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兼程 六十芳華:四川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建校60週年發展紀實

走進四川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的校園,綠意盎然、鳥語花香,一幢幢紅磚灰瓦又略帶現代簡約風格的教學大樓映入眼簾,典雅端莊、十分靚麗;記錄著學校歷史沿革的主題浮雕和鐫刻著“德馨、博學、創新、奉獻”校訓的文化石,顯得格外醒目與莊重;寧靜的圖書館裡,學子們伏身案頭查閱記錄著各種典籍,讓整個校園的秋天顯得寧靜而悠遠、純淨而盈實。

半個世紀櫛風沐雨,六十載春華秋實

站在甲子之年,回顧過往艱辛創業。學校幾遷校址、幾易校名,革故鼎新、與時俱進,從校舍簡陋、漏風滲雨的三臺縣琴泉寺校區到面積狹小、設施陳舊的涪城和南山老校區。創業者們沒有規劃自己定,沒有教材自己編,沒有教具自己做,一雙雙把脈開方的手拿起了針頭線腦和鋸子斧頭。只要有利於辦學,他們不惜跑穿鞋底子、磨破嘴皮子。

沐浴著新時代春風春雨的四川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在各級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下,已建成四川省唯一醫藥類專科學校,並於2015年11月搬遷至寬敞優美、整潔乾淨的綿陽教育園區新校區,擁有附屬醫院11家、省內外實習基地152個。

2015年以來,學校生源質量逐年攀升,錄取分數連續三年名列全省前三,上二本分數線的考生超過錄取總人數的50%;師生參加省級及以上知識技能競賽獲一等獎達30餘項,位居全國同類院校首位。

建校以來,學校先後獲得教育部“全國卓越醫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高校”、教育部“第三批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團中央“中國百個優秀青年志願者服務集體”、教育部“全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獎”等稱號。為四川乃至西部地區基層醫療衛生事業培養了優秀畢業生9萬餘人,絕大多數成為了四川省醫療衛生戰線上的骨幹力量,其中第44屆南丁格爾獎章獲得者、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護理部原主任成翼娟教授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堅持文化立校 育人環境不斷優化

“大學之大,應該有自己的精神世界,應該有最高的精神價值取向和追求。”自四川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搬入新校區以來,學校黨委在辦校治學上首先從校園文化入手,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確立了“跳出校園抓教育、圍繞民生辦教育”的辦校模式和“教學生成才,為發展服務,讓群眾滿意”的服務理念。從“院校文化”到“文化校園”的理念提升,學校始終堅持以優秀的校園文化來感染、凝聚、教育、引導師生逐步走向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

面臨剛遷入新校區時的荒坡土丘,學校黨委倡導了連續三年在校內開展感恩教育的“我為校園添綠葉”自願捐助活動,全校教職工紛紛響應,畢業校友踴躍參與,節約建設資金上千萬元,用中藥的元素綠化校園,點上成景、線上成蔭、面上成林,捐植的百餘萬元花草樹木有了“電子身份證”,正紮根生長、吐露芳華。2016年12月,學校職工實景拍攝的作品《校園裡的守望》,榮獲四川省高校最美秋景攝影大賽中的“一等獎”。

這裡的一草一木、一幅壁畫、一個亭子、一尊雕塑,無不滲透著文化的感染力。書香校園、文化校園,處處彰顯了大學文化的魅力。濃厚文化氛圍的形成,緣於四川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黨委領導班子對大學文化建設的不懈努力,始終堅持一個共識——文化是大學的血脈。

風雨兼程 六十芳華:四川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建校60週年發展紀實

校園春景

近年來,學校黨委始終圍繞“培養什麼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把思想政治工作作為學校人才培養的生命線,融入學校改革發展的各項工作中,通過整合資源、統籌力量,先後與北川地震博物館、梓潼兩彈城、科學城展覽館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如從2017年起,每年在全校範圍內持續開展以“感恩母校培育立志崗位成才”為主題的“五個一”畢業生專題思想教育活動,內容包括:“我為母校植一樹”、“我請名師贈一語”、“我在校園留一影”、“我為校友留一言”、“我離校園樹一志”,引導廣大畢業學生共同參與,倡導學生文明離校,感恩母校培育之情,做學校歷史文化的傳播者。

“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慾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通過組織開展經典誦讀競賽等系列寓教於樂、寓教於學的活動來豐富學生第二課堂,教育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釦子”。

義務獻血、關注留守兒童、關愛老人等公益活動,是學生社團定期開展的常規活動。“這些孩子們真不錯,每次來都給我們測血壓、血糖和推拿按摩,還講解健康知識。”綿陽市博愛敬老院的老人們談起四川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的學生志願者時,情不自禁地稱讚道。

