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的來歷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代文字,是漢字的早期形式,有時候也被認為是漢字的書體之一,也是現存中國王朝時期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因其最早發現在動物骨頭上而得名。

甲骨文的來歷

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單字共有4500個,已識2000餘字,公認千餘字。它記載了三千多年前中國社會政治, 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資料。是現存最早 最珍貴的歷史文物。

甲骨文的來歷

甲骨文是誰發現的?

有的說是劉鍔。因為他在1903年著錄的《鐵雲藏龜》一書的自序中明確斷定所錄裁龜是“殷人刀筆文字”。

有的說是王懿榮和劉鍔共同認定甲骨文系商代遺物。汐翁就持此說。他指出,王懿榮1899年發現甲骨文時,劉鍔正在北京,經他倆仔細鑑定和研究,認定刻字“龍骨”為商代文字。

有的說是王襄和孟定生,其依據是,1898年人有位古董商到天津出售古物時,曾向王、孟請教刻“龍骨”知識,孟定生猜測可能是古代的簡策,促其前往收購。翌年,那位古重商帶著刻字“龍骨”讓王、孟進行鑑定,王、孟遂確定為商代古文字。

甲骨文的來歷

甲骨文的文學價值

甲骨文在漢字漫長的發展歷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作為現代漢字的鼻祖是當之無愧的。我國漢字的萌芽,大約出現於新石器時代晚期陶片上的刻劃符號。但這些刻劃文字雖已具備了文字的雛形,但都是一些簡單的符號和單字,無完整的體系和規律。真正具有一定的體系並有比較嚴密的規律的文字,最早的要算是甲骨文了。據研究,甲骨文中共有不重複的單字4500個左右,已識單字在1700個左右,而這些單字還不是當時使用的全部文字。

甲骨文是研究古文字的寶貴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