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線上,讓孩子學會成長型思維

起跑線這個詞兒,很多家長都快聽吐了吧?謝謝您還能看進來,爭取不讓您白來。

為了讓孩子贏在這個所謂的起跑線,想必您已經讓孩子背唐詩、學英語,參加琴棋書畫、上天入地的各種培訓班,帶孩子國內國外到處遊玩、見世面。

您把孩子和一家人累個半死,但是總感覺孩子的成長軌跡,離自己的預期還有很大差距,隱隱覺得哪裡不對勁。

我幫您梳理兩個線索。

一個線索是拔苗助長,欲速不達,這個您肯定知道了。

另一個線索您可能還沒意識到,那就是:沒有為小孩參加的這些活動建立一個主線,注入一個靈魂。

一個主線是:只讓小孩參加他自己感興趣的活動。

一個靈魂是:培養小孩形成“成長型思維模式”,讓他學一樣成一樣,學會終身成長。

三歲看老的傳說

有句老話叫:三歲看老。說一個小孩將來有沒有出息,大抵三歲時就可以看出來了。

您相信這種說法嗎?我信。

我相信三歲看老的第一個原因,是這種大家耳熟能詳的古話,都經過了世世代代的檢驗,能流傳下來的都是相對靠譜的觀察。

第二個原因,三歲能看老,是因為小孩在三歲左右,他的底層思維模式已經大致定型了。在他以後的日子裡,知識和經驗可以逐步提高,但他認知這個世界的思維模式,已經固化下來。

所以說,三歲看老,看的是什麼?看的其實是小孩剛剛形成的思維模式。而不同思維模式下的小孩,註定會有不同的人生髮展軌跡。

有一類小孩保守懦弱,對師長的要求言聽計從,沒有自己的判斷,卻有著強烈的自尊心,時時體現出自卑感,對新鮮事物不大感興趣。

這種小孩大人一眼就看穿了:嗯,這個孩子,是個聽話的好孩子,將來是個過日子的人。

還有一類小孩呢,他們似乎有無窮的精力,對什麼都感興趣;而且一旦喜歡一樣事情,會陷進去跟自己玩很久。他們聽得進大人的批評和建議,能夠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不會隨時體現出自尊心,更看不到自卑。

那這種小孩,大人一看,心裡就明白了:唔,孺子可教,將來未嘗不能成就一番偉業。

其實,三歲看老還有個說法,叫“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個說法可能更準確地反映了小孩成長過程中的思維固化過程。

沿著這個思路判斷,在小孩在能夠獨立玩耍,到上小學之前的這段時間,是他這輩子最重要的人生軌跡形成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誰對小孩影響最大?肯定是小孩的父母。所以,三歲能看大,父母要背鍋

在《終身成長》這本書中,作者卡羅爾把前一類孩子的思維模式稱為“固定型”,把後一類稱為“成長型”。

起跑線上,讓孩子學會成長型思維

固定型思維模式

在卡羅爾看來,什麼是固定型思維模式呢?就是一個人,他堅信自己的能力和天賦是天生的,很難通過後天的努力改變。如果他認為自己在某件事上沒有什麼天賦,他就不會去碰那件事;相反,自認為有天賦的事,他就樂於一遍遍反覆向別人證明。

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一旦遇到挫折,就會迅速產生自卑心理,認為這是自己的能力問題,或者是天賦有限,但是不願意通過努力去克服這個挫折。

小孩子在這方面表現的特別明顯。舉個例子:如果你誇一個小孩這麼快就拼出了一個樂高模型,真厲害!他就會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一會兒拼一個,一會兒拼一個,不停地拿到你跟前,尋求更多的誇獎。

但是,如果你對他說:再給叔叔做一個難一點兒的模型好不好?他就會面露難色。擺弄一會兒發現不成功,就會悄悄趁你不注意,溜走玩別的去了。

很多人喜歡這樣誇小孩:

你真棒!

好厲害!

你真是太聰明瞭!

