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2018車企大變革

車東西(公眾號:chedongxi)文 | Origin

2018年,這或許是汽車產業史上最動盪的一年,傳統車企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浪潮。

這一年,大眾、戴姆勒、FCA、雷諾日產三菱聯盟提前經歷了一把手的更迭。

這一年,汽車行業的寒冬降臨,傳統車企面對充滿巨大不確定性的未來,紛紛變陣。

深度空前的集團間合作,力度空前的組織架構更迭。一場場裁員正在上演,一筆筆面對新技術的投資砸下。

車企的劇變之年,走到風口浪尖。

特寫:2018車企大變革

被換掉的集團CEO們

形勢之變,常顯於人事之變。2018年,有3位傳統車企的掌門人,經歷了意料之外的“下野”。

1、寶馬舊臣攫取大眾權杖

2018年4月13日,德國沃爾夫斯堡,全球最大的汽車集團大眾,完成了最高權力的更迭。前任CEO穆勒下,新任CEO迪斯上。

事情有些反常。

要知道,穆勒2015年才上位,他在大眾集團的任期合同還剩兩年,並且他還是在大眾內打拼了數十年成長起來的“自己人”。大眾集團的上一任CEO文德恩,也是一位大眾的老員工。

相較之下,迪斯是2015年才從寶馬集團董事位置上過來的“外來者”。

特寫:2018車企大變革

▲大眾汽車集團現任CEO 迪斯

但大眾正在經歷集團有史以來最大的變革,而穆勒這位大眾老兵已經呈現出了懈怠,要平衡這家全球一年賣出1000萬臺汽車集團的新老業務,應對排放門帶來的種種後遺症,難比登天。

要完成這樣的任務,沒有集團內部種種利益糾葛的外來者,或許正是最佳人選。

迪斯沒有讓渴望變革的大眾失望。

在升任狼堡新主人的第一天上午,迪斯就給大眾內部員工群發了一份電子郵件。

“我們並不是要改變已經制定的戰略,此次機構調整的目的是要加快實施既定戰略,競爭的加劇和改變促使我們必須跑得更快。”

新官上任,果然有幾把火:

半年時間,大眾集團旗下12個品牌進行拆分的計劃開始執行,集團內部的架構被精簡。11月初,迪斯“代表”傳統車企,破天荒承認谷歌Waymo的無人駕駛技術領先,並提議斥資137美元收購Waymo 10%股份。11月中旬,大眾集團史無前例的“500億美元計劃”出爐,未來4年,它們將被投入到電動車、自動駕駛、出行服務等新業態中,幫助大眾成為一家科技公司。

那個在革新賽道上看起來掉隊的大眾,在迪斯的帶領下,開始了加速追趕。

2、戴姆勒的首位非德國籍CEO

2018年9月26日,留著標誌性八字鬍的戴姆勒集團掌門人蔡澈,也被集團官宣,將在不久後迎來自己任期的終結——2019年5月,比計劃中提前了7個月。接替他的人是戴姆勒的研發總監康松林。

自2005年出任戴姆勒克萊斯勒集團董事長一職(當時戴姆勒與克萊斯勒還未拆分),蔡澈已經為戴姆勒做了13年的“車長”,帶領戴姆勒尤其是奔馳品牌上演了王者歸來,在2016年重新成為豪華車市場的銷量冠軍。

但對這樣一個大功臣,戴姆勒給予的待遇卻是提前退休。

外界分析認為,蔡澈的任期被縮短,是要為戴姆勒在2018年的利潤下滑背鍋。但另一重因素同樣值得關注——在汽車行業風起雲湧的2018年,戴姆勒的董事會或許感覺到,這家百年老店,真的需要一位更加年輕、更敢拼的舵手來打開局面。

