文革中僅有的一次高考,西北師大美術系給了甘南一個特招名額,19歲的楊和平報考並被順利錄取。

那一年,沒有任何繪畫功底的楊和平遇到了一生中最好的老師——陡劍岷先生。

西北師大三年,楊和平付出了比其他同學多出數倍的努力。從對繪畫一無所知的小白,成為全班素描功底最好的優等生,甚至老師們都借他的素描作品給自己的兒女臨摹。

也因此,得到了陡劍岷先生的特別關照:遇到難題可以隨時請教,甚至可以去老師家裡找專業書籍學習理論知識。

早期的西北師大美術系對學生的培養目標並非畫家,而是中小學美術教師,也就沒有細分畫種。國畫、圖案、水彩、水粉畫他都學過,只是受陡先生影響,他更喜歡油畫。

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楊和平是幸運的。除了免費接受大學教育,每個月還享受18元錢的生活補貼。

他拿出15元錢吃飯,節省出三元,加上家裡寄去用於添置衣物和生活用品的零花錢,全部購買繪畫材料。到畢業返鄉時,大量繪畫材料導致他的行李嚴重超重,不得不分攤給其他四名同學幫忙捎帶。

可以自由創作,可以輔導學生,大量宣傳畫也是練手的有效途徑。他被安排在適合發揮自己特長的單位——縣文化館。

在除了紅、黃、藍三色廣告外沒有任何其它顏料的臨潭,他由蘭州帶來的繪畫材料整整滿足了自己和學生四五年的創作學習。也正是這些洋氣的材料,幫他為臨潭向全國高校輸送了近百名美術專業學生。其中不乏牛學勇、武尚文、馬麟、馬明等優秀畫家。

他繼承了陡劍岷先生對待學生時一絲不苟、毫不保留的教育品德。成家前,他在文化館上班,學生們就在文化館的小房子裡練筆;他去下鄉,學生們就跟到村裡寫生。結婚後更甚,常常把學生帶到家裡,管吃管住管材料,免費輔導。

比起當下五花八門的高學費培訓班,楊和平一直在用滿腔熱情為全縣美術愛好者服務。

改革開放之初,他的水粉畫《紅軍是咱的親兄弟》《長大當個科學家》入選全省美展並取得名次,個人被吸收為甘肅省美術家協會會員。當時全甘南州共五名省美協會員,其他四名分別為劉魁、楊林、楊力行、陳元武,都比他年長。

1976-1979年間,陡劍岷先生的戶外寫生都帶著楊和平。短則三四個月,長則七八個月。三年間,他們走遍了洮河的溝溝坎坎。在老師的悉心指導下,他創作出了數量可觀的優秀作品,色彩表現日趨成熟。

1982年,受臨潭縣委縣政府邀請,他與陡劍岷先生共同創作的“洮水流珠”“蓮峰聳秀”“迭山橫雪”等大畫幅油畫作品,被臨潭縣委、縣人大、縣政府永久收藏。

一切美的姿態,歸於自然。而藝術作品呈現給人的美感,與創作者為之付出的艱辛是成正比的。他與陡劍岷先生一樣,堅持寫生,不忘“藝術為人民服務”之初心,足跡遍佈甘南的河流山川、森林草原。

在三千米以上海拔的牧民帳篷裡一住數月,在寒冷的冬季持續寫生一個多月,在不見人煙的森林中迷路,甚至遭遇生命危險……

一旦創作出滿意的畫作,就會忘了所有的艱苦跋涉。

很多藝術家認為,生活與藝術不能兩全。他在不斷捨棄,卻也不斷用有限的時間熱愛生活、投入創作。

1982年後,楊和平突然中斷創作,長達27年。原因不得而知。也許遺憾,卻也是經年沉默後藝術靈魂的昇華。

合作民族師範學院美術系主任喬大林這樣概括他棄筆的27年:“和平的筆停了,但腦子裡的創作從未停止。”

到2010年提畫筆再畫時,他已年近花甲。手生,但經過短暫的練筆,作品質量卻突飛猛進。期間,他的學生牛學勇鼓勵他離開臨潭,到首都北京專心創作,被他婉言拒絕。它要將所有熱情傾注在生他養他的山川河流上。

心中有大愛,才會如此赤誠。

齊白石先生說:“像我者亡。”以此為動力,楊和平潛心學習。在寫生過程中,再次受到陡劍岷、周大正等著名畫家指導,逐漸探索形成自己的創作風格。

直到有一天,陡劍岷先生毫不遮掩地表揚:和平,我畫了很多洮河兩岸的山,還沒有像你畫的這樣生動、自然、充實而且有光感。你的畫早己到達成熟的境界,你的創作,使自然山河,得到了美的再現!這就是藝術的目的。

他意識到,自己深愛的故鄉,正是很多人心中的詩意遠方,這條藝術之路,剛剛開始。

如今,64歲的楊和平仍在悉心照顧90歲高齡的母親。沒有充足的時間出門寫生,便創作出溫暖的“房前屋後”系列小畫。

受祖輩父輩影響,他滿足於不愁吃穿的生活,從未動過賣畫的念頭。用他的話說:只要想到賣畫,就要迎合市場,影響作品的藝術品味。

有同行這樣稱讚他:做一位德藝雙馨的藝術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楊老師就是一位克勤克儉、謙虛謹慎、淡泊名利的藝術家。

陪伴家人時,想象著遙遠的山水與曠野的牧歌。置身山水中,也會牽念家中老小的柴米油鹽。

叔本華說,要麼庸俗,要麼孤獨。他首先熱愛生活,而後用思想流浪。

這種狀態成就了畫作的獨特氣質:厚重的山河木石上,總透露出樸實的生活氣息。緊湊的房前屋後,又暗藏著大自然的芬芳澄澈。

美國馬斯金格姆大學美術系教授孫焱這樣評價楊和平的作品:那些層巒疊嶂在畫家筆下獲得了豐富的生命力,瞬息萬變的光影表現恰到好處。他的畫作,在人們對自然資源無止境的摧殘和過度索取過後,將永久保存下來,成為滋潤後代的精神食糧。

當他認真地說,最大的願望就是跟隨老師陡劍岷先生一直畫下去時,在我眼前浮現出一幅畫:兩位老人在山野間凝神寫生,身後,雪山、森林、河流、石頭、野花、帳篷外的炊煙和牧歸的人,漸次展開……

「组工电台」老党员杨和平:诗情绘远方(王丽霞 格拉丹冬)
「组工电台」老党员杨和平:诗情绘远方(王丽霞 格拉丹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