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智慧故事

三字经智慧故事

【故事】

被列为“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他从小就是一个有才气的孩子。

在他十三岁的时候,曾经跟随父亲到京城拜访朋友。当时的河南尹李膺是个很有架子的人,除了当世的名人以外,什么人都不接待。对于这个人,孔融感到非常的好奇,他一心想看看这个只见名人的李膺究竟长得什么模样,于是就一个人来到了李膺家门前,对看门的人说:“请您禀报李大人,我是李大人的通家弟子,有重要的事情要求见他!”

看门人一听,不敢怠慢,赶忙回去禀告了李膺。这位李大人想了半天,也想不起来这个通家弟子是哪一位老友的后人,于是就派人请孔融进府面谈。

李大人见了孔融后问他:“请问您的祖父与我有旧交情吗?”孔融回答说:“是的,我的先祖孔子与您的先祖老子互为师友,所以说我孔融和您李老先生算起来,当然是世交了!”老子的名字叫李聃,孔融用了两位古人的姓氏来做比喻,利用孔子和老子的师友关系,巧妙地把他和李老先生这两个毫无交往的人比喻成了世交,听了他的话,在座的宾客都深表叹服。

这时,太中大夫陈炜走了进来,他听了孔融的这番话,不疼不痒地说:“哼,小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就能成气候。”孔融不动声色地说:“这么说,您这位老先生小的时候一定是非常聪明的了。”在座的宾客都听出来了,这是孔融在反驳陈炜的轻视,用陈炜自己的话来讽刺他。

只见名人的李牌听了孔融的话,哈哈大笑了起来,他说:“这个孩子这么聪明,反应灵敏,将来肯定会成大气候的!”后来,孔融果然做了大官。

不过,孔融之所以千古留名,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才学,还有他的从小就显示出来的高尚的品德,成为人们同以为豪的佳话,

孔融家里一共兄弟七人,他排行第六。在他四岁的时候,就已经懂得了谦让之礼。

有一天,邻居给他家送来了一筐梨,父亲把他们七个兄弟都叫来,让他们一人拿一个梨吃。听了父亲的话,孔融的一个哥哥立刻跑过去,挑了一个最大的梨拿到了手里,父亲严厉地看了他一眼,吓得他一缩手,大梨子掉到了地上。

这时,父亲对孔融说:“你来给兄弟们分配一下吧。“只见孔融从地上拍起那个大梨子放回筐里,然后从里面选了一个最小的给自己,然后又把其他的大梨子分给了哥哥和弟。父亲见了很高兴,问他:“为什么你自已留了一个小的把大的分给别人呢?”孔融说:“因为我的年纪小,哥哥们都比我大,当然我吃小的,哥哥们吃大的了。”父亲又问:“弟弟也比你小,为什么也吃大的呢?”

孔融又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啊,我应该疼爱自己的弟弟,把大的给弟弟吃,也是应该的。”

孔融的这种前后有礼的回答让父亲很是欣慰,他的那些哥哥们也羞愧地低下了头。

这就是孔融让梨的故事。在历史上,还流传着另外一个孔融友爱兄长的故事,那就是“兄弟争死”的故事。

在孔融十五岁的时候,朝廷里有一个叫张俭的官员,因为揭发了一些官员的罪恶,受到了陷害,官府要抓他治罪,于是,他便逃到了孔融家。孔融的哥哥孔褒是张俭的好友,所以孔融对张俭一直很尊敬。张俭来到他家的时候,孔褒正好不在家,孔融见张俭神色紧张,就说:“我哥哥虽然不在家,

但您是他的好友,就像我的兄长一样,您有什么难处,就请告诉我吧。”张俭这才把事情说了出来,孔融于是自己做主,收留了张俭,哥哥回来之后,两兄弟又找了个机会,帮张俭安全地逃走了。

后来,有人知道了这件事情,就向官府告发了这件事。官府本来就为抓不到张俭而头疼,一听说张俭是从孔家逃走的,立刻把孔融和他的哥哥孔褒抓了起来。

审问他们的官员对他们说:“你们难道不知道放走了朝廷的要犯是要杀头的吗?说,你们两个究竟是谁把张俭放走的?”

听了这些话,孔融想,哥哥和张俭是好朋友,一定会受到这件事情的牵连的,那样一定会没命的。于是他对审官说:“是我收留的张俭,我哥哥当时不在家,你要治罪就治我的罪吧。”

听到弟弟把罪责都承担了下来,孔褒急了,忙喊到:“不,不是这样的,张是来投奔我的,是我把他放的,不关我弟弟的事,他还是个孩子,哪懂那么多事。要杀,你们就杀了我吧!”

结果,孔融和孔使在堂上争了起来,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都说是自己放了张俭,自己应该被治罪。

审官看看这个,又看看那个,不由得呆坐在那里,没有了主见。他想,从来是互相推卸罪名,怎么今天这兄弟两个互相抢上罪名了呢?这可怎么办呢?

没办法,只好层层上报,让上司去拿主意。最后,一直报到了皇帝那里。后来,皇帝定了孔褒的罪,处死了孔褒,把孔融放回了家。

孔融虽然没能救得了自己的哥哥,但是他冒死友爱兄长的事迹,却一直流传到了今天。

孔融在四岁的时候,就懂得礼让,恭敬兄长,爱护弟弟,能与兄弟和睦相处,一团和气,是非常难得的。他在十几岁的时候,敢于伸张正义,兄弟俩为了保护对方,甚至敢于相互争死,给后世的许多人做出了榜样。

家长在教育孩子懂得兄弟和睦、手足团结的时候,应该充分注意到榜样的力量,用这些值得敬佩的古代孩子做为榜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向他们学习,之间应该相互谦让,一团和气,不能计较个人的得失,让孩子明白,这种手足同胞的亲情是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