特寫:2018車企大變革

▲圖左為蔡澈 圖右為康松林

就在2018年9月4日,奔馳面向新時代的純電動SUV EQC發佈,然而其電驅性能與智能化水平相較於標杆特斯拉,都顯得平庸,讓人不免失望。

此時,距離奔馳喊出“瞰思戰略”——面向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的轉型計劃,已經過去兩年。但拿出來的產品顯然沒有那麼強的說服力。

儘管沒人責怪蔡澈轉型不力,但EQC的發佈卻證明了一個道理,面對新的技術趨勢,傳統車企並非一上場就能大殺四方。傳統路徑影響下,本該是體現“新”的轉型之作,反倒顯得四平八穩。

而明年將上位的新任掌門人康松林,與大眾的迪斯一樣,也是一位外來者——戴姆勒集團首位非德國籍CEO。

更重要的是,康松林與蔡澈不同,不是車企傳統工程師出身,而是財務出身,理論上受到技術的條條框框限制更少(不過戴姆勒仍然將其放在了研發總監崗位上予以歷練)。

據稱,康松林在工作中更加推崇硅谷的管理方式,更大限度地鼓勵創新。

康松林的提前上任,實質上代表了戴姆勒加速轉型的期望。

3、日產雷諾聯盟“分裂”

當大眾、戴姆勒的掌門人以一個相對體面的方式進行了權力的交接,2018年11月19日,當全球最大的汽車聯盟——雷諾-日產-三菱聯盟的董事長卡洛斯·戈恩走下飛機,卻發現一副手銬在等著他,戈恩涉嫌的罪名是“瞞報約90億日元(約合5.5億元人民幣)收入”。

特寫:2018車企大變革

▲雷諾日產聯盟董事長卡洛斯·戈恩

試圖將戈恩送進監獄的是他的老部下,日產CEO西川廣人。兩人共事十餘年,在2017年時,西川廣人才接替戈恩的位置當上了日產一把手。對提攜之恩為何報以控訴?

在戈恩被捕後,日產方面即刻召開了發佈會,CEO西川廣人在歷數了戈恩的種種經濟罪狀後,扔出的一句話成為關鍵“戈恩試圖將日產打造為’戈恩王國’,抹殺日產的傳統與尊嚴。”

據外媒報道,在日本警方逮捕之前,戈恩試圖推動雷諾日產三菱聯盟合併,真正組成全球最大、可與大眾、通用正面抗衡的汽車集團。

更早之前,戈恩是聯盟內部電動化的主力推動者,無論是暢銷全球的日產聆風,還是沒那麼常見的雷諾ZOE,都是他在電動汽車進入主流視野之前推動起來。如果聯盟合併,那麼戈恩將有更大的空間整合資源朝向新技術進行研發。

但對於被法國人掌握了最高控制權的日產來說,合併似乎是一件吃虧的事。2017年的數據顯示,雷諾日產三菱聯盟中,日產全球市場銷量為581.6萬輛,雷諾的銷量只有376.2萬輛。日產貢獻了933億歐元收入,雷諾卻只貢獻了587億歐元。

坊間傳言,為了避免合併失去獨立性、被雷諾拖後腿,日產謀劃了這次“政變”,戈恩鋃鐺入獄,丟掉日產董事長的位置。然而雷諾方面卻力挺戈恩。原本親密無間的盟友,一時成為了“仇家”。

然而,看看此時世界上其他汽車巨頭的舉動,或許可以理解戈恩的急迫——儘管將雷諾日產三菱聯盟合併可能會傷害日產的感情,但面對汽車行業前所未有的挑戰,合併抱團有可能是最正確的那條道路。

特寫:2018車企大變革

抱團取暖的汽車巨頭

當你面對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時,叫個人一起組隊是明智的操作。對龐大的車企來說,儘管步驟要複雜得多,但道理也一樣。

越是巨大的困難,則推動車企走到一塊的勢能也就越大,包括那些看上去永遠也不太可能合作的對象。

1、百年冤家冰釋前嫌

昨天,戴姆勒(奔馳母公司)與寶馬的合資出行公司獲得了美國反壟斷部門審批,將與明年1月成立。

今年3月28日,汽車行業競爭了102年的戴姆勒(奔馳母公司)與寶馬宣佈,將汽車共享、按需出行、網約車、泊車、充電五大業務進行合併,雙方建立合資子公司專門負責,各持股50%。