風雨兼程 六十芳華:四川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建校60週年發展紀實

師生進社群

堅持人才強校 師資隊伍結構更加優化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四川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高度重視師資隊伍建設,大力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堅持培養、引進相結合的人才隊伍建設思路,努力形成高層次人才“引得進”、“用得好”、“留得住”的制度環境和工作機制,鼓勵支持現有教師在職進修或訪問交流,使得該校師資隊伍結構得到較大優化,為有力支撐學校辦學水平的跨越式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目前,學校有教職工510人,其中高級職稱140餘人,雙師型教師220名;碩、博士研究生導師14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3人;國家級老中醫藥專家5人;省級學術技術帶頭人及突出貢獻專家11人;四川省“十大”名中醫1人、四川省名中醫8人。另外還聘請到了中國疾病控制預防中心流行病首席科學家曾光為學校榮譽教授,張利巖、成翼娟等8名南丁格爾獎章獲得者和四川省“十大”名中醫祝之友等為學校客座教授。

四川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今天取得的成效,離不開一批千古名醫雅度,一代宗師文風的杏林名宿。該校附屬綿陽市中醫醫院李培教授是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師承導師,帶教師承和培養博士、碩士、本專科生和留學生300餘人,曾獲評“四川省第二屆十大名中醫”、“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其弟子遍佈巴蜀大地,其中不乏四川乃至全國醫療、教學、科研崗位骨幹。在杏林中辛勤耕耘半個世紀,年近古稀,仍然堅守臨床一線,全國各地慕名求醫者絡繹不絕;無論病人富貴還是貧窮,他都一視同仁、盡心救治,如同家人。“大醫精誠”是他的信條,也是他的行動。

堅持質量興校 教育教學改革穩步推進

質量是高等教育發展的生命線。四川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始終把教學質量作為工作的關鍵和重點,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學生自身發展需求、學科專業發展需求和大健康時代新需求,合理開設專業、優化設置課程結構和課程內容,建立突出職業能力的課程標準,實施“學分制、菜單式、模塊化、開放型”教學;積極推行“雙證書”制度,把職業崗位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和職業素養融入相關專業教學中,積極探索將相關課程考試考核與職業技能鑑定合併進行的模式。

在注重內涵建設的同時,學校還善於學習借鑑其他兄弟醫學院校的先進管理經驗,架起與國、內外知名院校的空中橋樑,以達到“借船出海”的目的,舉辦全國、全省學術會議,爭取到老牌知名中醫院校在教學管理、精品課程、師資隊伍、國際合作與交流等方面的支持,助推其科學發展。

目前,該校設置有涵蓋醫、護、藥、康復等多層次的9個專業類別23個專業,新增設的預防醫學專業成為了全國中醫藥高職高專中唯一設置該專業的學校。今年,學校護理專業、康復治療技術專業、醫學口腔技術專業被教育部列為第三批現代學徒制試點專業;已建成國家級臨床重點學科1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專科2個;近年來該校師生在參加各類競賽中獲獎層次、獲獎人數創歷史新高,僅去年一年獲省級及以上獎項就達50餘人次。

風雨兼程 六十芳華:四川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建校60週年發展紀實

堅持特色辦校 對外交流合作成效初顯

在四川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附屬綿陽市中醫醫院,一群金髮、碧眼、高鼻子的“洋醫生”格外引人注目。他們是不遠萬里來“取經尋寶”的俄羅斯、加拿大、巴西等國的中醫藥研修班成員。

早在上世紀90年代,該校附屬中醫醫院就與俄羅斯奧布寧斯克市等開展了交流合作。現已與美國、加拿大、英國、巴西、泰國、中國臺灣等10多個國家或地區建立了醫療、教學、科研合作關係。校傑出校友、四川省名中醫袁秀麗主任中醫師就曾多次被派到俄羅斯進行技術交流,總結出的針灸俞募配穴法、繆刺法、活血通竅刺灸法等治療方法,治癒了當地上萬名患者,被當地群眾譽為“東方神針”、“盛開在俄羅斯的紅梅”。

近期該校又與韓國江原大學、俄羅斯傳統醫學研究院、中國臺灣大仁科技大學和輔英科技大學開啟了友好合作,將與俄羅斯、印度等友好鄰邦增強合作辦學,助力四川中醫藥資源優勢更好的融入“一帶一路”。

學校還積極主動適應基層地區醫療衛生和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牽頭組建了四川省中醫藥職業教育集團;主動對接川內外的優勢產業、特色產業,積極探索學校與行業、企業和地方聯合培養人才的模式。還主動請戰參與秦巴山區、涼山彝區的脫貧攻堅工作,先後與巴中市人民政府、達州市開江縣人民政府和綿陽市北川縣、平武縣人民政府及涼山州布拖縣、西昌市人民政府等地方政府和四川好醫生藥業集團、四川科倫藥業集團等單位建立了校地企合作關係,為全省社會經濟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百舸爭流千帆競,借海揚帆奮者先。在實施“健康中國”“健康四川”的戰略進程中,四川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正搶抓機遇、乘勢而上,堅定走“人才強校、質量興校、特色辦校、文化立校”的發展之路,努力培養技能型、應用型、服務型、創新型專業化人才,為服務西部教育強省和人才高地建設、服務中國科技城建設與城鄉群眾健康作出新的更大貢獻,正用實踐書寫忠誠於黨的醫學教育事業的嶄新華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