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找到8000人,我們沒有其他祕訣……

2018年,頭條尋人找回3841人。上線三年,我們幫助超過八千個家庭團圓。彈窗尋人成功率13.67%,最快只用60秒找到走失者。

如此高效找人的秘訣是什麼?

在今天的今日頭條“謝謝你”2019互聯網尋人大會上,頭條尋人發起人、今日頭條副總編輯徐一龍給出了答案。

三年找到8000人,我們沒有其他秘訣……

1

先和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

去年秋天的一個週日,我們正常上班。就在我快要走進公司大門附近時,突然聽到兩個人在爭吵,聲音挺大的,依稀聽到一個老人在喊“你到底跟不跟我走!”突然其中一個人就快步跑開,跑了七八米,後另一個人追上。這時我才下意識扭臉去看,見到一個老先生揮掌擊打一個老太太耳光,啪啪兩聲,非常刺耳。兩個人離我只有三四米距離了,我幾步趕上去,一把就抓住老先手的胳膊,挺生氣的質問他:“你幹嘛打人?!”

這兩個老人都70歲左右,穿著很乾淨,就像普通的鄰居大爺大媽。那老太太看見有人管,就躲在我身邊,一手緊緊抓住我胳膊。我低頭一看,老太太手腕帶著一個黃手環。一瞬間,我大概有點明白,我問老先生:“她是不是有阿爾茨海默?”兩人一起回答:“是。”然後我又問那個大媽:他是不是您丈夫?兩人又一起回答:是。

之後我多問了幾句,就全明白了,大媽有阿爾茨海默,經常走失。大爺實在管不住,就開始用打,因為大媽有時候會忘掉一切,但對疼痛恐懼的本能還是有。那個大爺特別急,他說:“你知道嗎?有一次她從這走到通州?我要不打她,她就又走了!”我不知道他們什麼時候走進這個惡性循環。但我親臨那一切,我很明確,對丈夫來說,那是沒辦法的辦法。

一個照顧阿爾茨海默病的家屬,有時候承受的痛苦,可能比病人還要大。

這個小故事的結局是,來了好幾個好心人,幫他們打了輛車,送他們回家。另一個結局是,我帶著這個故事回到公司,和尋人的同事說,我們目前是在人走失後,幫助找人,我們應該做些事情,在人走失之前,就能去幫助人。

2

現在回想起來,好像頭條尋人的每次發展都和一個故事或者新發現有關。

頭條尋人項目正式啟動是在2016年大年初二,那是一次意外。在此之前,我們經歷了半年的迷茫期。因為當時,我們希望用地理位置推薦技術去尋找“被拐賣的兒童”,結果半年過去,沒有一個成功案例。

現在回頭來看,其實原因很簡單,中國的拐賣兒童非常非常少,中國真實走失人口的大頭是阿爾茨海默病老人和精神病患者。除了離家出走,兒童真實的失蹤是遭遇溺亡這樣的意外傷害。

回到三年前的那個春節,我們的一個實習生,很偶然地彈窗了一條尋找老人的信息,7個小時後家屬根據頭條用戶提供的線索成功找到老人。從這個意外的發現開始,我們從老人入手,真正啟動了頭條尋人這個項目。

三年找到8000人,我們沒有其他秘訣……

2017年6月,遼寧75歲走失老太和家人團聚

最初,我們知道有老人容易走失,但有多少老人容易走失,我們並沒有概念,也無法從任何已知的資料獲取信息。於是,我們委託民政部的中民社會研究院,專門做了調研。結論是每天僅老人就有1370人走失。這個數字,也讓我們深感,中國走失人口這個大盤比我們想象要大很多。

按照這個思路,我們加大了與民政部救助站的合作,因為很多易走失老人會被送到救助站。2016年7月4日,我們和民政部社會事務司正式簽署合作協議。

和民政部合作後,頭條尋人的成功案例增長飛快——從每週找到兩三人增長到每週二三十人。截至目前,我們每週能找到七十多人,其中80%以上是和救助站合作的。2016年8月,彈窗僅僅三分鐘,我們就幫助一位走失57年的揭西老人找到了家人。當時,救助站工作人員很激動地說,這是他們尋親難度最大、速度也最快的一次。

對於緊急走失來說,人們優先會想到撥打110求助。於是,我們也開始和全國各級公安部門合作。2016年6月3日,我們和濟南市公安局簽約合作,這是第一家和我們合作的公安部門。五個月後,又接入了“公安部兒童失蹤信息緊急發佈平臺”,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團圓”系統。

濟南市公安局指揮部主任竇慶福當時說過一段話,我至今印象深刻。“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公安機關應藉助科技的力量,發揮創新精神,讓技術助力公安工作發展,為市民貢獻更多更好的服務。”很開心,我們能參與到這個過程中,並和越來越多的公安部門建立合作。

《慾望號街車》裡有一句非常經典、經常被引用的臺詞,“我總是要仰仗陌生人的善意。”這句話用在頭條尋人這裡再合適不過了。從項目啟動,就有很多好心人給我們提供線索。他們是環衛工人、保安、出租車司機等各行各業的普通人,卻連接著尋找走失者的關鍵環節。現在想來,有些小細節確實動人——好幾個出租車司機師傅幫忙尋人成功的案例裡,師傅們都有一個習慣,就是收到尋人推送時,把走失者的照片截屏保存下來。