在過去的一百年中,戴姆勒與寶馬在汽車行業捉對廝殺,尤其在豪華車領域,打得不可開交。然而,對傳統車企日後將空心化的恐懼,讓兩個百年冤家走到了一起:

Uber等網約車平臺正在用愈發便利的用車服務,一步步摧毀傳統的購車需求;特斯拉與特斯拉的中國門徒們,用智能電動車在傳統車企的門前叫陣;而自動駕駛的熱潮又讓谷歌、蘋果等科技公司有機會掌握汽車行業的大殺器。

如果不想做新式出行公司的打工仔與代工廠,傳統車企只能主動變為出行服務公司。而上述業務無一不需要大量的技術與資產投入,對現金儲備並不十分充裕的車企來說壓力山大。

戴姆勒與寶馬強強聯合,則可節約資本、增強技術,發揮規模優勢——奔馳的汽車共享業務較強,而寶馬的充電業務相對領先,在完成合並之後,雙方的汽車共享與充電業務,規模都將位列全球第一。

而最近的消息還顯示,戴姆勒與寶馬的合作還有進一步深化的可能。12月19日,彭博社爆料稱,寶馬與奔馳正在洽談全面的戰略合作,涉及的領域包括純電動平臺研發、動力電池、自動駕駛。

看一下三個領域單純一個項目的消耗,就不難理解兩位冤家為什麼要深化合作:

大眾為其純電動車型準備的MEB平臺,為了保證通用性與性能,目前已經耗資60億歐元(約合人民幣470億元)。特斯拉為生產動力電池包建設的Gigafactory,總投資5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45億元)。至於自動駕駛,通用Cruise已經手握近50億美元的融資,但他們仍然無法良好解決無人車對動、靜態物體的識別預判。

摒棄前嫌一致對外,是兩家百年老店的生存智慧。

2、大眾福特結盟

主力產品是豪華車型的奔馳(戴姆勒)與寶馬門當戶對,又同是德國車企,提供了良好的合作基礎。另一邊,兩家車企則試圖跨越國別的界限與大洋的阻隔,組建一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汽車聯盟。

2018年6月19日,大眾集團與福特集團宣佈簽署諒解備忘錄,準備結成戰略合作聯盟。

大眾集團2017年全球銷量1070萬臺,而福特也售出了超過600萬臺車。兩者一旦聯盟,其體量將遠超雷諾日產三菱的1000餘萬臺銷量規模。

在雙方的發佈中,最先被釋放的消息是商用車領域可能存在的合作。但隨著時間推移,雙方的溝通加深,兩方都意識到,他們應該攜手的領域比想象中更多。

10月30日,大眾集團首席財務官Frank Witter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不排除與福特共享大眾自身MEB電動化平臺的可能——MEB,是大眾斥資數百億打造的純電動平臺,承載著大眾在電動化時代打天下的各系列車型,可以說是大眾壓箱底的成果。

福特如果能拿到這一平臺,對福特發展新業務可謂是雪中送炭——福特在電動化上的成績一直乏善可陳,首款純電動車的亮相時間排到了2020年,乃至於今年為了業績在北美地區直接開起了“倒車”——停掉轎車業務,專做高排量、高利潤的大型燃油車。

將這一平臺向福特開放,可見大眾組建聯盟的誠意。

不過事實證明,大眾敞開胸懷也是有所圖的。今年11月1日,新的消息傳出,大眾可能會向福特的自動駕駛公司Argo.ai投資超過10億美元,以分享後者的技術研發成果。

Argo.ai的創始團隊,曾經是谷歌Waymo、Uber無人駕駛團隊的關鍵技術人才。而在這一消息傳出不久之前,大眾新CEO迪斯試圖收購Waymo股份的提議才被董事會駁回,大眾此時需要一個自動駕駛技術公司作為投資標的。