這種誇讚大人喜歡說,小孩兒也喜歡聽,大家一派歡樂祥和。

殊不知,這些話都是讓小孩形成固定型思維模式的毒藥。

對小孩來說,你誇他哪方面,就說明你重視哪方面,他就願意更多地展現那方面。

上面這些誇獎,誇的是小孩的天賦和能力,那小孩就會反覆給你證明他的天賦和能力。一旦證明不了,他寧可躲開,以保留之前大家對他天賦和能力的好印象。

所以我們經常會發現,小孩子一旦不做一件事兒了,那就跟金盆洗手了一樣,是真的再也不碰那件事兒了。比如,小孩子鋼琴彈到靠天賦不能支撐的時候,就突然不彈了;畫畫兒畫到沒人讚揚的時候,就再也不畫了。

對這樣養成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小孩來說,他參加那麼多興趣班,就會像狗熊掰玉米一樣,吃一口、扔一個。

成長型思維模式

那什麼是成長型思維模式呢?就是一個人,他相信能力是努力的結果,能力會隨著努力而提高,而天賦只是起到輔助作用。這樣的人樂於嘗試各種有挑戰性的事物,並在這個過程中體驗成長的美妙。

而如果碰到一件事,這個人自認為沒有天賦,他也會更加投入地去提高自己,而不是在第一時間就躲開。

前面說過:三歲看老,父母要背鍋。如果父母的思維模式本身就是固定型的,那小孩子幾乎一定是固定型的。

所以,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小孩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那必須先把自己的思維模式轉變為成長型的

這會有一個過程,但並不難。我們之前形成固定型思維模式,可能是因為我們自己的父母就是這樣的,也可能是因為我們很難完全依靠自身的察覺系統,發現自己的這個問題。

幸好我們有《終身成長》這本書!現在做一個華麗變身還來得及——很多事情一旦弄清楚概念,立刻就知道應該怎麼做了。

即便你還沒有100%變身成功,也可以開始影響孩子了。關鍵的一個點就是:誇他的努力和進步,千萬不要誇他的能力和天賦

乾的不錯!有進步

比之前做的好很多了,你很努力,加油!

得了第一不要驕傲,別的小朋友都在努力追趕你,不要讓他們超過你哦!

也可以讓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小孩參加各種培訓班,但目的是找到他自己“熱愛”的興趣愛好——注意,只是“喜歡”並不足夠。

而一旦小孩找到了自己的真愛,父母一定要讓他集中全部精力,把這個興趣愛好玩到極致。

頭部理論 & 刻意練習

頭部理論說的是什麼呢?按我自己的理解,就是說在一個領域中,機會和利益都向做的最好的那5%集中,這極少數人佔據了95%的機會,也得到95%的利益。

舉個極端的例子:奧運冠軍獲得一切,亞軍沾點光,季軍沒人知道,其他的運動員只有默默退役。

起跑線上,讓孩子學會成長型思維

再舉個例子:BAT三家公司一度壟斷了中國互聯網上所有重要的事兒,以至於其他中小企業很少有機會冒頭,只能在BAT的市場夾縫中喝一口湯,還朝不保夕。

但總體來說,網絡社群和線下實體相結合,產生了數不清的細小服務市場。未來的孩子們想要生存的好,一個重要的就業選擇,就是去做這些細小領域的頭部,去做那5%最好的。

顯然,只有在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幫助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才更有可能成為這5%,成為某個細小市場的頭部,活下來,並活的很好。

我們家長能做的,就是讓孩子知道,永遠要去做最好的那一個。如果孩子學鋼琴,就讓她上臺表演、持續考級;如果孩子玩魔方,就讓他制定目標,不停地參加各級魔方大賽。

起跑線上,讓孩子學會成長型思維

要讓孩子們早早知道,他需要去競爭的,是全國的孩子,自己那點兒努力還遠遠不夠。

這個時候,就需要刻意練習的輔助了。而成長型思維和刻意練習的關係,就相當於思路和方法的關係。

我們和孩子一起成長,終身成長。到了某個程度,孩子會進入自我激勵模式,那家長就只需要安安靜靜陪著他們,做好精神和物質上的支持就好了。

也許只有在這個時候,家長才有資格說一句:兒孫自有兒孫福。

小結一下:

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就是讓孩子站到一個好的起跑線上,然後看他們自己去拼。這是打破階級固化趨勢,為孩子找到上升空間的絕佳途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