2017年2月28日,我們成立了頭條尋人志願者聯盟。目前已經有超過70支志願者隊伍加入,總人數近三百萬。

三年找到8000人,我們沒有其他秘訣……

2017年2月28日,頭條尋人志願者聯盟成立

3

最開始一年多,我們都在尋找大陸的走失者。直到有一天,我們收到了一封郵件。因為歷史原因“走失”的人,走進了我們的視野。

那是2017年3月3日。我們收到了一封來自臺灣的郵件。一個臺灣女生,也是今日頭條的用戶,她知道我們有尋人的功能,託我們幫助她的爺爺尋找大陸的親人。她的爺爺是一名來自臺灣的四川籍老兵。她在郵件裡寫:“一轉眼過了70年,從來沒有回過老家四川省,今天聽爺爺說,他想親人家人,當我詢問他的故鄉在哪裡,始終找不到鄉鎮地圖,也許是城市更新,也許是年紀較大,什麼都忘記,我想試試網絡的力量。

這封來信讓我們很為難,我們從來沒有找到過失聯近70年的人。頭條尋人可以嗎?誰知道,網絡的力量真的讓奇蹟發生了!在成都商報等四川媒體的接力尋找下,這個臺灣老兵的家屬找到了。2017年4月20日,時隔77年,老兵胡定遠終於踏上了回家的路。讓人唏噓的是,前段時間我看新聞,回家的心願了卻後,2018年8月,老人過世了。

三年找到8000人,我們沒有其他秘訣……

臺灣老兵胡定遠找到77年前的家後,給父母上墳

後來,有了第二個求助,找到;第三個求助,找到。我們開始有信心,可以為縫合歷史的傷口做點什麼了。2017年12月28日,我們啟動了“兩岸尋親”項目。

我們幫助的海峽對岸的老兵中,失聯時間最長的是80年。這給了我們信心:幫助超長時間失聯的家庭也是有可能的。當2018年6月,福建龍巖政府提需求,能否幫助他們找到三名犧牲在龍巖的外省烈士的家屬時,我們有了些底氣。一個月內,我們就把這三個烈士的家屬都找到了。順利成章,我們與全國更多烈士陵園合作,2018年7月29日推出了“尋找烈士後人”計劃。2018年,我們發佈了1586例烈士尋親信息,幫助221位烈士找到親屬。

後來,我們觀察,在很多尋人啟事中,有一部分來自醫院——一些無名患者在街頭突然倒地被送到醫院後,需要快速找到家屬。這是一個全國範圍內、多家醫院都會遇到的事情。於是2018年2月6日,我們啟動了“無名患者緊急尋親”的項目。截至2018年12月31日,我們發佈了367例患者尋親信息,成功找到93位無名患者親屬。

就像乘上了一輛目標明晰的高鐵,途徑的每一站都成了必然。2018年,我們的兄弟產品抖音國內的DAU突破了兩億(2019年1月抖音國內DAU已經突破2.5億),用戶數量和豐富性非常高,很自然,抖音尋人應運而生。幾乎同一時間,因為積累了大量的尋人尋親數據,我們也在今日頭條APP上推出了“識臉尋人”的小程序。用戶在上傳尋人信息前,可以先比對下,是否走失的家人已經被送到救助站了。在第一個成功案例裡,一位父親只用3秒就找到了走失二十多天的兒子。

4

然而,這一切都基於“當人走失後,我們如何幫助他”,2018年秋天,我目擊的一次老夫婦的街頭故事,讓我們考慮,我們是不是應該將幫助前置。

於是,有了我們的新項目:找到你。

我們也從過往的數據中得到幫助,過去一年,我們發佈了近3萬條尋人啟事,有近12941人是老人,佔比44%。說明老人是易走失高發人群。我們對部分回家的老人做了回訪,發現頭條尋人三年間直接幫助回家的近3000人中,只有106人佩戴了定位設備。

“找到你”這個項目是什麼?是頭條尋人要向易走失老人免費發放定位器,並且宣傳推廣佩戴定位器的理念。

三年找到8000人,我們沒有其他秘訣……

2019年1月17日,“找到你”項目啟動

我們計劃未來一年為易走失老人免費贈送1000個定位器。優先給走失過兩次的老人和中西部地區走失過一次的老人。前者的走失風險更大,後者可能有經濟困難。

這是頭條尋人的新項目,三年前,我們發出第一條尋人彈窗時,可能沒有一個人會想到我們會計劃為走失老人贈送定位器。而現在,這是我們必須要做的事。

三天前,我們在另一個發佈會發佈了一款新的社交產品“多閃”。我的同事,抖音的負責人張楠在解釋為何做這款產品時說,因為用戶在抖音使用時,有了社交需求,這促動了他們。

“找到你”項目與“多閃”有同樣的基因,我們希望更好的滿足用戶需求。我想,這也是頭條尋人——這個互聯網公司的公益項目,能在三年裡找到8000名走失者的唯一原因。

當一個丟了兒子的父親發瘋一樣翻遍北京的大小衚衕最終在救助站喊出兒子的名字時;

當一箇中年女人飛奔著擁抱她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父親,喊出:“爸爸,我終於找到你了”時;

當一個背井離鄉77年的臺灣老兵跪在父母墳前放聲痛哭:“孩兒不孝,國家有難,未能孝順到您”時;

我開始發現,人類的悲歡是相通的。三年,近六萬次彈窗,就為了這八千多個重逢的時刻。

有人說,我們是一群在和平年代對抗生離死別的人。

這個評價太高了。我的願望很樸素:通過我們的努力,讓更少的家庭遭受離散之苦。就這麼簡單。

謝謝大家。

點擊“瞭解更多”查看2018互聯網尋人大數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