特寫:2018車企大變革

▲剛剛被福特收購的Argo.ai

此外,大眾還試圖通過與福特的聯盟關係,利用後者的閒置產能,在美國生產純電動車。集團CEO迪斯親自確認了這個消息。北美汽車市場,一直是大眾汽車久攻不下的一塊心病。而特斯拉正憑藉量產的Model 3,在北美把包括奧迪在內的一眾中級豪華車打得滿地找牙。

作為全球三大單一電動車市場,北美寸土必爭。面對電動化時代,大眾試圖藉助與福特的合作實現無需重新建廠、低成本的本地生產,撬動北美市場份額。

由此, 大眾與福特的合作,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裡,從想象力有限的商用車領域實現了向電動車、自動駕駛研發乃至車輛生產製造等方面的全面拓展。史上最大車企聯盟,已經近在眼前。

3、國汽集團呼之欲出

環球同此涼熱,跨國車企為生存合縱連橫之時,在國內,一場關於國有車企的合併,也被提上了日程。

2018年7月,一汽、東風、長安組建合資出行服務公司,在去年三方的戰略合作框架上邁出了實質性一步。但很快,無論是吃瓜群眾,還是業內人士,都認為只是“前兆”。

這年10月,寶馬增資控股華晨寶馬,打響外資車企突破50%股比限制的第一槍,國內車企,尤其是高度依靠合資業務的國有車企們,股價應聲而跌。

在這些企業中,自主品牌往往負責虧損或者保本,賺錢的都是合資業務。然而,在2022年乘用車企業外資股比限制取消的發改新規下,他們的好日子將會走到頭。

一個直觀的數字是,2017年,長安、東風、一汽自主品牌乘用車總銷量不到300萬輛,不及大眾一個品牌在國內的交付量。

如果國內的品牌不進行整合,發揮規模效益,很難想象,隨著中國汽車市場開放程度不斷提高,效率普遍較低的國有車企們,未來的路將會多艱難。

今年11月,一份一汽、東風、長安的合併方案開始在網上流傳:三大國有車企將在2022年之前合併為“國汽集團”,研發將被統一,品牌將被縮減至2-3家,所有領導將會競聘上崗。

雖然這份方案未被證實,但未來他們的自主產品要博一塊市場,必須集中資源進行突破,集團間進行整合,是一條絕佳的路徑。

需要注意的是,根據彭博社的消息,2018年,是10年以來全球車市銷量首次下跌。車企們同時面對著三重考驗——

1、全球車市增長的發動機中國市場停轉,乃至領跌。汽車的增量市場開始轉為存量市場。2、中美貿易戰在全球(並不只是中美)範圍內推高了汽車的製造成本與交易成本,車企利潤率普遍下滑。3、面向汽車四化的新技術競賽進入白熱期,動輒數百億美元的投資,實際上只有寥寥數家車企可以憑自己的力量消化。

三重壞消息疊加起來,2018年的車企面臨的情形是雪上加霜。

但與此同時,車企們的跨界競爭者們,蘋果、谷歌乃至BAT糧草頗豐,但蘋果一家公司的市值(7400億美元),就可以抵平大多數車企之和。

當外部傳遞而來的壓力大過了一家車企承受能力之時,一場車企間的重新整合,只是時間問題了。

當然,其中不乏會出現一些意料之外的浪花——比如雷諾與日產之間的糾葛。但汽車集團的再規模化,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大勢。如果反壟斷法允許,或許我們將見證規模前所未有的巨型汽車集團的誕生。

特寫:2018車企大變革

一場面向未來的拆分自救

詭異的是,在前所未有的變局中,車企一邊試圖拉幫結派形成合力,另一邊卻又在“自我拆解”。戴姆勒與大眾,都是這樣“精神分裂”的選手。

2018年7月27日晚,戴姆勒集團的一紙公告,宣告了戴姆勒將會一分為三——移動出行集團、貨車/巴士集團、梅賽德斯奔馳集團。在此之前,戴姆勒由金融、貨車、客車、奔馳乘用車、奔馳廂式車五個事業部組成。

這場戴姆勒史無前例的組織架構大變革要花費近三年時間與1億歐元,將近30萬戴姆勒員工被重新分配,可以想見其中的痛苦。

但對於戴姆勒來說,這是必須的動作。

戴姆勒拆分公告前的2018年第二季財報中,集團當季淨利潤18億歐元,比去年同期的25億歐元下滑7億美元,下跌28%。戴姆勒以汽車銷售製造為核心的業務正在走下坡路,然而出行服務的用戶量卻比去年增長了61%,達到了4240萬人。此消彼長,出行服務未來有望扛起增收增利的大旗。

基於這種背景,戴姆勒的出行服務業務被正式升級,成為一個獨立的子公司。貨車、巴士、奔馳品牌、奔馳廂式車也予以整合,獨立出去。

特寫:2018車企大變革

▲戴姆勒集團業務拆分

好處很明顯,獨立的組織架構,可以讓三塊業務更獨立、自主地決策,聚焦各自的核心業務,減少不必要的內部利益掣肘。尤其是新興的出行業務,可以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車企大公司的決策流程,往往會導致他們錯過一些轉瞬即逝的機會——車東西接觸的一家技術頗為前沿的自動駕駛創業公司,曾試圖與德國某頂級Tier-1合作,吸納後者融資,然而由於前者的流程實在太長,創業公司深感拖不起,最後選擇“投靠”了國內的互聯網科技公司。

車企獨立出來的子公司,在對外合作、投資時,也可以更加靈活、快捷。

同樣的招式,大眾集團也在籌劃。

今年4月初,德國《明鏡週刊》爆料,大眾集團將把旗下12大品牌按市場定位拆分為4大公司,其中大眾品牌、斯柯達以及西雅特將合併為一家公司;賓利和奧迪組成豪華車公司;保時捷、布加迪以及蘭博基尼組成跑車公司;商務車和卡車組成一個公司。

這項舉措,可以進一步精簡大眾集團的架構,削減內部成本。同時,消息還稱商務車卡車公司會進行IPO,為整個集團的面向未來的技術投資籌集資金。這與另一家德國零部件企業的動作如出一轍——明年,大陸集團的動力總成業務也將完成拆分上市,募得的資金將被主要投入自動駕駛與車聯網業務。

就這樣,在汽車行業中,當車企作為一個集團應對外部壓力時,“合”成為主題;而為了克服內部的阻力,一場場“分”又在緊鑼密鼓地展開。在分與合的平衡中,傳統車企們試圖趟出一條新的道路。

特寫:2018車企大變革

裁員浪潮席捲行業

如果說傳統車企的“分”與“合”只是架構與人力資源的重整,那麼最近的大裁員,則是要真正讓傳統車企傷筋動骨。

1、福特通用大裁員

時間來到11月,美國的兩家巨型車企,通用與福特,相繼宣佈了裁員計劃——通用裁員近2萬人,福特裁員超過7萬人。

福特裁員,是真正到了危險時刻。2018年10月,福特公佈第三季度財報, 利潤大幅度較去年大幅度下滑36%至9.91億美元,在中國市場,福特更是虧損了3.78億美元。而在兩年前,僅僅是收購一家自動駕駛公司Argo.ai,就花費了福特10億美元。

電動車、車聯網····花錢的地方還有很多,為了福特的未來——如果沒有福特業績沒有明顯好轉,7萬名福特員工,將在明年失去工作。

這可能是有史以來福特最大的裁員動作。十年前,當福特遭遇金融危機時,福特賣掉了沃爾沃、捷豹路虎,換回最後只裁員不到4萬人的代價。如今福特幾乎已成光桿司令,再難有多餘資產拋售,只能選擇加大裁員力度。

不過,也正是福特的業績下滑與大裁員,才使得大眾有更多談判的籌碼去借用福特在美國的產能。

另一邊,福特因業績下滑而裁員時,通用卻在業績上升時逆勢裁員。10月底,通用第三季度報告顯示,通用當季利潤25億美元,稅前利潤增長了25%。然而通用卻要用買斷計劃趕走1.8萬名員工,同時關閉5家工廠。

旁觀者直呼沒看懂,然而在金融危機中經歷過破產的通用,對危險有著更敏銳的嗅覺——錯過了當下,在技術競爭中滑落,那面臨失業危機的通用員工或許就是十萬計,而不是上萬人。

儘管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得知了通用的裁員計劃後,發出了“通用汽車將來不會被善待”的威脅,然而領導通用的鐵娘子瑪麗·博拉,還是堅持了裁員舉措(雖然將人數縮減到1萬人以下)。

特寫:2018車企大變革

▲通用汽車CEO瑪麗·博拉

她的回應中有這樣一句話:“在我38年職業生涯中,我從未看到過我們身處的這個行業轉變如此之快。”輕裝上陣,才能跑得更快,儘管這樣的結果對那近萬名員工是殘酷的。

而這句話似乎也在暗示,其他車企總有會掉隊的存在。

2、小散玩家的退場

面對飛速轉型的汽車行業,通用、福特需要壯士斷腕全力奔跑,國內的企業亦不能免俗。乃至於,一些國內的車企,卻面臨著退場的風險乃至已經完成了退場。

今年9月,北汽銀翔重慶總部大樓,一群員工拉起了討薪橫幅。此時,北汽銀翔已經因拖欠貨款被訴,對供應鏈企業的總欠款超過10億元,卻一時無力償還。2018年,由於國內經濟大環境的變化,北汽銀翔銷售放緩、庫存積壓,隨即引發了流動性危機。

好在,母公司北汽集團極速馳援20億資金,暫時救火。但面向未來,車市寒冬對北汽銀翔的考驗一直都在。

同樣是,這一年,因無法打開市場,鈴木、菲亞特也宣告退出中國。

而更多的車企——35家,他們的名字已經被列在了“殭屍車企公示目錄中”,其造車資質將在不久後取消。其中不乏哈飛、雙環等曾經“小有名氣”的自主品牌。

這些品牌還沒來得及思考電動化、自動駕駛等洶湧的課題,傳統模式的競爭便已經將他們驅逐出了賽場。

留下來的,也不見得安全。在中國,還有數百家車企,在行業轉型的大勢中,他們中的多數註定無力承擔昂貴的成本,日後將愈行愈遠。新技術的命題,連帶著激化的競爭,下跌的利潤率,如同一個大過濾器,將把他們篩出市場。

在國內,已經有大量的車企員工失去工作,或者走出行業——只不過,他們的規模沒有通用福特那麼大,所引起的關注常常只在圈內。

在論壇裡,數不清的傳統車企工程師在訴說著自己的焦慮——誰都知道該面向未來重塑知識結構,實現個人轉型,但罕有人清楚,這個型要如何去轉。

特寫:2018車企大變革

結語:2018,汽車行業的分水嶺

對於傳統車企來說, 2018年,或許是他們最難過的一年。

正值轉型陣痛的他們,遭遇到了傳統汽車業務的天花板,經濟大環境的緊張,讓今年的車企開啟了比慘大賽。

但反過來,傳統業務的下滑,卻又襯托出新業態的增長潛力——新能源、自動駕駛、車聯網、共享出行,儘管這些富礦可能要付出極高的成本去發掘。

巴菲特說,“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在別人恐懼時貪婪。”

2018年,將成為汽車行業的一個分水嶺,能夠在最艱難的時刻擠出口糧、拿出魄力自我革新、為長遠謀者,在新時代的競賽中已經取得了一半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